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呂婧
[摘 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音樂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演變,其音樂文獻的整理與開發有 著重要意義。結合少數民族音樂文獻資料特色,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收集整理方法,并解決 收 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 少數民族;民族民間音樂;整理;數據庫 1 綜 述 音樂文獻是記錄人類音樂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包括知識內容、信息符號、載體材料和信息記 錄手段,記錄載體的不同形成了多種類型的音樂文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音 樂在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使民族民間音樂能夠更好地傳承發展,少 數民族音樂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采用編目、索引、文摘、綜述和建設特 色數據庫的方法,對不同載體的少數民族音樂文獻進行開發和整理,不僅對獨具特色的少數 民族原始音樂的保存有著重大意義,而且能對我國音樂藝術教學和研究提供支持,[1 ]對國家文化藝術的創新也有著積極作用。 2 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的特點 2.1 地域分布廣 我國少數民族的地域分布頗具特色,不同民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影響著他們的音樂藝術表現形 式,如苗族的花鼓、土家族的擺手舞等。音樂形式的不同給收集和整理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 難,音樂文獻的整理要結合少數民族地域特色和音樂特色,根據他們的聚集地進行逐片搜 集。例如在西南地區的羌族,他們不僅居住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也分布在 漢族、藏族和回族等少數民族雜居的汶川、黑水、甘孜等地。對于羌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聚居 地區的地區音樂要先辨別清楚各屬于哪個民族。由于長期的民族融合,有可能該地區的一些 音樂 已經不具備明顯的羌族音樂特征,而是形成了和藏族、回族長期融合的產物,在采集、整理 過程中, 要把這類音樂最初的音樂形式及曲調所屬民族作為原始民族,進行音樂文獻的收集整理。 2.2 語言豐富 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29個民族有文字,因此必須明確知道該少數民族的語言種類,才能在 收集、整理文獻的過程中少出差錯。可將由不同語言整理的文獻轉譯為漢語,方便少數民族 音樂文獻 的保留、傳承、發展。仍以羌族為例,羌語不僅屬于漢藏語系,也屬于藏緬語族羌語支,且 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有鎮平、曲 谷、回龍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2]大多數羌族人 通漢語,在收集、整理羌族音樂文獻時,除了對漢語的文獻資料要進行收集、整理外,對比 較古老的羌語手稿也要注意收集和轉譯。 2.3 形式多樣 民間音樂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戲曲類音樂、說唱類音樂,每一 類又可以分為多個小類,如民間歌曲又可分為山歌、小調、勞動號子;民間器樂曲根據演出 形式可以分為獨奏曲、合奏曲等多個演奏形式,或者根據演奏樂器的樂器組分類,這就需要 收集、整理音樂文獻的工作者具備一定的音樂類知識。將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文獻做重 點收集、整理。仍以羌族音樂文獻為例,一些宗教類的音樂形式,如羌族的釋比文化,僅靠 口頭傳播,繼承人需要有超凡的記憶力,那我們在收集、整理時除了把文字資料如《羌族釋 比的故事》《羌族釋比文化研究》《羌族史》等收集起來,還要盡量找到以前的釋比,用錄 音、錄像等方法把宗教音樂的節奏、曲調收集完整。 3 少數民族音樂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的方法 3.1 按照載體收集、整理 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文獻按照載體可以分為紙張類、音像資料類和網上信息類等。紙張類音樂 保存時間較長,音像資料和光盤的聲像效果較好,而網上信息類則便于把地方民族民間音樂 傳承發展的脈絡保存起來。[3]在收集、整理時還可以廣泛使用電子圖書類檢索工 具,例如超星數據庫當中的“讀秀學術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