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勞動力就業與所有制結構分析
姜新珊
摘 要:通過對不同所有制單位勞動力就業趨勢及就業現狀分析發現,北京市較大的公有制經濟成分,國有企業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及私營企業規模偏小,外部環境有待改善等影響著勞動力就業,因此,要建立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創造條件支持和鼓勵非國有企業的發育,并將所有制結構調整與綜合配套改革相結合,促進勞動力就業。
關鍵詞:勞動力;就業;所有制;北京市
勞動力就業問題是各國經濟學家及政府關注的焦點。影響勞動力就業的因素很多,其中所有制結構是影響勞動力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制結構是各種所有制形式在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所處的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總和。一個社會的所有制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制約著社會的勞動力就業及生產力能否迅速發展。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之區,所有制結構不斷優化,有力地促進了就業及社會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在對北京市勞動力就業及所有制結構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所有制發展過程中勞動力就業的對策。 一、北京市不同所有制單位勞動力就業的變化趨勢 (一)國家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比例下降,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上升。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北京市公有制單位一統天下,城市就業只有國有經濟單位和集體經濟單位,1978年勞動力在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中分別占82.6%和17.4%。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出現了外商投資、城鎮個體等非公有制經濟成分,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微弱,只能吸納很少的勞動力就業,如到1990年外商投資企業勞動力就業數量只占總就業量的1%,城市中的個體占1.4%,但國有經濟單位的就業比例較1978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到2000年,國有經濟單位的就業比例下降到58.3%,外商投資單位比例達到5.2%,城鎮個體單位達到5.3%,其他非國有單位達到13.5%。進入新世紀后,北京市的所有制多元化發展很快,從2000年到2004年短短的4年間,國有經濟單位勞動力就業比例下降到29.2%,集體單位下降到4.1%,股份制企業就業比例由2000年的3.1%上升到5.6%,城鎮個體上升到6.7%,其他非國有制單位的勞動力就業比例上升到44.6%(表1),可見從業人員在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從業比例上升很快。 (二)公有制經濟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非國有制經濟吸納勞動力能力迅速上升。從業人員是指從事一定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與從業人員的區別是,在崗職工指在國有經濟、城鎮集體經濟、聯營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等其他經濟及其附屬機構的某一崗位工作,并由其直接支付工資或生活費的各類人員,但不包括離退休再就業人員、港、澳、臺和外籍人員。與從業人員這一指標相比,在崗職工這一指標較準確地反映了國內現有勞動力的就業狀況。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從業人員在不同所有制單位就業的趨勢相同,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在崗職工的比例下降,非公有制單位在崗職工的比例上升。1980年年底,北京市公有制單位一統天下,在崗職工全部在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各占82.5%和17.5%,到1985年,非國有單位在崗職工只占總數的0.4%。“九五”和“十五”期間,北京市公有制成份下降,非公有制成份迅速上升。2000年至2004年底,國有經濟單位在崗職工的比例下降了24%,城鎮集體經濟單位下降了4%,非公有制單位上升了29.1%(表2),非國有經濟單位的發展促進了就業。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二、北京市不同所有制經濟單位勞動力就業的現狀 (一)北京市勞動力在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就業比例已超過公有制經濟單位。2004年,北京市非公有制經濟單位所吸納的勞動力如果從從業人員來看,占54.7%,已超過公有制單位吸納勞動力比例(45.3%)的9.4個百分點。在各種所有制單位中,國有經濟依然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占39.7%,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吸納勞動力占26.8%,外商投資經濟單位排在第三位,占9%。如果從在崗職工來看,情況與從業人員的比例相同,國有經濟在崗職工的比例為41.1%,依然是所有制經濟單位中最高的。若從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單位來區分,非公有制經濟單位的在崗職工高于公有制經濟單位職工。在所用的離退休人員中,國有經濟單位最多,占33.3%,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隨著首都經濟的發展,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成分不斷壯大,這些單位中聘用的外籍及港澳臺方人員也最多,2004年,外籍及港澳臺方人員在外商投資經濟單位工作的最多,占到59.6%,在港、澳、臺商投資經濟單位占16.9(表3)。排第三位的是國有企業,占10.5%。其他人員中,31.2%的在有限責任公司就業,26.5%在國有經濟單位就業,14.4%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總之,北京市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已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去向。 (二)大多數行勞動力就業在非公有制經濟單位。2004年,北京市的19個行業中勞動力總數為6826736人,其中有16個行業的勞動力占60%以上,是非公有制經濟單位(表4)。其中非公有制成份最多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近些年來,北京市的信息、軟件行業發展很快,尤其是私營企業在該行業發展迅速,不但促進了北京市的經濟發展,而且也為相當數量的就業者提供了就業崗位。其次是批發和零售業。該行業的87.6%的勞動力在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就業比例在非公有制經濟單位排第三位的是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在國有經濟單位中,就業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占到97.3%;其次是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占80.3%;教育行業為78.9%,排在第三位。各個行業中,在集體經濟單位就業的比例均較小,最大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占到10.8%,其次是采礦業,占10.4%,其余的行業都在10%以下,說明北京市集體行業對勞動力就業的容納能力較小。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三、所有制結構調整中對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分析 (一)公有制經濟比重依然較大,結構不合理,影響勞動力就業。2004年底,北京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2528.3億元,其中公有制經濟為825億元,占32.6%,較2001年的52.2%下降了19.6個百分點,較2002年的47.0%,下降了14.4個百分點。完成工業增 加值1290.2億元,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652.9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50.6%。前已述及,從社會勞動力在各類經濟成分中的分布來看,全市城鎮勞動者共502.8萬人,其中在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的共227.7萬人,占全市城鎮勞動力總數的45.3%。即使是個體私營經濟較發達的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公有制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2004年,北京市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業的單位個數、從業人員、總資產和零售總額中,公有制成分分別占了40.3%,17.3%,67.1%和29.4%(表5)。像批發、零售這一行業屬于典型的競爭性、服務性行業,非國有單位在該行業的經營效率要高,顯然非國有資本的大量存在有利于這些領域的競爭和資源配置。從表5中還可以看出,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業的單位個數、從業人員、總資產和零售總額這四項指標中,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的從業人員比例最低,而非公有制單位的從業人員比例最高。表明該行業對從業人員吸納能力非公有制單位較公有制單位強。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