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資對中國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牟俊霖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外商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外商投資的間接就業效應
2005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603.3億美元,在外商投資企業就業的人數達到1245萬人,約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4.55%,外商投資對中國就業的影響逐漸加大。筆者對外商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和間接就業效應作了區分,并把外商投資的存量引入計量模型度量外商投資的間接就業效應。
一、文獻回顧
Raveendra N. Bartera(1986)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表明,在一個資本缺乏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如果外商投資企業進入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在投資時又不帶有技術轉讓,那么會導致東道國總體就業水平的下降。Edward F. Buffie(1993)把外商投資引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他的結論表明,只有對外商投資企業征收足夠高的稅,外商投資才能起到帶動國內投資和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否則對東道國的就業就有負效應。
《1994年世界投資報告》把外商投資對東道國的就業效應分為直接就業效應和間接就業效應。外商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就是直接通過外商投資企業雇用的員工所產生的就業效應。影響直接就業效應的因素有:外商投資進入的方式、進入的行業以及外商投資的經營戰略等。外商投資的間接就業效應,是指通過與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消費、人員流動等相聯系的方式,對東道國國內企業的就業產生的影響。間接就業效應通過以下三種渠道對東道國的就業產生影響:外商投資企業與東道國國內企業的前后連鎖聯系、競爭關系以及對東道國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等,因此外商投資的間接就業效應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是外商投資影響就業的長期方式。該報告強調,以上影響外商投資就業效應的因素都有可能對東道國的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外商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和間接就業效應可能較小,而且可能為負。
實證方面的文獻集中在對外商投資直接就業效應的計量分析上。江綺萍(2002)、曹小艷(2002)對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數量與每年的外商投資量作了計量分析,她們認為,1990年以前外商投資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高于1990年以后的就業吸納能力。方小軍(2002)的實證分析表明,外商投資對廣東省的就業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外商投資量每增加1%,將帶來0.123%的就業人數的增加。
以上的分析表明,外商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和間接就業效應同等重要,而且必須認真分析影響外商投資就業效應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但是,目前的實證研究只考慮了外商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沒有把間接就業效應考慮在內。筆者把外商投資的存量引入計量模型,以求全面地反應外商投資的就業效應。
二、分析外商投資就業效應的模型
(一)外商投資對東道國總體就業影響的定量模型
筆者采用于津平(2004)的基本模型假設,東道國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用資本和勞動生產同類產品,采用規模收益不變的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Qd和Qf分別表示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出;Ad和Af分別為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技術。Ld和Lf分別為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勞動投入。設總的勞動力需求為L,則L=Ld+Lf。Kd和Kf分別表示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資本存量。外商投資企業的資金來源于外國資本市場,利率為r*,國內企業的資金來源于東道國國內資本市場,利率為r。假設東道國的勞動力能夠自由流動,因此在勞動力市場均衡時,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工資水平都為W。根據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條件,求出總的勞動力需求的表達式:
(二)外商投資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效應的度量
根據外商投資直接就業效應和間接就業效應的特點,引進與之相對應的外商投資流量和外商投資存量兩種度量外商投資數量的方式。
外商投資流量對就業的影響方式為新增加的外商投資直接增加了多少單位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其就業效應主要發生在外商投資企業內部。影響外商投資流量就業效應的因素主要是外商投資進入的方式、進入的行業和經營戰略等短期因素,因此筆者把外商投資流量對就業的影響定義為外商投資流量的直接就業效應。
在第三部分,筆者以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人數為因變量,以外商投資流量及其滯后變量為自變量,回歸出外商投資流量的系數,定義為外商投資流量的直接就業效應。在第四部分,以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為因變量,外商投資流量作為其中的一個自變量,也回歸出一個外商投資流量的系數,它度量的是外商投資流量對城鎮總體就業的直接影響,把它定義為外商投資流量(對總體就業)的直接就業效應:
外商投資存量山歷年的外商投資流量按一定的比率折舊后加總起來,反映了東道國外商投資企業的總體生產規模與技術水平。影響外商投資存量就業效應的因素有:外商投資企業與東道國國內企業的前后連鎖聯系;外商投資企業與東道國國內企業的競爭關系;外商投資企業對東道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等。這些因素都與東道國外商投資企業的總體實力密切相關,因此,筆者把外商投資存量對就業的影響定義為外商投資存量的間接就業效應。
三、外商投資流量直接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計量模型
以外商投資企業的就業人數為因變量,考慮到外商投資在較長時期內都可能吸納就業人員,把外商投資流量及其滯后變量都引入下面的模型:
為了便于比較,將國內投資分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集體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私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等四類,分別回歸出它們的直接就業效應,模型與(4)相類似。
(二)數據說明
樣本的取值為1984-2005年,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集體企業是指城鎮集體企業,不含鄉村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包括城鎮私營企業和城鎮個體企業。
(三)計量方法與結果
用Almon提出的多項式分布滯后模型,以1993年為分界點,分段回歸結果見表1。
(四)結論解釋
從表1中可以看到,除私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之外,在1984—1993年期間各種類型投資的就業系數分別大于各自在1993-2005年期間的就業系數,這表明1993年以前各種類型投資的直接就業效應分別大于各自在1993年以后的直接就業效應。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大,通過增加投資和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已經不能顯著地推動就業的增長。在1993~2005年這段時期之內,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就業系數為負數-0.91212,這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大量工人下崗導致。集體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就業系數都是負數,其原因在于:(1)集體企業不斷地私有化和變賣導致集體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2)集體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在1984-1993年這段時期之內,外商投資流量的就業系數為2.83377;而1993~2005年這段時期內,外商投資流量的就業系數下降為1.08050,下降了1倍多。1993年以后外商投資流量的就業效應下降的主要原因:(1)外資投資進入方式的轉變。1993年以前,中國的投資多數是“綠地投資”;1993年以后,以并購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的外商投資越來越多,直接就業效應減弱。(2)外商投資類型的轉變。1993年以前,中國吸引的外商投資以中小型的港澳臺投資為主,約占中國外商投資總額的75%,這些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不高,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比較大,直接就業效應顯著。1993年以后,中國吸引的外商投資主要是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技術水平顯著提高,減少了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因此直接就業效應減弱。(3)外商投資進入行業的轉變。1993年以前,外商投資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類、電子元件、箱包、塑料、皮革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行業,直接就業效應顯著。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國外商投資進入的行業主要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并不大,因此直接就業效應有所減弱。
四、外商投資對中國總體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計量模型
第t年的外商投資流量和存量分別用表示,其中表示從1979年起到t-1年的外商投資流量折舊后求和。把國內資本分為固定資產投資和固定資本存量,分別用表示。
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勞動力資源,減少摩擦性失業。在中國勞動力流動的主要表現是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從業人員的城鎮化,筆者用城鎮化水平代表勞動力的流動性引入計量模型。由于模型中有的變量具有時間趨勢,存在謬誤回歸的可能性,但是對變量的Johansen協整檢驗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在模型中不必剔除時間趨勢,可以直接回歸分析。計量模型如下:
(二)數據說明
L為城鎮就業總人數;V為城鎮化水平;W為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以平均工資折算指數折算到1990年的不變價格;R為一年期存款利率。用索洛余值法計算A和A,其中城鎮的生產總值來源于歷年的第二、三產業的產值,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總值來源于《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2003》。把1978~1982年的外商投資量求和,作為1982年的外商投資資本存量,1983-2005年的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