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
張嶸
[論文摘要]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宗教化、宗教與世俗化并進、世俗化三個階段的發展,形成了宗教性、隱蔽性和多樣化的突出特征。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發揮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種方法的優勢,努力構建全社會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論文關鍵詞]英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許多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教育,國外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這種偏見,我們在做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研究時,首先要明確的就是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教育活動,并不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就存在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后產生的,隨著階級的出現而出現。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而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統治階級有統治階級的思想,被統治階級有被統治階級的思想。“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這是統治階級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利對全體人民實施政治灌輸造成的。這種灌輸也就是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和階級性,在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在資本主義國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傳播維護其統治需要的世界觀等方面的內容。但無論是哪種性質的國家,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必需和必要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沿革
從人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前4世紀的古代希臘、羅馬時代,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學成立之后開始的。現代意義的大學起源于歐洲的基督教會學校和神學院,12世紀末成立的牛津大學開啟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歷史,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也從此開始。英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時間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中世紀的思想政治教育、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從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傳遞統治階級思想的共性雖然不曾改變,但是因為時代的不同,統治階級需要的變化,每個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體現出不同的內容與側重。
1—宗教化的中世紀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世紀的英國,基督教在意識形態領域處于主導地位,統治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宗教教育的名義下進行的。基督教鼓吹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神,人人都要信仰上帝服從教會和教皇,君主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人民都應服從他的統治。同時,基督教宣揚人的原罪說,就是要人在現世忍受苦難,死后才能進入天堂,藉此麻痹人民的精神,讓他們放棄對統治的反抗。由教會直接開辦的學校,也都是將公民培養為“上帝的永恒天國的公民”作為教育的目標。在課程的設計上也都是圍繞基督教教義展開的。所有課程都集中于宗教道德的學習。這一階段的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宗教教育。
2宗教與世俗相妥協的近代思想政治教育
資產階級革命到19世紀末經過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資本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歐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英國成為近代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其歷史中最鼎盛的發展時代。從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來看,雖然在時間上是遠遠早于歐洲其他國家,但是在革命的深度和廣度上卻遜色很多。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以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妥協結束,建立起資產階級與貴族的聯合專政的君主立憲制。英國思想政治教育上也深深烙下了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妥協的印記,呈現出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宗教化與世俗化齊頭并進,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并存的局面。
3世俗化深入發展的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19世紀末到二次大戰結束,資本主義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稱霸世界,同時緩和國內日漸高漲的階級矛盾,更加注重意識形態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內容也逐漸清晰。英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宗教教育外,世俗化教育有了更深入發展,從內容上逐漸分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教育、公民美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幾個大的方面。在二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更是直接地進行戰爭宣傳教育,成立了“時事局”用來專門進行戰時思想鼓動,出版《戰爭》、《時局》等小冊子,作為英國軍隊政治學習材料。二戰結束后,受到當時國際形勢以及新技術革命的影響,英國的思想政治領域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加強學生的政治、道德與宗教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更加意識形態化,而在教學的方法上則強調“去意識形態”的中立化。
二、當代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來源
英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過程中曾深受古代城邦政治理論、中世紀宗教神學理論、近代天賦人權理論的影響,形成了系統而豐富的學說。從現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來看,對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較大影響的有永恒主義教育理論、新托馬斯教育理論和喬治·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理論。
1永恒主義教育
永恒主義教育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赫欽斯、艾德勒,英國的利文斯通和法國的阿蘭等。永恒主義是現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提倡復古的一個流派,它主張恢復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資產階級古典主義的教育傳統。它的哲學基礎是古典的實在論,即認為“一般”是先于“個別”而客觀獨立存在的,“真理在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由此出發,它認為教育的性質是不變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變的、永恒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永恒主義鼓吹所謂的“共同人性”,主張加強“理智”訓練,培養“民主公民”,提出教育應集中于發展人的理性。在它看來,“教育就是理智的培養。理智的培養對一切社會里的一切人都是同樣適合的”。永恒主義者從“永恒真理”中引申出“永恒的學科”認為永恒學科是“理智”的訓練的最好辦法,提出要以“永恒學科”作為課程的核心。所謂“永恒學科”主要是歷代特別是古希臘、羅馬的偉大思想家和偉大著作。在“學習希臘思想”、“回到柏拉圖”和“回到古人那里去”等口號下,對學生進行“品格的培訓”和宗教教育,使他們形成所謂的“理性的人生觀”。
2新托馬斯主義教育
新托馬斯主義實質上是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經院哲學的復活。它公開進行宗教說教,把神學凌駕于科學之上;將宗教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標,把教會的權利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提倡非理性的直覺主義,強調信仰和盲從。它從人的本性是靈魂和肉體的統一,而靈魂又是第一性的觀點出發,鼓吹應以培養“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為目標,使學生成為“上帝”的忠誠和信從者,為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秩序服務。它主張設立以宗教原則為靈魂的課程,進行“道德上的再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恢復”,強調學校學生要受宗教訓練,以“訓練青年具有基督教的虔誠信仰”。
3公民教育理論
公民教育理論是由德國教育家喬治·凱興斯泰納提出的,他認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有用的國家公民”。“有用的國家公民”要具備的三個條件是:對國家的政治任務有相當的理解;具有從事某種職業的技能;具有國家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國家意識和性格陶冶。喬治·凱興斯泰納認為國家意識教育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他主張對學生進行有關公民知識的教學,教育者的職責是使學生了解國家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及對國家的熱愛。性格陶冶是指道德教育和道德訓練教育工作必須進行性格訓練,使受教育者形成公民的“道德性格”。他主張開設“工作學校”、“補習學校”等專門性的教育場所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喬治·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理論仇視社會主義與革命運動,將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作為內部的敵人,他理論中的國家意識與性格陶冶教育成為了對抗社會主義思想、維護壟斷資本和帝國主義利益的手段。
三、英國高校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宗教性
英國是一個具有濃厚宗教傳統的國家,在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宗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英國1/3的學校是由教會開辦的,宗教教育是所有學校基礎課程中的必修課,集體禮拜是法定的學校活動的一部分。從歷史上看,中世紀英國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就是宗教教育,一切道德教育都是由宗教教會以及教會學校來承擔的。在中世紀宗教色彩的熏陶下,道德教育在當時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宗教成了剝削和恐嚇民眾的工具,利用人們對神秘力量的懼怕和崇拜,宗教成為了奴化民眾思想的重要手段。這一階段宗教帶給道德教育的負面作用較多。中世紀后期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的價值、人的理性逐漸取代了神的權威,宗教革命賦予了每個人接近上帝的權利,打破了教會獨掌信仰權的局面。由此開始,宗教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積極前行。“現代英國宗教教育已經與早期的宗教教育大不相同,它早已擺脫了排他性的特征,不再以灌輸基督教教旨為主體內容、以培養圣職人員為目的了,而是將宗教教育作為促進英國年輕一代的人身觀、價值觀以及精神、道德發展的必要手段,并以開放性、多元性的宗教教育為依托培養他們寬容、理解的國際公民素質”。宗教在現代英國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要給予客觀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宗教在調和社會各階層利益、提供遵守道德的精神動力、樹立全社會的道德典范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2教育目標的隱蔽性
從本質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播統治階級的思想。當代英國將思想政治教育冠以“公民教育”的名稱,實質上是將統治階級的需要內化成整個社會公民自身要求進步的內在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確立為培養社會的“合格公民”,從表面上看培養的目標似乎只涉及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的標準,沒有太多政治化的內容,但是實際上卻是以各種隱蔽的方式體現其政治性的要求。例如,雖然英國的國家規定課程中并沒有稱之為道德或思想品德的課程,但在其他的課程設置中卻處處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身影,例如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等,在文學、藝術、歷史等課程中也滲透著思想教育的內容。并利用各種公共的設施、公共儀式等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因此英國培養“合格公民”的目標本質上就是要培養“資本主義的合格公民”,其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為實現其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目標服務的。
3教育方法的多樣性
從教育方法上看,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較少使用有領導、有組織的顯性教育方式,而較多地使用間接、多渠道的方法,更注重潛在的影響方式。在具體的做法上多采用藝術型的暗示方法,借助教育、期望、理想、習俗、禮儀、文娛等手段藝術性地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像“在英格蘭人盡其責”等期望性的口號、英國餐桌上的各種禮儀等都使學生變相地接受著思想政治教育。廣泛利用各種紀念館、紀念地、展覽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以生動的實物資料,運用光、電、聲、色等現代化的科學手段,進行愛國傳統教育,將這些社會公共資源變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即使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樣的,例如教育學生向國旗敬禮、唱國歌、路過紀念碑時停下敬禮等行為規范,組織學生到法院、市長辦公室、市政廳參觀等等。英國高校中雖然沒有設置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是在學校老師都是肩負著教書育人兩項任務,有時育人甚至比教書更重要,牛津大學就提出“造就一個人,不是撰寫一本書”的口號,在導師制的體制下,導師既管教更管導,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多樣的教育方法使原本帶有灌輸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變得面目可親,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英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1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宗教是英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內容,現代英國的宗教已經逐漸拋棄了原來愚化人民的目的,而更多是為人本身進行服務的,尊重人、關注人、愛護人成為其重要的理念。英國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宗教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形式,把新內容裝進傳統的外殼中,使古老的形式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這可以說是英國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其他所有國家的重要特點。英國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在傳統和變革之間相互融合協調漸進的特點,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中國也是個具有悠久傳統文化的國家,這讓我們與英國有許多共同之處。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各項改革不斷深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整個中國社會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植根于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中,將變革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培養富有民族精神的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2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顯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公開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是指運用多種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于建設成就、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其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英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隱性教育方法的使用,更重視營造有利的教育環境。他們認為,鑒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時間集中、觀點鮮明的直接教育方式很容易給人以灌輸的感覺,從而導致受教育者的反感而抵制。相比之下,隱性教育方式具有自然性和隱蔽性的特點,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使教育從“無意識”開始到“有意識”的接受。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正面的、直接的、正規的顯性教育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課堂的教育以灌輸為主,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處于客體地位,學生總是以一種被動應付的態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為學生主動的內在需求。對隱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雖然這幾年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重視,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隱性教育還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方法,它們相互作用,互為補充,充分地發揮兩種教育方法的優勢能幫助我們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3構建全社會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英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體系,是一個融合了各種力量的合力育人體系。在英國,家庭、學校、社區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分工明確、目標一致。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英國家庭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注意培養孩子自立的思想和自立的能力,培養起居有序、對人有禮貌的文明習慣等。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學生在學校通過課程系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道德實踐機會,拓展德育空間。社區教育則通過社區民眾自覺、自主地參與改善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過程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英國的社區教育從20世紀初的“睦鄰運動”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公民實現社會參與的重要平臺,通過義務勞動、環境治理、教堂服務、選舉競選等社區活動,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起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還沒形成全社會合力育人的體系,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呈現保守性、自我封閉、自我循環的特點。學校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家庭和社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家庭、社區與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上還不能完6全一致,無法形成合力育人,嚴重地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育過程的復雜性,只有家庭、學校、社會有效互動、達成共識,在全國、全社會形成統一的主流輿論環境,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