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層(底基層)施工工藝與質量控制
周明偉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了二級公路瀝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層(底基層)從人員機械配置、舊路面材料分析、補強、破碎拌和、整形、碾壓、養生,到施工質量控制。 關鍵詞:瀝青路面;基層;施工技術 瀝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層(底基層)技術是指把舊瀝青路面面層、基層摻入一定數量、符合標準要求的水泥(或穩定劑、集料),按照設定的厚度,用冷再生機進行破碎拌和處理后,整形、碾壓,并經后期養生,使其達到設計路面基層或底基層技術指標要求的施工工藝。該工藝具有施工簡便快速、充分利用舊路面層材料、保護環境、質量可靠、施工進度快、經濟效益好等優點。筆者曾根據路網改造項目的實際情況,通過細致的觀察、研究,對其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進行了探索。為此對冷再生施工主要工藝和質量控制要點歸納如下。 1施工準備 1.1人員配置 除冷再生機組人員外,需另配試驗檢測人員2人,技術負責人1人,工人10~15人。 1.2機械配置 冷拌再生機1臺,灑水車3~4臺,50t振動壓路機1臺,18t~21 t光輪壓路機2臺,平路機1臺。 1.3再生機組開工前準備 對再生機及其配套的所有機械設備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再生機械操作人員是否已掌握所有與再生施工有關的數據,所有再生施工開始程序是否均已清楚。 1.4舊路面缺陷修復 對于局部翻漿地段進行換填砂礫進行夯實碾壓,對于路肩下沉、路面偏拱及舊路坑槽處理,均采用填補砂礫修整。 1.5舊路面混合料分析 通過對舊路結構的現場調查,對舊路結構層厚度不足路段,應加鋪砂礫以保證再生層厚度。冷再生機現場破碎未摻加水泥的舊路面,由試驗人員就地均衡取料,通過對拌和料的篩分及多次擊實試驗,確定粒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確定摻加的水泥劑量。 1.6水泥攤鋪在縱向每隔10m放出施工控制線 釘上鋼筋樁并掛線,利于冷再生機邊線控制,經室內試驗確定冷再生底基層水泥用量為4%,施工過程中按5%控制。攤鋪水泥前按路線前進方向每10m為一格,計算出每一格水泥用量,然后人工按每格攤鋪幾袋水泥,將水泥均勻布滿方格,確保水泥布撒均勻、一致、等厚。原有路緣石待路面冷再生碾壓成型后再拆除。 2舊路面再生破碎拌和 冷再生段采用等厚法施工,按全路寬12 m計算,考慮到半幅施工的搭接問題,所以在第一次半幅施工時,加寬50 cm進行施工,利于另半幅冷再生的搭接施工。冷再生機一次破碎寬度為2.5 m,半幅路面以行進3次完成。工作時,冷再生機需一輛灑水車緊跟作業,其余2~3輛灑水車配合保證拌和用水,拌和過程中按試驗的最佳含水量控制加水,拌和行進速度7m/min~10m/min。 考慮到水泥的初凝時間,以及各道工序的銜接問題,以100m實施工長度為限,當冷再生機單幅破碎100m后,返回準備第二幅進行的當中,對剛完成的100m進行穩壓,然后平地機進行刮平,501振動壓路面進行振動壓實,直至達到規定的壓實度,平整度按規范要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