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校教學改革若干問題思考
周 雪 周…
[摘要]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核心問題是教學改革。本文就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科學管理、加強工作的計劃性和可操作性等四個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科學管理
高等教育的改革,其核心問題是教學改革。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產業在總結了自身情況,并借鑒學習了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之后,正在逐步往素質化和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高校教學理念。盡管如此,由于歷史條件、師資結構、辦學規模等因素的制約,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教學改革之路上仍然有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需要在未來逐步去解決。以下筆者將結合個人的教學管理經驗,就我國目前高校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理念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民族素質的競爭。教育對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具有基礎性作用;并強調,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充分信任、緊密依靠廣大教師,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因此,高校作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搖籃,如何在現有師資資源的條件下,一方面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分工協作,謀求高校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是教學改革中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采取“內選外聘,廣招人才,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原則。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形成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培養、吸引、用好人才。要加強師德和教風建設,使教師具備高尚師德、優良教風和敬業精神。教學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應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加強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牢固樹立以“一切圍繞教師、教學、學生轉”的意識。樹立以教師為本的服務理念,在留住人才的同時吸引人才。教育大計應以教師為本,優質的高等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師隊伍。要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落實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意識,才能真正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良好風氣落實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在學校中營造出凝聚人才、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三)強化工作分工。應將不同性質的工作分流給不同的工作人員,讓教師可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當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所以應該讓他們將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中。此外,教師也要注意進行教學研究,通過教學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并主動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的教學質量如何,是檢驗學校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也是教學評估的主要方面。因此,學校應該留更多時間給教師,讓他們在教學研究上下功夫,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做好工作上的合理分工,才能保證教師更好地完成他們的教學工作。
(四)為教師提供豐富優質的圖書信息資料服務。圖書館作為高校建設和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務性機構,應充分開發利用圖書資料信息資源,實現電子圖書資料跨越時空為師生服務,提高圖書資料的利用率。學校應在購買數據庫、圖書資料以及軟硬件設施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圖書館應為教師在光盤檢索、圖書資料信息查詢等方面為教師提供更方便快捷和優質的服務,為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提供良好的條件。
一、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提高教學質量
溫家寶總理在談教育的時候曾指出,從國內外比較看,中國培養的學生往往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還比較缺乏。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較重視認知教育和應試教育,而相對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受專業局限過大、知識面過窄、功利性過重、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的狀況。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上既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又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發展博雅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國外教學強調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即Liberal Ed-ucation,亦稱為通識教育,旨在培育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讓學生擺脫庸俗、追求高尚。無論是古羅馬人的七藝還是中國儒家的六藝,都體現出了這種使人臻于完善的教育理念。博雅教育在重視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重視進行學生的通識教育,提供人文訓練、培養人文素質。但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因為受到舊的教育理念的影響,重視的仍然只有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通識教育的進行。我國許多高等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與實際脫節的課程太多,只講空頭理論但不解決具體問題的課程太多,而確實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能提高學生畢業后所需要的人際溝通、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太少。這不僅造成我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的現象,也嚴重影響了許多高校的學風和校風。長此發展下去,是不利于培養全方面、高素質的學生的。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在高等學院普及博雅教育,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注重人文教育的進行。
(二)改革教材和作業、考試模式,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外國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點從他們的教材中就可以很明顯地體現出來。國外的教科書有兩個很顯著的特征:(1)提供大量的案例。每一章節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都會提供一定的相關案例,供學生參考學習。這樣所教習的知識就顯得更真實、更有說服力,也更易于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2)每章節的最后都會設置一些實際應用型的問答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及時將剛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同時也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程度。此外,國外課堂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供學生進行體驗,這些現實的實踐機會大大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性認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而我國目前的教學模式仍然只重視學生的記憶能力,考試也只是對學生課堂記憶多少的一種考察。這種理論與實踐互相脫鉤的教學模式,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只會生搬硬套老師上課講授的內容,而不懂得實際應用;上課光是忙于記錄老師的講課內容,而沒有學會對知識進行綜合的融會貫通;這樣的考試,學生所回答的內容往往也只是對老師上課內容的照抄照搬,而缺少自己的理解和創新??记八烙浻脖常紩r作弊不斷,用時一籌莫展,這就是目前我國高校中普遍的狀況,這顯然是一種不健康的教學發展模式,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學習發達國家編排教科書和課程安排的經驗,增加教科書中的案例內容,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具體操作。
三、加強數字化管理和實驗室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科學管理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高校作為先進信息和技術的集散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驗室建設已經成為提高學校教學水平、管理水平和辦公效率的重要途徑,是學校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內容和實際體現。
(一)在教學管理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公基礎設施與教育發達國家的相差不大,但利用效率卻遠遠不如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在互聯網已經高速發展的今天,發達國家的高校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數字化管理。而我國雖然擁有眾多的網民,是目前全球網民最多的國家,但由于許多高校連最基礎的辦公軟件都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使互聯網的利用只能局限于最低級的初始階段,許多重要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這大大降低了辦公效率,最終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安排、各種通知等工作都直接由計算機中心發送到每一個相關部門和教師的個人郵箱上。此外,教師和辦公室工作人員盡量使用電子郵件與相關部門和領導進行溝通,盡量減少打印機和復印機的使用,這一方面不僅可以節省當面遞送材料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對資源的節約,符合當前低碳環保的時代主題,同時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發展高校數字化管理體系,能讓教學管理工作更省時、快捷、低耗、高效,是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具體要求。
(二)加強基礎設施和實驗室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眾所周知,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加強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是高等學校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任務。而高等學校的各種實驗室是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事實證明,實驗室的建設是衡量一個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直接反應出高校教學和培養人才水平的高低。我國高校實驗室和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國家的高校相比大多都有較大的差距,這一方面影響了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最終影響了我國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響了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教學改革中,必須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驗室建設,努力改善高校的辦學條件。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加大實驗室建設的投入,使教學儀器設備值達到教學評估的優秀標準;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校內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對實驗室實行資源信息化管理。如在實驗室的外圍走廊安裝監控探頭,實行24小時監控,以保證實驗室的安全和有序地管理;建立實驗中心網絡管理系統,供學生使用,實現網上師生互動、網上預約、網上儀器查詢和藥品查詢、網上了解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實驗室規章制度,實現學生進行網上藥品登記、經費的自動結算等,極大地方便師生的教學和科研,真正做到資源共享和儀器綜合利用,有效提高儀器的利用率,規范藥品和易耗品的領用,有效地節約藥品和易耗品。
四、在組織管理方面加強工作的計劃性和可操作性
在我國高校的各級層面,都十分重視計劃工作的制訂,大到學校整體長遠發展規劃,小到部門、教研室每學期工作計劃,甚至教師個人的課程教學計劃。但是,與發達國家高校各個層面的計劃相比,卻有著以下三個明顯的不足。
(一)計劃的遲延性。在教育發達國家,新一學期的計劃都會在上一學期規劃完整,一進入新的學期就會賦予實施,而我們往往是進入新學期才開始制定本學期的工作計劃,等到具體的計劃付諸實施,計劃期時間往往已過去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二)計劃的可操作性不高。教育發達國家每一項工作計劃對計劃內容、具體要求、責任人、聯系方式、實施時間和地點都有很詳細和充分的說明,可操作性很強。相較起來我們的工作計劃內容相對較粗,往往缺少較詳細的內容,導致具體操作時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操作性不高。
(三)計劃的隨機性大,落實起來比較困難。在教育發達國家,各項計劃都會嚴格實施,一般不會調整,更不可能取消。而我們工作計劃制訂后,往往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使許多計劃內容流于形式,最終得不到實施。加之有些計劃本身就是為應付而制訂,因而能拖則拖、一拖再拖、有始無終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各項工作的計劃性及科學性,尤其是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保證監督落實,做到事前有計劃,事中有檢查監督,事后有結果和總結,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總之,推進高校教學改革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積極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教育發展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應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索教改發展的新路子、新方法,并轉化為促進學校教學發展的有力措施,仝面提升教學質量。“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相信在眾多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高校教學改革將會突破瓶頸,取得重大的發展,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