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調適
劉中亮
摘 要:大學畢業生作為承載社會、家長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期望強,社會對其要求也很高,這使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了特有的心理狀態,也產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針對大學生出現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調適就業心理障礙的方法,對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和充分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心理調適;人格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assume high expectations of the society and their parents and they themselves are eager to be successful as well. Meanwhile, the society proposes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them. All these factors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fronted with muc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s a result harbor much psychological confusion. This paper, after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mployment, puts forward approaches to adjusting the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in employ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ir employ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obstacl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ersonality 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數量成倍增長。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45萬,而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大學生已達600多萬。這些數字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使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壓力,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阻礙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心理問題。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如何引導大學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擾,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表現 目前,我國畢業生就業已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配”和“包當干部”,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實踐證明,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拓寬了職業選擇面,使大學生求職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然而,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陰影和“投資教育”這一新型家庭教育觀,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擇業取向,很多畢業生在傳統擇業觀和現代就業形勢面前無所適從,呈現出各種心理表現,產生了許多就業心理問題。 (一)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主要心理表現 1.功利心理 擇業功利心理,是指從擇業的趨利避害出發,片面擴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對就業環境的客觀評價。2007年,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對全國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學本科畢業生進行了“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和要求專業對口等個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業地區的選擇方面,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從調查答案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學生們求職擇業時的功利心理。 2.求“穩”心理 擇業求“穩”心理,是指從職業的穩定性出發,追求工作職位的安穩、清閑、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因而,畢業生對全額財政保障的事業單位趨之若鶩,公務員考試熱度始終不減,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愈演愈烈,即使選擇企業也首先以企業的歸屬和大小而論,似乎不太在意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顧“人職匹配”的客觀合理性。求“穩”心理主要由于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造成的,受家庭傳統文化影響,干部、知識分子家庭尤甚。 3.從眾心理 擇業從眾心理,是指在求職擇業時因為“跟著感覺走”而盲目從眾。形成擇業“從眾”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擇業主動性,缺乏對現實就業市場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主動收集與分析判斷,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隨大流而造成的。 4.依賴心理 擇業依賴心理,是指在擇業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擇業依賴心理現象主要是由于個人獨立決策能力不強,缺乏進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現為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市場,抱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依賴家人通融社會關系,試圖通過關系就業;依賴老師、學校送工作上門,總念著“車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會掉餡餅,試圖坐等就業;即便有就業崗位選擇的機會,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長尋求決策幫助、對職業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貽誤擇業時機。 (二)大學生常見的擇業心理障礙 1.焦慮與恐懼心理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或個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的情緒狀態。分析焦慮心理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的理性認識,產生了步入社會前的心理恐懼;第二,缺乏充分的就業準備,對就業、考研、考公務員的選擇把持不定,產生顧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擇業方向和擇業方法,始終不能順利就業,因擇業挫折產生就業恐慌;第四,戀愛分合,職業取舍,由于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而產生離別傷感,進而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恐懼。過度的焦慮會對大學生擇業就業會產生消極影響,它不僅會抑制大學生的正常思維,而且使大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明顯減退,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挫折與失敗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當一個人產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悶、失望 悔恨 憤怒等多種復雜的情緒體驗之中。[1]大學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時”的自我滿足心理,因此擇業的期望值也相當高。在就業地域的趨向,就業單位的選擇和就業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許多不切實際的自我設計。而這些就業目標的選擇,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穩”心理和從眾心理等需要,并沒有充分考慮自身條件與社會的實際需求,違背了職業生涯規劃中關于“人職匹配”的理論基礎,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并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必然是事與愿違,最終不能順利就業。現代大學畢業生多囿于校園,生活經歷較簡單,未曾經歷過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情緒波動性大,情感較為脆弱,缺乏應對挫折的心理準備。[2]一次次就業失敗的心理暗示必然會導致就業挫折心理的產生,進而使大學生擇業行為發生偏差。 3.自卑與自大心理 自卑與自大是大學生較為常見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在就業中的表現是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評價,同時對職業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就業中自卑與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織的現象,兩者有時會相互轉化。自卑的大學生不敢正視現實,對自己的長處估計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發現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在對自己的抱怨、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喪失就業機會。一些大學生在求職比較順利時則容易自大,認為自己已經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任何工作都會得心應手,在求職中自覺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現求職失敗則容易陷入自卑、自責、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名牌大學學生,或者所學的是緊俏專業,“皇帝女兒不愁嫁”,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能夠得到一個理想的職業,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就業期望值,結果同樣是不能順利就業,陷入自卑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