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教育質量困境
肖潔
論文關鍵詞:大眾化教育質量困境對策
論文摘要: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教育質量面臨種種困境:教育質量觀念的困境、“數量”與“質量”的困境、“市場取向”與“學術取向”的困境。如何面時并解決這些困境、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1999年以來近6年的擴招,中國高等教育終于改變了它自誕生百年以來的精英教育性質,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量]據初步統計,截至2005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人學率達到21%,在校生數23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伴隨著高校連續幾年的擴招,高等教育質量問題逐步凸現出來,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面臨的困境
1.教育質量觀念的困境
提高教育質量,端正和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十分強調要真正把質量問題放在學校工作的應有位置。如果學校領導的工作重心不是抓質量,那學校的工作也就很難體現出質量的重要性了。只有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認識、理解、解決,并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才能有助于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育人為本的觀念還沒有牢牢樹立起來。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問題來自于規模上已實現了大眾化,但理念上仍停留在精英階段的體制。高等教育內在的理念、目標和行動的變化沒有及時跟上其近來發生的規模、結構、經費和管理的外在變化。
現在一講到學校質量、水準,就以多少院士、多少博士點、多少科研經費、多少科研論文為標準,用研究型大學的質量標準來衡量教學型大學,用本科教育的標準來衡量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民辦高等教育,用綜合性大學的標準來衡量理工科大學,導致盲目攀比之風盛行。一些高校領導、教師不從學校自身特點出發,總是把目光盯住名牌大學、重點大學,感到自己處處不及他人,心情浮躁,急于求成,不重實際,花大量財力、人力搞“高、精、尖”,結果是學校質量上不去,又丟掉了自己的特色。
2.“量”與“質量”的困境
綜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高等教育始終是在設法滿足人們對高等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與保障教育質量的過程中前進的。數量的發展與質量的提高,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一方面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人們在質量上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且多樣化。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樣,發展大規模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將成為今后的主要挑戰。
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是643萬。從1999年起,我國高校開始連續近6年的大規模擴招,截至2005年底,在校生數達到2300萬人,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的大發展。然而,在一些精英教育倡導者看來,大眾化使大學成為一種“失去的天堂”,大學教育仿佛串了味,他們認為擴招必將導致人學標準降低,學術水平下降。有證據顯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份材料中說,中國十年前出去的學生和近期出去的學生相比,可以感受到中國教育質量有所下降。那么,如何處理“數量”與“質量”兩者的關系,是在兩者之間進行取舍,還是在“數量”與“質量”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結合點呢,就成為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緊迫的問題。
3.“市場取向”與“學術取向”的困境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指出:“本科教育的目的,在于為學生進人社會而不是進入專業工作做準備;在于培養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養職業能手;在于培養“紳士”而不是培養“專才”;在于培養“人”—社會的人,而不是培養“才”—專業的才,職業的才,后者應該成為研究生教育的任務。精英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或為了培養探索高深學問的人才,開展科學研究,課程體系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按照精英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05年,官方公布的該年大學生就業率是84%,即使以這個數字來計算,當年一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人數也達到了四十萬之眾,其中因專業性太強和冷門專業而無法就業的學生比重超過了50%。顯而已見,高等教育在面對“市場取向”與“學術取向”的選擇過程中陷人了困境。堅持“學術取向”,固然沒錯,這是由大學的本質所決定的。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市場取向是受教育者認定高等教育質量的基本依。如何在“市場取向”與“學術取向”之間尋求平衡,值得我們深思。
二、解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困境的對策
1.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轉變教育質量觀念教育質量觀念的轉變是持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應以么樣的標準來衡量人才培養質量呢,著名教育家潘憋元先生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是多樣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應該有各自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各自的特點和社會適應面,從而也應當有各自的教育質量標準。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也特別指出:“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要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也就是說,不應該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規格、學術取向與標準來規范大眾化高等教育,就像不能用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規格、職業技術取向與操作能力標準來規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樣。簡而言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們應該樹立發展的質量觀、多樣化質量觀、適應性質量觀、特色性質量觀以及多元化質量觀。 2.在質與量的對立統一中,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數量與質量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它們總是在不斷的沖突、調整、協調過程中相互促進的。在達到了一定的質量標準的情況下,就必然出現對擴大數量的需求,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必然又引起原有基礎、模式、方法等的不適應,影響質量的提高,這就要求通過改革、調整來解決矛盾沖突,提高質量,質量的提高又為進一步增加數量提供了基礎。因此,數量與質量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馬丁·特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大眾化理論時就曾提醒人們:量的增長必將引起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教育模式多樣化、學術方向、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人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變化。北美和歐洲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在亞洲,我們也有前車之鑒。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毛人學率激增,雖然相對緩解了印度人才短缺的危機,但卻給印度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高等教育質量下降、高等教育畢業生顯性失業與隱性失業以及人才外流等。
因此,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我們必須適度控制量的增長,把高等教育規模穩定在一定水平上,同時樹立起強烈的質量意識,吸取國外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可喜的是,我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2007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相對穩定招生規模。”
3.以市場取向為導向.堅持市場取向和學術取向相統一高等教育大眾化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否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已成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中國,從古至今受教育者對教育質量的價值取向都是極具功利性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鐵飯碗”雖然成為了歷史,但不管高等院校是否愿意,受教育者已把自己未來的職業同高等教育的質量捆綁在一起。能否經受市場的檢驗成為高等教育質量是否過關的“試金石”。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學術取向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內涵,市場取向必須以不損害學術標準為前提。因此,筆者以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必須重視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必須重視市場取向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同時高等教育的質量觀不能以市場為唯一取向,更不能以畢業生的就職、就業狀況為衡量人才質量的唯一標準。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必須對教育質量的市場取向進行合理的矯正。
4.建立和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建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意義重大。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具有監督、調控、引導、激勵等多種功能,對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十幾年的評估研究與實踐,豐富了我們的理論認識,累積了大量保障質量的評估做法。.我國應該在此基礎上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在體制上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這是今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今后的改革中,應以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建立新的管理體制,持續開展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促進高等學校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加強高等學校與社會的聯系,鼓勵高等教育工作者投身高等教育事業,在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貢獻,督促高等學校建立起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新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