淺談怎樣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陳麗娟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當代中國基礎教育,要求教學工作必須把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及發展健全的人格,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然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90后學生,他們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徹底享用者,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同時他們也是改革開放負面影響的承受者,他們孤獨,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強烈,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心理脆弱而又極端,這就導致少年犯、追星族、網癮、暴力叛逆等刺激反應現象的出現,這些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既沒有形成正確的現代價值觀,又沒有把優秀的傳統價值繼承下來,導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處于一種精神匱乏的“懸空狀態”,他們迫切需要孝心、愛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學會平等、尊重和承擔責任。這些情況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歷史學科由于它的特殊性應該在德育工作中發揮更重要的責任。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呢?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
一、平等性
學生和老師是平等的,他們與老師同樣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獨立的人格,尤其是追求個性、叛逆的90后。因此,教師要始終起到啟發誘導作用,一切有賴于學生自行總結、體驗,尤其需要自動自發的情懷踐行和“道德體操”。但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養者,因此,要搞好中學歷史課堂的德育工作,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研究90后的思想特點,工作中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青少年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真實性
歷史是已經逝去的客觀存在,是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歷史,不能用虛假不實、模糊不清的東西教育學生以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這無異于欺騙,這本身就違背了德育的要求,而欺騙教育所取得的效果也難以持久,甚至會與教育者的主觀愿望相反,在信息發達的今天尤其如此! 三、借助性
90后幾乎是在電腦電視的陪伴下長大的,他們的知識面廣,因而我們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來豐富課堂內容,另一方面在課堂講授中亦可引入一些熱門影視作品、熱門話題。如講授《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現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那10年動亂,我們可以簡單介紹《山楂樹之戀》,這部被稱為“史上最純潔的愛情”的電影與當時社會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社會秩序混亂是分不開的,同樣我們可以通過這部電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四、務實性
青少年思想教育不可盲目拔高,動輒為共產主義奮斗、做共產主義的接班人,這樣的教育我想很難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什么印記。滲透教育,與其大而空,不如小而實;與其重表面文章,掛在嘴上,不如把如何做人的品質、信念從小處、實處入手。從德育角度而言,千萬的“小德”正是構成整個德育大廈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德育要先從大處著眼,而從小處入手,莫以“德”小而不為。同樣,歷史教學滲透道德教育內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節課、一個歷史事件的評價的事,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必須循序漸進,切忌追求速成。
五、現實性
學習歷史不僅要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更要古為今用,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講授《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單元時可以介紹1999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空襲事件,此事固然是由于美霸權主義,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落后就要挨打,這是歷史反復證明了的真理,我們要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和當前形勢的講述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進取心,教育學生為振興祖國、使祖國重新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高中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是只要我們正確地持之以恒地去做,最終會取得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