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疆出口企業信用風險管理
高 峰 李雪艷
摘 要 新疆對外貿易經過近20年的迅猛發展,已初具規模。然而近年來,新疆出口企業因信用風險而導致的損失情況越來越嚴重,應收賬款不能及時收回,發生壞賬后又未及時解決的問題日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應針對出口企業外部信用服務體系缺乏、出口企業之間惡性競爭、企業內部風險管理不善等主要因素,從強化出口企業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加強外部信用環境建設等多方面入手,規避出口信用風險。
關鍵詞 出口貿易 信用風險 風險管理
據海關統計顯示:2004年,新疆海關進出口總額達56.36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了12.7倍,進出口規模在全國各省市區中排名第17位。2005年新疆對外貿易進出口達79.4億美元,在全國列第14位。到2005年與新疆有經貿關系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47個,進一步擴大了中亞及俄羅斯、歐洲、美國等傳統市場,還拓展了南亞、西亞、東盟、非洲、北美市場。
但是,對外貿易畢竟不同于國內貿易,它涉及環節多、風險大,外貿企業稍有不慎,便會遭受風險。這其中,又以出口信用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最為嚴重。相對于其他省市的外貿企業,新疆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疆出口具有交易形式多樣、結算方式不規范等特點。這意味著新疆出口企業比其他省市的出口企業面臨更多的信用風險,與之相對應的是新疆出口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更為薄弱:企業對交易對象缺少足夠的信息和資信調查;對交易額度缺少規范化、科學化的審批管理;對形成的應收賬款缺少有效監控。如何防范信用風險已成為新疆出口企業經營管理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新疆出口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筆者隨機走訪了近30家外貿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大部分企業都對信用風險有一定了解,認為國外逾期應收款對自己企業的經營影響嚴重。但談及如何防范,卻沒有明確認識。目前新疆出口企業在信用風險管理上存在以下問題:
1.1 與主要貿易國整體信用狀況不佳
新疆與13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但貿易伙伴的布局很不均衡。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額占新疆外貿總額的一半,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占新疆外貿總額的70%左右。由于這些國家正處于轉軌時期,傳統計劃經濟的流通體系遭到嚴重破壞,而適應市場經濟的流通體制尚未建立,市場處于混亂狀態。雖然逐步建立健全了本國的各項法令法規,但由于政府目標的變化、地方保護主義和人員更迭等原因,其政策缺乏連貫性和一致性。且海關官員的頻繁更換及口岸管理人員的腐敗等問題,隨之產生了各種限制性措施,造成貿易操作不規范。中亞五國普遍沒有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不能對進行外貿活動的主體進行有效地監管和制約,造成全社會整體信用程度低,中亞進口商信用不良,拖欠貨款甚至賴賬的事時有發生。
1.2 企業外部的信用服務體系缺乏
我國政府至今尚未出臺專門的信用法規,也沒有明確主管部門。新疆沒有制定信用相關規定和行業標準,整個信用服務業基本處在自發狀態。企業間也沒有成立行業自律組織,企業缺乏了解國外進口商資信情況的渠道,不知如何正確判斷海外客戶的信用度,一旦遭遇信用風險,發生壞賬,也不知要如何尋求外界幫助。
1.3 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意識淡漠
新疆相對于全國其他省市來講經濟比較落后,市場經濟體制并不完善。雖然外貿發展勢頭良好,但外貿并未形成一個好的環境和格局,沒有形成一個合力及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出口企業從整體上講處于較為混亂的競爭狀態,企業之間產品的同質化情況嚴重。尤其是服裝和鞋,存在著惡性競爭,而依靠降價已經沒有多少利潤空間。規模較小的出口企業選擇賒銷作為結算方式,雖然目前這種短期行為有一定積極作用,可能會為企業帶來一定經濟利益,使得企業獲得原始積累,但從長期看,對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并不利。因為與國外企業積極推行商業信用不同,新疆出口企業對賒銷這種非契約形式的經濟活動并不是建立在自身良好的風險管理基礎之上的。規模較大的出口企業一般采用信用證方式,但信用證也存在著種種風險。總之,新疆出口企業沒有信用風險防范意識,缺乏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且不了解必要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缺乏對外商的資信調查,沒有制定客戶授信額度的標準及應收賬款的追討制度。
2 建立出口企業風險管理內部機制
2.1 建立風險管理內部機制
2.1.1 前期信用風險管理
設立專職信用風險管理機構。信用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客戶資信的調查、分析和評估,建立和管理客戶信用檔案;負責建立、管理企業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制定企業的信用政策;審查業務部門與客戶簽訂的合約;監督業務部門的操作流程;對應收賬款進行跟蹤監控和追收等。大中型企業可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對于小企業而言,可雇傭專業的信用管理服務機構或設立信用管理崗位,負責信用管理工作。
加強客戶資信調查,制定合理的信用額度。要對客戶的資產狀況、財務狀況、經營范圍、經營能力、以往交易記錄、企業信譽、與銀行往來情況以及銀行對企業的評價、其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查,為制定信用政策提供第一手資料。結合企業實際,確定針對不同客戶賒銷金額的大小和期限,即確定一個合理的信用額度,在信用額度范圍內進行控制,超過信用額度不予賒銷。
嚴格訂立合同,避免合同糾紛。合同必須合法和符合國際慣例,條款完整,語言規范,合同資料要嚴格保管。出口企業要特別注意銷售合同中和質量有關的條款,確保和買方在產品質量問題上不出現爭議。尤其需要注意銷售合同中的品質條款和檢驗條款。按照各國法律和國際貿易慣例的規定,按照合同檢驗條款得出的結果,是確定賣方所交貨物的品質等是否符合合同的依據,同時是買方對貨物品質、包裝等提出異議、拒收貨物、提出索賠的依據。
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出口信用保險是國家為了推動外貿出口、保障出口企業收匯安全而制定的一項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準備金的非贏利的政策性保險業務。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涵蓋了買方無力償還債務或破產、買方拒收貨物并拒付貨款和買方拖欠貨款等商業風險,還包括出口企業更難抵御的政治風險,如匯兌禁止、貿易管制、征收或沒收財產、頒布延期付款令、戰爭、內亂、巨大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等。其目的是為了分擔我國出口企業從事對外貿易的風險,開拓國際市場,使其在國際貿易中更具競爭力。
2.1.2 中期信用風險管理
出口企業應保存好與客戶所有的來往記錄,包括傳真、電話記錄、來往信函以及所有的合同、補充合同等。一旦出現問題,可以根據原始記錄及時與客戶溝通,即使發生糾紛,原始記錄也可以為追討應收賬款提供法律依據。外貿企業應該建立經常性對賬制度,經常與客戶保持溝通,加強應收賬款的催收。同時應做好應收賬款賬齡分析工作,監督應收賬款的回收。
2.1.3 后期信用風險管理和追收機制
制定并嚴格執行合理的收款程序和催收制度。外貿企業要利用賬齡分析表及時掌握應收賬款的動態,對于超過信用期的應收賬款應積極催收。要針對不同的客戶采用不同的催收方法:①企業在拿到所需要的單據后立即通知銀行辦理收款,即使向銀行繳納一定數量的貼現費也應執行;②對于故意拖欠、惡意逃避債務的客戶,出口企業應該盡早采取強硬的收款措施,給對方施加壓力,以達到收回賬款的目的;③對于經營出現暫時困難、資金周轉不靈、經過客戶自身努力可以走出困境、恢復支付能力,出口企業應給予寬限期。幫助客戶渡過經營難關,以有利于應收賬款的回收,同時也會贏得客戶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經營的進一步拓展;④對于超過寬限期仍無力償付債務或瀕臨破產或已宣告破產的企業,則只有通過法律途徑來收回應收賬款。相對于訴訟手段,采取追債公司追賬的方式比較可行。
開展國際保理業務。保理業務即保付代理業務的簡稱,是一項集貿易融資、商業資信調查、應收賬款管理及信用風險擔保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金融服務。通過國際保理業務將風險轉移至保理機構,可在增加營業額、擴大利潤的同時,有效避免信用風險和壞賬損失。保理業務既能消除承兌交單(D/A)、付款交單(D/P)甚至是賒銷(O/A)等結算方式對出口商的信用風險,又可避免信用證貨款收付方式對進出口商所要求的過分繁雜的程序和手續,同時還具有為進出口商融資的特點,能為出口商免除后顧之憂。
2.2 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增強競爭力
在當前企業外部信用環境不佳、內部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一些出口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以賒銷方式獲得訂單存在很大的風險,這只能是一種短期行為。要想使企業獲得長期發展,必須從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入手,增強產品附加值,進而提高產品競爭力。企業可通過改進產品品質、精心設計商標和包裝,以特色占領市場。同時,改善售后服務以及廣告宣傳等手段,以服務開拓市場。良好的服務能使企業避開價格戰,在眾多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這才是貿易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
3 加強外部環境建設
3.1 加強政府服務職能
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市場行為,完善市場機制,制定相應的信用法規、規定和標準。加強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中亞各國信息,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同時進一步加強有關的國際信息交流與合作,加強與我駐外機構的密切聯系,加強與國內外銀行間、大企業間的信息交流,著力拓寬信息來源。促進并實施征信數據對新疆出口企業的開放,公布信用不良的國外客戶名單,為企業規避信用風險提供支持。政策應為資信調查業、追收欠款業等相關信用服務行業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政策環境,加快引導和培育市場對信用產品的需求,逐步完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的建設。
3.2 建立行業自律組織
從經濟學上講,目前新疆出口企業正處于壟斷競爭時期,大部分出口企業技術落后、資金薄弱、產業集中度低、規模小,政府應倡導出口企業組建聯盟,成立行業自律組織。行業組織能夠加強企業間的聯合,防止出口企業間惡性競爭,穩定市場價格,確保成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