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在素質教育目標達成中的問題與對策
李夢澤 黃生勇
摘 要: 體育素質教育的目標達成與現實體育教學之間的隔離還較大。學生體育素質是由基本素質、發展素質和創新素質3個層次構成的。體育課程目標達成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從“課程本位”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實施“課程目標統領課程要素”的改革策略,構建以“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整體健康觀為目標的新課程體系。
關鍵詞: 高校體育; 素質教育; 體育素質系統
Abstract: There is still a fairly wide gap between the objectives of phys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actual physical teaching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Physical education aims to develop three basic physical qualities in the student, that is, fundamental quality developmental quality and creative quality. Therefor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E. courses should be to realize a transition from “curriculumbased subject” to “manbased subject”, carry out a reform strategy to “guide curricular elements with curricular objectives” to cultivate a new system of curricula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wholesome view of health to develop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of physical quality education 在體育教育目標研究中存在著各種觀點,它們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們往往以靜態的觀點,對體育素質教育的利弊得失進行探討,缺乏對體育素質教育的目標內涵和素質教育本身的層次性、動態性和演化規律的研究。因此造成了對體育素質教育結構的不清楚,體育教育的整體功能差,難以形成合力的困境。為此,筆者在總結近年來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分析體育素質教育的目標內涵,用系統的觀點,從“課程”整體的角度討論當前構建高校體育與健康新課程體系需要重視的問題和對策,以便為體育素質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 體育素質教育的內涵 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質結構,又可稱為素養。[1]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身心基本質量的教育。它的意義在于:充分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全體性);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全面性);主張合理的個性發展(主體性);保證人最基本的身心質量(基礎性)。沙蓮香教授認為,國民素質結構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石。在她看來,國民素質可分為基本素質和深層素質,基本素質由身體素質與智力素質構成,深層素質可進一步劃分為人格素質、道德素質及角色素質等。依照素質教育的實質與社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我們認為,在體育學科中素質可解讀為:身體素質+深層素質的可能領域= 體育素質。 在“健康第一”理念日益成為當今學校體育教學主導思想的今天,“體育素質”這一提法也顯然超越了身體素質的范疇,而形成了一個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認知素質等在內的層次分明的整體。對這一整體的規范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體育素質教育所關注的內容,決非僅僅是身體素質,而應是最大限度地擴展張力,利用體育學科特有的優勢,盡可能地發展學生各項素質。體育素質與教育素質勢必有內容上的交叉與融合。 其次,體育教學所規定和培養的學生體育素質,是與整個社會需求密切聯系的一系列品格的總和。對學生體育素質的探討,必須考慮到社會因素。脫離了這一前提,就難免素質教育的盲目性。而社會處于永動不息的發展之中,也就決定了學生體育素質不斷發展、持續變化的動態演化特性。 另外,學生的體育素質系統具有層次分明的結構。從系統內部來看,學生體育素質系統的發展就是要實現層次間的不斷躍進。體育素質教育的任務,就應該在于如何提供適當的外部控制參量,以使這一躍進過程順利實現。 體育素質除了能涵蓋身體素質(體能),同時還兼容了技能以及健身、強身與養生的志趣和能力。將體育素質作為素質教育思想在體育課程中的教學目標,是近年來體育理論上的一種創新。這種理論創新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的視野,理順了體育教學的一些特殊規律:一是體育課程內容的主體是運動動作,學生學習的是身體練習,發展的是體能和技能;二是體育教學的社會學特點是學生不會成為“孤獨的個體”,即體育課堂具有“社會場力”[2],可以發展學生的角色素質;三是體育教學組織中的“競賽性事件”,能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體驗理想的道德生活——分享與共承,完成人格與道德品性的提升。[3] 二、 體育素質系統的層次結構 學生體育素質的層次結構,是由基本素質、發展素質和創新素質三個層次構成的。第一層次的基本素質包括學生強健的體質、良好的意志品質等;第二層次的發展素質包括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第三層次的創新素質則以知識結構、運動智能和一般智能為其組成要素。低層次素質躍遷到高一層次素質后,原有層次并非消亡或停滯不前,而是在已形成的更高層次的協同和支配下,繼續其量變過程,為系統向新一輪更高發展層次的躍進積蓄力量。因此,高、低層次之間是一個互為前提、共同發展的辯證關系。 1. 基本素質 學生體育素質的基本性,是學校體育所培養的學生必須具備的最為基本的素質,也是社會需求對體育教學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學生強健的體質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兩個方面。強健的體質既是特指運動訓練學意義上的身體素質發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學意義上的學生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耐受能力及身體抗疾病能力等各種身體素質[4],它是學生學習、生活及適應社會的基礎和前提,特別是在當今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學生必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維,沒有強健的體質是不行的。而體育這一以“體”為中心的學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發展學生的體質,因此將強健的體質列為體育基本素質的范疇是合理必要的。將良好的意志品質歸為體育基本素質的層次,是因為良好的意志品質往往是學生良好素質形成的支柱和動力保證,它能有效地協同其他素質,形成合力,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運動和鍛煉,為素質系統的演化保駕護航。強健體質的形成依賴于體育教學中的基本身體訓練,而優良的意志品質則依賴于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培養。 2. 發展素質 發展素質是指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它們是在基本素質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是創新素質的基礎。擁有強健的體質并不等于同時擁有了運動能力。運動能力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正確地進行身體練習,促使身體各部分的協調運動,從而不斷促進體質的發展;另一方面則使學生較為準確地認識和理解體育運動本身,不斷建構其身體技能體系,促使其體育知識結構和運動智能的不斷完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對待自然和社會的態度以及在解決問題時起動力支配和情緒調控作用的個性心理,它包括興趣、意志、需要和情感等[5]。非智力因素建立在思想品質基礎之上,發展于身體練習過程之中。而它一旦形成之后,又會充實、豐富思想品德的進一步發展,規范、引導著身體練習的過程。同時,非智力因素對知識結構的形成、智能的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因此這一層次素質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將其命名為發展性素質的根本原因。 3. 創新素質 素質教育本質上應該是創新教育。學生只有從基本素質出發,發展到具備了創新素質,能夠自主地進行創造性工作,素質教育的目標才算真正落實。對體育素質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學生具備合理的體育知識結構、運動智能和一般智能。知識結構是學生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基礎,它不等同于知識或知識的堆砌,而應是依據知識的內在聯系所組織起來的縱橫交錯的知識聯合體。它的形成是學生在運動實踐和非智力因素協同作用下,主體自我構建的結果。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結合,是保證學生(主體)有目的的適應、選擇和改造客觀環境中心理活動的總稱。[6]在體育素質教育的視野中,學生的智能又可分為一般智能和運動智能兩個方面。前者是學生通過體育教學發展起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和記憶力等智能,主要在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實現。后者則是指與身體運動相關的運動適應能力、運動感知力、運動記憶力和運動思維能力等幾個方面,它是體育創新素質的核心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