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進城農民工問題分析綜述
朱紅
摘要:農民工問題,關系到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圍繞農民工的概念、群體特征、生存狀況、發展狀況、融入狀況等方面,學術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在保護其生存權的基礎上,應更多地對其發展權、融入權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農民工;生存狀況;發展狀況;融入狀況;研究綜述
作為改革開放后涌現的一個龐大社會群體,農民工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市化進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因“亦農亦工,非農非工”的特征,導致其游離于城市生活的邊緣,在生存質量、發展狀況、融入程度上還無法真正和城市接軌。為進一步推動農民工理論研究的發展,本文就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于農民工問題的研究狀況作簡要的回顧與梳理。
一、農民工的概念及特征
城市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獨特社會現象,也是其他國家所未曾出現和存在過的新概念。何謂農民工?雖然學術界對農民工的概念尚無統一的界定,但多數學者對此有三點基本相近的認可:首先,他們來自農村,屬于農業戶口;其次,他們雖是農民,但主要時間是在從事非農生產活動;再次,他們的非農活動不限于工業領域,更多的是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活動。
但在階層屬性方面,學者們看法卻有分歧:大多數學者認為,進城農民工的戶籍雖在農村,但他們已從農民中分離出來,已較大程度地融入了城市生活,是中國工人階層的一部分。但也有學者認為,目前農民在經濟待遇、社會認同、政治參與等各方面還與市民不具有相同的地位與特質,在戶籍制度的負面影響還未完全消除之前,提出“農民工是新的產業工人群體”的說法還為時過早。
二、農民工的生存狀況
進城農民工是城市的邊緣群體,保護其基本的生存是在城市立足的基本前提,主要體現在工資水平、住房條件、就業情況等方面。
(一)工資水平
隨著最低工資制度的推行和城市用工環境的改善,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在近年來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行業差距和地域差異短時間內仍無法消除。2010年全國農民工2.4233億,月工資收入到1690元,比2009年增長19.3%,與2005年相比,增長41.6%。隨著經濟發展、物價上升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工資水平仍將持續增長。
盡管農民工總體工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不同的務工城市,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據調查結果顯示,東南部城市農民工工資水平明顯高于西部城市。除了地區差異外,農民工工資在行業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就北京地區來說,制造業和建筑業的月工資約2980元,而餐飲、零售業的農民工月工資僅在1506元。
(二)住房狀況
從住房面積來看,只有10.6%的農民工住所不到5m2,1/3的農民工住所面積超過12m2。但進一步考察人均情況并不樂觀,首先是單獨居住的比重相當低,超過90%的農民工沒有私人房間,30.4%的人為2人-4人共同居住,31.9%的人為5人-8人居住,大約20%的農民工居住在9人以上的宿舍。
從租房形式來看,農民工更傾向于租平房,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有15.3%的農民工租住的是地下室,41.7%的農民工租住房屋內沒有浴室,并與他人合用廚房;在南京,租住簡易平房的比例也高達23%。另外,3/4的農民工選擇與自己的同行們比鄰而居。
(三)就業情況
農民工的就業情況是其工資水平、生活狀況改善與否的先決條件。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農民工的就業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提供就業指導與就業培訓,但農民工的求職渠道依然狹窄,工作時間與環境仍然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許多農民工在外出務工前并沒有聯系好工作,進城后,一般經城里的親戚、朋友或者老鄉介紹找工作,而且農民工的技能大多是在工作中學習與積累的,很少參與政府組織的培訓。另外,根據我國現行《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但每天工作8小時以下的僅占12%。另外,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不足12%,有些單位即使簽訂了勞動合同但內容也不規范,甚至不合法。
三、農民工的發展狀況
要想避免農民工群體的“階層固化”現象,使其擁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在保護其生存權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支持其不斷發展,解決其發展困境。
(一)社會保障情況
社會保障權利是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發生其他生活困難時,從國家、社會或有關部門獲得物質幫助或者基本生活權利。農民工群體由于是“農民”身份,在國家現行制度安排下被納入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但是他們常年生活在城鎮,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又將其排斥在外,造成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處于無人問津的真空狀態。
以醫療保險為例,在城鎮醫療保險計劃和農村合作醫療體制(CMS)的覆蓋下,11.2%的農民工同時享有以上兩類保險,12.5%的人僅享有城鎮醫療保險,25.6%的人只享有農村合作醫療,而近一半(47.7%)的農民工根本沒有任何保險。
(二)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已開始融入城市生活中去,溜冰、攝影等業余娛樂不斷增多,但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仍呈現整體貧乏的特點。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既有現代性的特點,又有落后的一面,積極樂觀的心態與心理矛盾的沖突并存,精神壓力較大。
1、文化生活方式
城市文明對農民工群體的影響日益深遠,促使其生活方式不斷變化,但農民工很難真正參與到市民文化活動中去,他們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基本為打牌、聊天、看電視、睡覺、聽收音機、上網等。
2、精神情感
盡管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主要指80后農民工)已經立家或正涉足愛情,精神生活的自我滿足感較強,情感方面相對充實。但面對農民工工作的不穩定性和低收入的現實,他們容易產生焦慮感,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情感交流甚少,許多農民工感到空虛、單調、沒意思。
四、農民工的融入狀況
個體對于身份境遇的感知、市民化生活的認定以及政治參與的主觀認可度對于理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特殊意義。
(一)身份認同
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前提是身份認同的轉換,其中職業身份與戶籍身份的轉換是最關鍵的兩種轉換。首先,農民工進入到城市工業生產的體系后,他們在身份上的扮演的不再是農民,而是所謂的產業工人,他們是重要的人力資源;其次,農民工進入城市后成為產業工人,應然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戶籍身份的轉換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核心環節,也是學術界在農民工問題上爭論最多的一點。 (二)市民化
根據涂爾干的經典理論,人的社會融合可以從人們對于正式社會組織的參與表現出來。基于文化的同質以及類似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特別是對具有相同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向心力,他們只愿意在原有地緣、血緣、親緣關系的基礎上,重建自己的文化與社會空間,“浙江村”、“河南村”、“四川村”等農民社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民工的市民融入程度還比較低,社會支持網絡體系不健全。
(三)政治參與
學術界普遍認為,農民工在城市社會對當地社區的政治參與度較低,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民工在城市社會遭遇了政治排斥,其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城市成為“紙上談兵”。45.1%的農民工反映所在單位沒有工會組織,70%的農民工沒有參加過黨團組織的政治生活。
雖然學術界普遍認為農民工融入城市非常難,但仍有研究者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農民工盡管通過正式渠道融入很難,但通過“積極鑲嵌”的非正式途徑獲得了自主性,特別是一些成功的農民工精英能夠透過對關系的投資將私人資本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資本,將自身行動與城市社區政治鑲嵌在一起,實現了政治融入。
五、既有研究的不足和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透視學術界眾學者關于農民工問題的研究成果,我們清晰地感受到農民工問題的多樣性、復雜性、綜合性。基于此,筆者對農民工問題現有研究中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作如下評述。
(一)既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視角相對缺乏
農民工問題既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問題,農民工群體境遇的改善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但卻缺乏相應的政治學研究關懷。從學科參與角度而言,國內社會學研究者從人口學、社會學等視角對農民工問題進行探討,但政治學并未成為農民工議題的重要參與者,在既有的政治學研究中,僅局限于政治參與的視角分析,且理論研究深度不夠、理論創新不足,這是農民工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薄弱點。
2、研究方法不規范
國內有關農民工研究的文獻,有相當一部分屬于調查報告,正規的學術論文相對較少,在調查報告中,樣本容量不足、調查不深入等問題頻現;又由于農民工文化程度較低,問卷調查對于發覺農民工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效果并不明顯。另外,農民工問題中可以量化的指標較多,但對于各種量化分析的方法、理論模型、指標體系的建立甚為缺乏,導致對問題的分析缺乏說服力,各種政策建議流于表象,缺乏實際可操作性。
3、研究體系不足
結合實際對農民工生存、發展、融入狀況的梳理與歸納,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學術界對農民工的研究多集中在生存狀態的描述上,即僅重視如何保護其生存上,而在其如何更好地發展的問題上則研究相對較少,有關其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研究則更是甚少。若想真正解決農民工問題,不僅僅是保護其生存上,而是更多地支持其發展、增強其融入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目前,現有的研究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二)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幾個問題
1、農民工生存、發展、融入狀況的評估問題
如何準確地定位農民工的生活水平、發展水平、融入程度,應該合理地考量各項指標體系及其權重,綜合考慮影響建立科學完整的農民工各項指標評估體系的因素。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對各地區、各行業的農民工進行評估,才得以對相關政策及實施效果進行反饋監測。
2、農民工社會保護與支持政策體系的建立
農民工問題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社會問題,采取步步為營、逐步推進的策略才能建立健全農民工社會保護與支持體系。所以,要在解決農民工生存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支持其發展的各項立法政策,最后,從根本上統一戶籍制度,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成為真正的市民。
1、國家統計局課題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J].改革,2006(5).
2、羅兆鋒.我國農民工群體特征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
3、鄭功成.對農民工問題的基礎判斷[J].中國勞動,2006(8).
4、劉啟營.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點及改善對策[M].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5).
5、陳豐.當前農民工市民化制度缺失與歸位[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1).
6、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來農民工的市民化[J].人口與發展,2010(4).
7、李強.社會學剝奪理論與我國農民工問題[J].學術界,2004(4).
8、周利敏.鑲嵌與自主性: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非正式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2007(3).
9、國家統計局.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10、北京統計局.2010年北京區域統計年鑒[M].北京統計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