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要求下的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思考
未知
摘 要:當前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學存在忽視對課外時間的有效利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對教材做必要的補充等問題。鑒于此,經濟類專業教學必須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能力;明確學科定位,有效整合專業課程;重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教學評估體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類專業教學;問題;改革
一、素質教育呼喚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學改革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黨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高校推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指明了方向。對高校來說,所謂素質教育,就是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意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和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特征,促進學生全面地、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目前,素質教育的觀念已經逐步成為社會的共識,同時也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原則之一。從我國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狀況來看,一方面,素質教育的各項措施的實施,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有些措施只涉及到高校一些表層的東西,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傳統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主要從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學這一角度進行考察,探討該專業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
二、當前經濟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教學方法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關系到人才專業知識的基本架構。但是,不同層次,尤其是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教育規律,對于經濟類本科專業而言,其教學方法當然也有自己的學科特點。目前,在我國大學的經濟類本科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當中,對教學方法有系統、深刻認識的人不多,自覺地研究與實踐的就更少。因此,在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經濟學科內容趨向多元化、交融化的情況下,在素質教育的呼喚下,探討經濟類本科專業教學方法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高校經濟類本科專業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以課堂學習為主,忽視對課外時間的有效利用
我國經濟類本科專業教學基本是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所有的教學活動幾乎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個別課程雖然也組織一些教學參觀、實踐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但這只是點綴性的,其目的往往是為了證實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樣必將導致教師對課外教學實踐活動的忽視,產生教學就等于課堂教學的錯誤認識。實際上,課堂的課時是很有限的。以我校為例,一門課程一般每周只能安排一次課(3學時)的時間來進行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是由學生自由支配,因而課后的自學、互相交流與實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學生課后的任務通常只是完成作業和預習新課,作業大多局限于對教師課堂上所講授內容的記憶與理解,這無助于拓寬學生視野和發揮課后時間的學習效益。考慮到經濟類學科實踐性強、內容多而且與其他專業之間存在較多知識交叉的發展趨勢,這種教學方式的缺陷更加明顯。
2.以教師講授為主[1],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前的課堂教學,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從小到大不但習慣于而且依賴于這種簡單的模式。經濟類本科專業的教學,一般來說,大多數時間是在教師講授中度過的。而教師為了體現學科的系統性與嚴謹性,大多采取演繹推理的方法進行講授;課堂上也舉例子,但更多的是為了說明概念與理論。由此不難看出,在我國經濟類本科專業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教學本質上仍屬于注入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也確實使學生建立起了關于某一學科的系統性的知識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但是其缺陷也十分明顯:一是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使學生整堂課都不得不跟著教師的思維轉動,自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習處于非常被動的狀態[1];二是把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了教學的過程性特點,即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這樣,就把“教學”活動變成了“教書”活動,即不看教學對象,只在書本上下功夫,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式訓練,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這既不利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也不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
3.以教材內容為主,忽視對教材缺陷的彌補
在我國,教師的講授多是圍繞教材內容展開的,而作為大學生學習使用的教材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以及規范性,這便于學生掌握既成的理論體系,也便于教師規范地組織教學。但是經濟類教材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教材與原著的關系難以處理。一般而言,教材的內容體系多是取自于眾多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著作對具體理論作闡述往往十分細致、嚴密,篇幅較多,而教材則由于篇幅所限,只能是對相關理論作簡單介紹,學生無法由此準確把握其理論的精髓,甚至曲解理論。二是任何經濟理論都有其成立的客觀條件,而教材內容很多是從西方引進的,與我國的國情存在距離,無法直接應用于實際經濟生活當中[2]。過于強調教材的內容,容易使學生頭腦僵化,既學不好理論,又不能對理論加以應用,無助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三、對高校經濟類專業教學的幾點建議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角,學生只能被動學習,這直接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必須拋棄過去的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教學的方法,選擇適合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的方法。要實行開放式教學模式,將單一的課堂講授擴大到學生自學、討論、實踐及社會服務活動等方面,注重解決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創新問題[3]。經濟類學科不像數學那樣每一個問題都有確切的結論,對與錯界限分明,而常常是同一問題在不同的背景條件下有不同的答案,用不同學派的視角觀察會有不同的發現。因此,要鼓勵不同觀點的碰撞來啟發思維,深入問題的實質。要努力使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等,為其終身的發展奠定堅實、寬厚的基礎。
2.明確學科定位,有效整合專業課程
學生作為學校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要面對市場的考驗。學生能否適應社會需求,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是與學校的學科定位是否準確緊密相關的。社會需求的差異性決定了學校的經濟類專業的學科定位的差異性,而學科定位的差異性又決定了專業課程設置結構上的差異性。一般而言,學科定位取決于學校自身具備的和將來爭取可以達到的辦學條件,包括師資隊伍、生源狀況、資金實力、教學與科研設施等方面,需要揚長避短[4]。例如經濟類應用學科金融學專業,由于歷史原因或科研方向的差異,不同的學校會形成不同的特色。有的學校在商業銀行領域具有領先性,有的學校在投資銀行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有的學校側重于金融計量、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有的學校則在金融理論研究上具有較強實力,等等。因此,在本科生的培養上,各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增加自己優勢領域的相關課程的比重,適當降低其他課程的比重,從而培養出各具特色的具有競爭力的學生。
3.重構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國內一些實際工作部門的負責人的反映,他們接收的有些大學畢業生,遲遲幾年進入不了角色,不能勝任工作。分析原因,除經濟類專業一些課程在結構的設置上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和實用性,即書本知識滯后和內容抽象外,很多經濟類院校實踐教學薄弱是一個重要原因。這里所說的實踐性教學不僅是指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而且更多的是指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如情境模擬、案例分析、試驗教學以及大作業、小論文、課程設計等。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為學生構筑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并從整體上策劃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讓每個學生在4年中都能經過多個這種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有好處。
4.改革教學評估體系
教學評估體系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具有指導教師教學方法設計以及學生學習方向與側重點的功能。科學的教學評估體系能夠促進高校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學評估體系不恰當,則會扭曲教育的初衷。當前我國經濟類本科專業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書本內容為主和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這種教學是與教學評估體系中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分不開的。實際上,經濟類學科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不單純是為了概念和知識點的記憶,而是要通過學習學會經濟學科的思維方式,學會分析經濟現象,實現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目的。因此,經濟類本科專業必須改革傳統的以考試成績為核心的教學評估體系,構建以注重考核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評估體系;教學評估的內容除了傳統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實踐活動、課堂討論、論文寫作等方面[5],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正確的導向,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1][美]蘇智欣,等.中美高等學校學科教育比較研究[J].肖干田,譯.西藏大學學報,1998(2):125.
[2]逄錦聚.從宏觀與微觀結合上把握經管類本科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5(12):8-10.
[3]張錦梅,等.淺論經濟學教學要把握的“三個結合”[J].高等農業教育,2005(7):62-63.
[4]周立群,黃衛平,等.21世紀中國經濟學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白韜哲.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