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曉聲 觀千劍而后識器——淺議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
曹瑋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古國,歷史留給我們很多優秀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怎樣使那些已經維系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不在歷史的洪流中消亡,能在當代中學生身上得到傳承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古代語言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前提;古詩本身也是我們優秀文化中的重要精粹,學習古詩,就是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方式。
詩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內容,凝練含蓄的語言,真摯醇美的情感,成為文學領域里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詩歌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良好文化涵養。“新課標”對古詩詞的學習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
近年來,語文教學仍舊掙扎在應試教育的泥潭中。老師一味強調成績忽略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母語憂患”、“古詩文學習丟不得”等標題頻頻見諸報紙的醒目位置上。面對全球化的浪潮、英語霸權對母語的沖擊和不少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的形勢。為此,不少專家、學者、語文教育工作者發出了語文教育不能停滯不前,要拿出眼光把漢語的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呼吁。
我覺得要讓學生“更準確、更生動、更活潑地學好、用好語文”、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困難,需要處理好的一個大的方面就是古詩鑒賞的教學。
第一步:讀背能力的培養。
有了理論,不可能直接去仿寫,首先要聽,聽是為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教會學生詩歌朗誦的要領,培養自覺的朗讀興趣和能力。然后是讀,讀是為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詩歌的音韻、內涵。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古詩也是如此,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多讀多背。定會加深對詩歌含義的理解。
⑴首先要讀懂字面內容,通過反復吟哦,體會其音樂美,進而體會其思想感情。詩的韻腳往往與詩的情感相映照,有些韻腳發音響亮,便于表達昂揚奮發、輕松明快的情緒;有些韻腳發音低微,常用與抒發憂郁、低沉、愁苦的感情。
⑵要在讀中抓關鍵詞語。有些詞語本身就帶有喜怒哀樂等感情色彩,如“新、碧、輕、晴、香”等常常與快樂的心情相關,而“孤、獨、冷、寒、霜”等常常表現愁苦之情。這些詞能幫助讀者體會詩情,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之句。按說句中有“碧草”“春色”“黃鸝”等,該是寫美好景色的。
⑶ 要在讀中弄懂典故。古人寫詩詞,有時遇到不便直說之處,或為了追求含蓄,往往用典。不了解這些典故,就很難理解詩詞含義。如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姜夔的《揚州慢》也多處用典。
第二步:加強分析能力的培養。
會聽會讀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要安靜的坐下來,認真的品讀古詩,對詩歌的整體細處作仔細的分析了,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古詩的特點,明確寫作規律,為下一步的訓練打下一個厚實的基礎。
⑴知人論世——聯系背景和作者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同時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如盛唐時代國勢強盛,唐詩多有氣勢,思想上多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北宋王朝積貧積弱,故北宋詞多蒼涼悲壯。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雖然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會背景下,詩人的不同際遇也會在詩歌中有不同的反映,這就表現出詩人的經歷與境遇所決定的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農耕與乞食,柳永的相思與艷情,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文天祥的四海奔波憂國憂民。 由于作家的生浩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的格調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一個成熟的作家,就象一個可以反串行當的優秀的戲劇演員一樣,其作品風格可以是多樣化的。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鑒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全面了解各個作家的風格,以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⑵詩“意”最美——抓住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我們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把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 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歲寒三友(松 竹 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等。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
⑶鑒賞有“方”——找出表現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藝術手法包括記敘 描寫 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法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借物詠懷、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懷古用典等)。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過渡 、鋪墊、伏筆等。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寓褒于貶、明褒實貶、畫龍點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筆逆筆、聯想想象、語序倒置錯位等
第三步:加強仿寫能力的培養。
有了豐厚的理論基礎積累,下一步就是系統的專業訓練。先從模仿起步。教師可以精選(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創)一些典范的詩詞鑒賞片斷提供給學生,以作為學生的范例。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范例應分門別類,各有側重,要能體現出層次性和序列性,具體地講,也即品味語言為一類,感受形象為一類,領悟思想內涵為一類,體味藝術構思為一類,綜合鑒賞為一類,點面結合,學生就能比較全面而系統地掌握古詩鑒賞的要領。當模仿達到比較熟練的境界時,就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訓練,再將學生的鑒賞結果與現有的范例對照,從中尋找優勢和不足。
總之,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見得多了自然覺得詩文鑒賞不難,也就有了學習的興趣,正如劉勰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