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雷華誼
書法欣賞可以幫助觀者開闊眼界,領略其中蘊含的美。任何一幅作品,我們一眼就可以掃過去,甚至也評論一番,但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藝術欣賞要有一段時間用來感受、思考、理解,從而加速心理活動的運轉(zhuǎn),尤其是對于經(jīng)典作品,更應反復觀賞、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續(xù)書斷》中記載,一次歐陽詢出行看到索靖寫的碑,第一次大體看了一下就過去了,覺得不過如此,第二次經(jīng)過時,先是坐了下來仔細地品味,越看感覺越好,干脆就住了下來,在碑旁過了三天三夜才肯離去。這足以說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細觀賞品味才能體會其深刻藝術內(nèi)涵。書法欣賞的過程,是觀賞者與作品乃至書家精神交流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過程。這里僅從幾個方面談談書法作品欣賞的條件和方法。
一、整體把握
學習書法先從基本點畫開始,然后學習結(jié)體,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賞書法作品,與創(chuàng)作相反,欣賞必須從整體開始,再到局部,繼而深入內(nèi)核。正如聽一個人的名字就聯(lián)想到這個人的音容笑貌整體風采一樣,古人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有者方可紹于古人。在觀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質(zhì),此為欣賞書法的訣竅,而斤斤于點畫者是難以得其真諦的。書譜中對書法有很精辟的論述:“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這就是說拾取古代的風貌時要注意不要違背時代的要求。一幅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首先應能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如果失去了整體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義。就像合唱隊里的各聲部演員,即使每個人的聲音都高亢、優(yōu)美,但失去了旋律,不管高、中、低音,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諧的美。書法作品的整體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點畫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聯(lián)篇,構(gòu)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協(xié)調(diào),照應嚴謹,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布局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又與運筆的節(jié)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jié)構(gòu)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幅作品就是一個整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疾徐,墨色的濃淡枯潤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終篇筆意顧盼、首尾呼應,在布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通篇團聚不散的藝術效果。
二、局部分析
章法包括了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系處理。但是,作為整體效果是由局部的、單個的字與線條構(gòu)成的,如果單個的局部的字與線條不美,那么整體的美也就無從談起。應該說“單個的線條是美的,組合得好,就達到了更高的美”。在這里我們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筆法和墨法三個方面來談。
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jié)構(gòu)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gòu)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歷來書家都把字的結(jié)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只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jié)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確的用筆寫出形態(tài)規(guī)范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tǒng)書學中稱為“筆力”。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標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jié)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xiàn)出充實圓勁的力度。 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jié)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映日視之,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筆偏側(cè)(指一偏到底),寫出的線條(點畫)則扁、薄、浮、弱,拋筋露骨,就無美感可言。再談“澀”。用在書寫中的用筆上,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抵抗,而筆遲澀進。這種阻礙與反阻礙表現(xiàn)得越充分,線條就越顯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僅是圓的,而且也是澀的。因為屋漏的水沿著墻壁(土墻)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沒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墻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線產(chǎn)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見曲、似滯還流的水痕,這正契合了書法線條澀的表現(xiàn)。“圓”和“澀”也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圓是中鋒用筆,澀也是要筆鋒直立,人為地制造逆勢澀行。古人有“橫鱗豎勒”之說,意思是寫橫要像逆向刮魚鱗一樣,產(chǎn)生一定的阻力;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沉著、凝重、蒼勁老辣的效果。
另外,書法線條的節(jié)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書法線條的節(jié)奏也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不能平鋪直敘。體現(xiàn)在書法上,不但表現(xiàn)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xiàn)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隨著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diào)節(jié)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墨大致可分為濃、淡、干、濕、焦五種,但也不能過分懸殊,應在看似變化不大的墨色中,寫出使人感到變化極為豐富而又保持“潤”的特點,才是理想的用墨。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云:“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上只是談了書法欣賞中幾個主要方面的基本規(guī)律和方法,目的是為學習書法的同學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