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打造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新視點
鐵嬈嬈
內容摘要: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出既有專業知識,又具人文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是當前高校素質教育工作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審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藝術素質教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最佳的途徑。該文旨在通過對吉林大學藝術素質教育的介紹,以點帶面地剖析現階段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關 鍵 詞:高校 人文素質 藝術素質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興亡,人才為基。”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出壯美的藍圖,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并強調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陣地,肩負著這場“科教興國”戰役的重任。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各高校教育中引人注目的一大亮點。其中藝術素質教育成為高等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途徑。
吉林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教育部批準建立的32所“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新的吉林大學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合并組建而成。為適應組建后學校發展建設的新形勢、新需要,充分利用合校優勢,實現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把吉林大學建成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的目標,創建適合21世紀發展的具有厚基礎、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更加突出和強化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特別在藝術素質教育方面,合校后組建的“吉林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與研究中心”承擔著全校六個校區、四萬多本科生藝術素質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工作。在提高當代大學生藝術綜合素質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
“吉林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與研究中心”的教學定位以人文藝術素質教育為導向,依托吉林大學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背景,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以音樂、美術、舞蹈、攝影、廣告設計等相關藝術課程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將藝術素質研究與高校人才培養相結合,實現文理滲透、理工結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性發展。
一、藝術素質教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堅
愛因斯坦曾說:“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若用此方式來解釋素質,便可以說:“把我們學到的種種知識全部忘掉,最終剩下的就是素質。”最終剩下的是生活和教育賦予我們的崇高理想、完美人格、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生存能力。近代美學家王國維先生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確提出:“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①王先生在其中所強調的正是現代教育改革倡導的素質教育。美育(藝術素質教育)恰恰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藝術素質教育”是一個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話題。環顧歷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來對藝術教育頗為重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法典”中就明確規定:有教養的年輕人必須學會“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樂”乃為音樂藝術教育。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則非常重視藝術教育的社會作用,倡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②,主張通過藝術教育來引領人的崇高精神。無獨有偶,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對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給個體心靈賦予理性秩序和規范。中國近代教育學家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對藝術教育更是情有獨鐘,提倡讓民族藝術走進北大課堂,并在北大組織成立了音樂、書畫等多種社團組織,其目的是“涵養心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德國近代美學家席勒的《美育書簡》中也明確指出藝術美表現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只有通過藝術美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③
隨著新時期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高等院校進一步提高了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認識。藝術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確認,成為高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堅力量和最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將美育同德育、智育、體育一起寫進了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并進一步指出:“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教育法規和政策的出臺充分肯定了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作用。
作為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吉林大學向來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及藝術素質的培養,并把藝術公選課的目標明確定位在普及和提高的位置上,著眼于對全體大學生的培養,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得到藝術的熏陶。目前,吉林大學正逐步構建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合理的藝術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即藝術基礎知識的普及性教育與專項藝術輔導訓練性教育相結合的多層面、綜合性教育模式體系。其中前者應是藝術素質教育的基石,包括《外國美術欣賞》《中國美術欣賞》《民族音樂欣賞》《西方音樂賞析》《現代藝術賞析》《廣告藝術》等課程設置。此類課程旨在通過對各門藝術基礎知識的介紹,縮短學生與藝術的距離感,增強學生對人文藝術的敏感性,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加強人文精神的傳播和滲透。專項藝術輔導訓練性教育是在普及人文藝術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的提高型課程。此類課程更加適合于有一定相關藝術基礎的學生,是藝術基礎知識普及教育的延伸和強化,如《素描基礎訓練》《視唱練耳課》《舞蹈表演課》《攝影技巧》等課程設置。藝術公選課的逐步豐富和完善,使藝術素質教育成為吉林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亮點。
二、從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自身特性中探究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尚處在發展階段,成績是可喜的,但還應該清楚地看到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深層次地挖掘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自身特性,探討教學過程中的新思路、新設想,努力打造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的新視點,推動高校藝術素質教育跨上新的臺階。
(一)藝術素質教育的“交叉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淡化。不同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高度綜合化和整體化的發展趨勢愈顯突出。應該說,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類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要面向現代、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理應高度重視跨學科的教育研究,填補傳統藝術教育中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鴻溝,開創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交叉性學科。
現代教育家一致認為:21世紀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世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是未來人類思想發展的主流。正如19世紀法國著名文學家福樓拜所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④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這是歷史進步的必然。1883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也曾在《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中形象地比喻說:“藝術與科學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來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則以思想的形式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今天,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內涵應該是多元整合的,諸如科學的、道德的、歷史的、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現實生活的。總之,藝術素質教育應涉及了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向交叉性學科跨進。這一觀點已成為國內外著名高校及相關學者的廣泛共識。美國高校十分重視開創跨學科的邊緣交叉課程,實行新型的學科組合。創立于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零點項目”提出了“科學與藝術相通、互補”的重要觀點,探索通識教育的新模式。比利時根特大學同樣認為,大學培養的人才應該是能看到最不同的科學領域間相互聯系的人,而這種人應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內行。在我國當前高校藝術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著把藝術作為一個基點或引子,巧妙地把藝術和科學連接起來,培養大學生創造性和開放性的思維方式。藝術素質教育的“交叉性”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
(二)藝術素質教育的“因材施教性”
孔子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以發揮學生各自的特長。宋代朱熹把孔子的教育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性原則能使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經驗告誡我們,當個體發展愈趨向成熟,知識層面和深度增加時,個體之間質的差異就愈顯著,個性的分化也愈顯突出。因此,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成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轉變,就更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把總體發展要求與個體差異統一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綜合高校的專業結構存在著層次繁雜、學科領域眾多的特點。面對文、理、工、農、醫等專業、知識背景不同,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各異的現狀,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藝術素質教育,促進高校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是擺在每位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探索。應該說,現代教育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進行藝術素質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生理、心理、行為、認知、價值、信仰等諸多方面的不同,綜合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應依據主體的不同情境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藝術教育課程,突顯其“因材施教性”的趨勢。
傳統教育模式認為:藝術素質教育只適用于藝術類學生或文科學生,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則不具備實際效用。這種片面的想法曾一度導致了我國高校“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功利,輕素質”⑤的教育誤區。而事實證明,理工類學生接受藝術素質教育可以與本專業形成文理互動、文理滲透,達到雙贏。
現代心理學及生理學發現人的左右腦的智力活動分工有所不同。從廣義上認識,左腦側重于邏輯思維與推理分析,右腦側重于形象思維和感性直覺。基于以往人們對右腦功能的定位與認識不足,美國著名藝術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藝術心理學名譽教授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中開篇就呼吁“還我右腦的心靈”,提出了“開發右腦”的問題,并反復指出:人的直覺與思維從來都是有機的整體。
通過對人體左右腦不同分工的研究,可以得出:學理工科的學生一般長于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而研究人文科學的學生慣于直覺感受和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一大優勢是可以有力地啟動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想象力和創新力。理工科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更多地接觸人文藝術知識,這對于他們開拓視野、培養情操、鍛煉思維、增強創新能力等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這有利于高校培養開拓性、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
對于文科大學生來說,藝術知識的素養更顯重要。因為藝術恰恰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近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藝術的功能作用,他說:“文藝從它的右鄰‘哲學’獲得深雋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它能執行‘人生批評’和‘人生啟示’的任務。”⑥在對文科類學生實施藝術素質教育時,應從文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及美學和自然科學等不同角度對藝術進行相關的解析,以適應文科生相對深層次的需求。
對于醫科類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是我們應該花時間考慮如何科學合理地把藝術知識與醫學類知識巧妙結合起來。這既是個“因材施教”的問題,又是個開創“交叉性學科”的問題。也許在藝術素質課程中加入醫學、心理學、治療學等相關內容,更能激起醫學類學生的興趣并在他們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未來的工作中發揮積極性作用。從這一點上看來,藝術素質教育不僅僅是解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問題。藝術素質教育的“因材施教性”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
(三)藝術素質教育的“與時俱進性”
當前高校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面向21世紀,適應國際化發展趨勢的綜合型人才。在素質教育理念統領世界教育領域的今天,如何在教學思路及教學內容上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需求,成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工作的新課題。21世紀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應在教學內容上做到“與時俱進”,多開設一些與時代聯系緊密的,甚至是前沿性的課程,如《數碼藝術欣賞與制作》《現代藝術賞析》《藝術與科學》等等。在教學形式上也應由單一的“教師傳授”向“師生互動”轉變,并積極利用校園講座、校園藝術社團、博物館、美術館、互聯網等多種方式搭建互通平臺,讓學生能與身邊的藝術家和最新的藝術作品更近距離地接觸。藝術素質教育的“與時俱進性”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動力性因素。
隨著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自身特性逐步顯露出來。在特性中尋發展,在特性中求進步,是新時期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藝術向來是講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這正是藝術這條大河亙古不息的源頭活水。在高校全面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應牢牢豎起人文、藝術、科學的大旗,打造21世紀人文素質教育新視點。
注釋:
①王國維 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 第251頁
②來可泓 論語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第212頁
③席勒 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4 第108頁
④宋原放 簡明社會科學詞典[G].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2 第691頁
⑤楊叔子 高等教育的五“重”五“輕”[N].中華讀書報 2002.10.9
⑥宗白華 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