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應肩負傳承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
劉忠鋒
【摘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流行音樂和外來音樂的影響,我國很多傳統(tǒng)音樂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印象,使眾多口口相傳的民間音樂出現(xiàn)了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現(xiàn)狀。長期以來,普遍認為傳承和發(fā)揚地方音樂文化的任務是高等專業(yè)院校的任務,忽視了基礎教育階段傳承地方民間音樂藝術的重要作用,這對拯救和弘揚民族文化事業(yè)極為不利。因此,傳承和發(fā)揚地方民族音樂文化也應成為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學校;傳承;地方;音樂
【Abstract】Since the last century since the 80's, pop music and foreign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y traditional music has faded and people's impressions, so many word of mouth in the folk music there successors lost art of the status quo. Over the year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local music culture, heritage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ask is the task of higher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ignore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musical art heritage plac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vil society and this culture to save and carry forward the cause of great disadvantage. Therefore,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folk music and cultural stage of basic education should also be incumbent upon music education and obligations. 【Key words】School; Musical; Heritage;Place 地方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地各民族都有著豐富燦爛的地方音樂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也空前繁榮,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流行音樂和外來音樂的影響,在人們時尚的審美視角中我國很多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地位也悄然發(fā)生了改變,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印象。本世紀以來,隨著各地民間藝術組織的再度萎靡和民間藝人的相繼離開,很多口口相傳的民間音樂已出現(xiàn)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現(xiàn)狀,祖先世代相傳的優(yōu)秀文化如不加大拯救力度,就將成為永遠令人傷楚的傳說了。近些年來,在專家和學者的疾呼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也在全國各地相繼展開,使大量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拯救,但是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傳承和光大也只能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為眾人所知。長期以來,普遍認為傳承和發(fā)揚地方音樂文化的任務是高等專業(yè)院校的教育任務,這種傳承的方式只是大范圍的地域特色文化,卻很難涉及到某一個具體地方的音樂文化,因此,傳承和發(fā)揚地方民族音樂文化是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僅以旬陽民歌教學為例闡述己見)。 1.展示地方音樂文化的瑰麗色彩,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向往 音樂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在現(xiàn)行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我國民族音樂作品也在半數(shù)以上。但是,教材中所選編的音樂作品大都離學生的實際較遠,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并不是太感興趣。通過理性思考后認為,同樣是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不違背教材編寫意圖的情況下何不選擇當?shù)孛褡逡魳纷髌纷鳛榻虒W范例。 在教學《長江兩岸》這一單元時,我增加旬陽民歌賞析一課,以視頻《山水旬陽》作為背景向學生介紹了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讓學生在觀賞家鄉(xiāng)美麗如畫的山水時聆聽純樸動人的旬陽民歌《請到太極島上來》、《蘭草花》、《郎與姐兒通過河》、《不該捎話帶信來》等,通過一組家鄉(xiāng)民歌欣賞后學生頓時情緒高漲,意欲學唱旬陽民歌,這樣安排教學內容既不影響教材編寫意圖,也能加深學生對長江兩岸民歌的清純和明快的印象。 通過教學旬陽民歌后,在學生中掀起了學唱家鄉(xiāng)民歌的熱潮,把飽含鄉(xiāng)土氣息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地方音樂文化潛移默化的植根于在了學生的心里,引導學生認識到過去其所以沒有感受到家鄉(xiāng)音樂的魅力,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啟發(fā)學生回到家鄉(xiāng)去向更多的身邊人學習。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學生學習本民族本地方音樂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感覺會像學習母語一樣親近而且容易領會,更能表現(xiàn)出地方音樂文化所獨有的情感和韻味兒,在一個擁有優(yōu)秀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地方,音樂教學如果舍棄了地方元素,豈不是舍近求遠,得不償失了。教學中應不失時機的展示本地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魅力,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本地音樂的純美,并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來,不僅促進了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都會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 2.加強教材開發(fā),讓地方音樂走進課堂 新課改要求把校本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這一指導思想對傳承地方優(yōu)秀文化具有劃時代的促進作用,學校應站在拯救地方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歷史高度加快校本教材開發(fā)和利用,不能把這一重任只看成是政府和專業(yè)院校的事情,要把此項工作任務責無旁貸的擔負起來,落實到學校的課程計劃之中,成為校本課程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積淀厚重,包羅萬象,在繼承的過程中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既要不失傳統(tǒng)又要符合文明,對民歌中低俗的歌詞要進行提煉,使其符合中小學生演唱。我縣編撰《旬陽民歌》校園專輯是中小學校開展地方民歌教學很好的教材,其中《放牛郎》、《買頂針》、《盼望紅軍淚漣漣》等等,都是學生喜聞好唱的歌曲。學校還可把所在地的優(yōu)秀民歌加以整理,按照體裁和難以程度編輯成冊,作為不同年段的校本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學校還應制定傳承地方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健全弘揚地方文化的教育評價體系,讓民族智慧的結晶世代相傳,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