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及對策
佚名
作者:郭晉林,鄧旭陽,楊曉波,朱正球,張曉飛,樊根淘,秦陽
【摘要】 目的:剖析在校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方法:采用隨機方法對某重點綜合大學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被調查者的主要心理壓力來自未來就業、學業及畢業后方向等方面,分別占被調查者的47.1%、30.3%及207%;學習狀態中對所學課程沒興趣、學習效率低所占比例分別為31.1%、25.3%;77.9%的人感覺自己偶爾或經常有心理問題。結論:大學生心理問題日趨復雜化,其主要原因與就業壓力過大及學習動力不足有關,應通過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增強大學生學習動力等有效對策,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分析;對策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將直接影響其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對未來社會的適應、家庭幸福及培養合格接班人等現實問題。因此,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動向,研究有效的應對策略,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點課題之一。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以某重點綜合大學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有效問卷376份,回收率94.0%。使用自行設計的心理健康問卷,采用隨機、現場匿名問卷調查方式進行。
2 調查結果
2.1 人際交往相關問題見表1。
表1 人際交往相關問題(略)
2.2 學習狀態相關問題見表2。
表2 學習狀態相關問題(略)
2.3 心理壓力相關問題
2.3.1 心理壓力源排序 在經濟、戀愛、人際關系、家庭、學業、個人前途及就業、國家發展前途7項心理壓力源中,排序在第1、2位的是個人前途及就業和學業,分別為177人(471%)和114人(303%),排在最末位的是國家發展前途,為195人(519%)。
2.3.2 對個人前途感到困惑和擔憂的頻率 經常擔心101人(269%),偶爾擔心210人(559%),很少和不擔心65人(173%)。
2.3.3 學業及畢業后選擇 對自己所學專業一般及非常滿意273人(726%),未能看好自己專業就業前景88人(234%),畢業后不知道何去何從78人(207%)、考研198人(527%)、就業107人(285%)。
2.4 對自我心理狀況、問題應對及心理咨詢的認識經常感到自己有心理問題的35人(93%),偶爾258人(686%),不知道31人(82%)。遇到心理問題不會去咨詢的96人(255%),向朋友傾訴187人(497%)。對付壓力選擇自己“順其自然,自然調整”242人(644%),選擇自己“轉移”182人(484%)。對“心理咨詢”的看法,認為“心理健康者也可以接受咨詢” 的243人(646%),認為高校心理咨詢針對的是“在戀愛、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實際困難的人”的190人(505%),認為針對的是“情緒調節有困難的人”的187人(497%)。對心理咨詢人員的素質要求,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保密(245人,占652%)、同理心(221人,占588%)及熱情(205人,占545%)。
3 討論
本次調查中,“認為與陌生人見面時會感覺不自然”、“自己在社交場合感到緊張”及“時常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大學生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402%、449%及500%。這些數據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存在人際交往時不自信、人際敏感性較強等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較高的人際敏感性往往易引起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1]。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往往與大學生不自信、缺乏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能力有關。在學習心理方面,“給自己定下學習目標,由于做不到而不得不放棄”者占被調查者的410%,而“迫切希望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學習成績”者占503%。反映出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自己期望值較高,但在實現期望的過程中由于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從而在學習方面很難達到自我期望值,增加了自己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和目標缺失,由此所致的空虛、無聊以及其引發的消極生活方式,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和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2]。在壓力源方面,就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的重要壓力源,不明確、不知道畢業后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的占207%。多數大學生把個人前途、就業和學業放在壓力源首位,與5年前的調查相比,就業壓力上升成為導致大學生易出現負面情緒的首要因素[3]。面對日益加劇的就業競爭,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壓力、變壓力為動力,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心理狀況方面,“感覺自己偶爾或經常有心理問題”以及“遇到心理問題不會求助心理咨詢”的分別占779%和255%,這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完善和普及心理咨詢工作任重而道遠。綜上所述,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日趨復雜化,如就業壓力大、學習動力不足、個人價值缺失、人際關系緊張、社會適應不良、主觀傾向過重等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新動向,就業壓力與學習動力不足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 對策
4.1 充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心理健康的課堂教育,開設諸如生涯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衛生與保健、心理咨詢、情緒管理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讓學生系統地接受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把握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引導學生提升自我認知的客觀性,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接受不可改變的現實和改變能夠改變的現狀,不斷地學習、完善和充實自己,悅納自己;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其心理問題[4]。
4.2 努力提供有效的環境支持良好的集體氛圍有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積極向上的群體氣氛有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進取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能讓學生盡情地施展才華、奮發進取,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群落效應表明,大學生的能力和心態受班級和宿舍小氣候的影響,他們互為參照、同化,在某一個方面趨于一致[5]。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開辟供學生聊天和發表意見的場所,及時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思想動態和心理問題。另外,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學習與人交往的經驗,接受生活磨練,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4.3 在日常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講究心理藝術,注意區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與心理問題,善于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或咨詢,懂得運用心理學的方式方法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減少學生心理疾病、解決學生心理困擾、提早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實施以教學干預為主的綜合措施,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注意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滲透到專業教學過程中去,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興趣、進行生涯規劃,讓大學生知道為什么學、如何學,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
4.4 重視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調查所反映出的部分學生的目標缺失問題,大多與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舊理想實現而新目標不明確有關。新生階段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事半功倍的效應。高校貧困生在經濟和物質上的狀況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況,難以擺脫“心理貧困”所致的內心自卑[6]。及時了解因貧困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使其能夠以一種平常的心態面對自己暫時的困難。單親家庭、離異家庭、問題家庭、人際緊張、自身條件沒優勢等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常見因素,相信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日臻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將會有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