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
關于維護幼兒心理健康 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摘要:孩子從小在家長身邊長大,突然要離開家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去,新的環境對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要求與他們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往往會產生矛盾,形成心理沖突。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剛入園的幼兒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這就打破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心理需要層次理論。這時,老師們就要想方設法滿足他們新的心理需要,消除焦慮,幫助他們盡快進入群體環境,盡快恢復到原來的心理需要層次上來。只要家長和老師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悉心了解、分析情況,從孩子的長遠與大局出發,相互信任,密切配合,這一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關鍵詞:分離焦慮心理準備幼兒健康一、正確應對幼兒的分離焦慮新入園幼兒情緒波動突出,特別是接送的時候更為突出。分離焦慮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于對自身保護的一種能力,所以我們提到分離焦慮的時候不用太過于緊張和焦慮。分離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也就是說在我們生命的最初即幼兒出生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和媽媽分離,當幼兒和媽媽分離的時候會本能地產生這樣的恐懼,所以幼兒分離焦慮的種種表現其實
試析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實踐
論文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改革教學效果論文摘?要:“幼兒心理學”是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程,任課教師必須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生就業需要出發,通過不懈的探索與實踐,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心理學”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中不可推卸的責任,應通過潛心探索與實踐,引領學生掌握幼兒心理特點等基礎知識,為學生的其他專業課程學習和日后的學前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一、調整教學內容中等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就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學科系統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業素質,能夠在未來的學前教育工作中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分析幼兒心理狀態,篩查幼兒常見心理問題,構建符合幼兒心理需要的教育措施。為此,我們結合學生就業需求,將高等教育出版社統編的《幼兒心理學》教材全書內容調整為四部分:心理學概述、幼兒心理特點、國內外兒童心理研究發展新趨勢和幼兒常見心理問題。教學中以心理學概述、幼兒心理特點為基礎,讓學生
關于影響幼兒心理理論的因素及其教育啟示
摘要近20多年以來,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已成為發展心理學中最熱門、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本文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進行闡述,并從兒童心理理論的角度,對幼兒園和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啟示。心理是人類與其它物種區別的主要標志之一。兒童只有對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是當代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內容,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心理理論的獲得也會促進兒童的同伴互動和人際交往,進而為其社會化奠定基礎。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對于揭示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促使兒童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幼兒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 1.1 語言技能 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與語言技能密切相關,語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結構、語義特征等能力的發展,影響著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對兒童的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進行了測量,也發現一般語言能力與錯誤信念的成績有很強的正相關。我國的吳南,張麗錦的研究發現心理理論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張旭的研究發現在3歲和4歲兩個年齡組中,語言能力超常的幼兒在錯誤信念上的表現
關于試談環境和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本文說明和解讀了環境和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家庭、幼兒園、社會。我們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使他們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適應未來挑戰的能力。健康兒童是國家寶貴的資源。健康的涵義是什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由此可見,隨著人類對自己精神生活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對健康概念的發展,心理衛生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家教委制定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和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1 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1.1 幼兒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保護幼兒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是幼兒教育的根本任務。所謂健康包含生理、心理、情緒等健康狀態,不僅是減少疾病侵害的機會,更積極的概念是協助幼兒有能力做到健康促進,所謂健康促進是指提供幼兒正確的健康知識,加上幼兒園、家庭、社區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協助,共同營造有益于幼兒健康發展的支持性物理與心理環境。 1.2 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還只重視幼兒身體的健康,對幼
淺議影響幼兒心理理論的因素及其教育啟示
論文關鍵詞:幼兒心理理論教育啟示論文摘要:近20多年以來,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已成為發展心理學中最熱門、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本文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進行闡述,并從兒童心理理論的角度,對幼兒園和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啟示。 心理是人類與其它物種區別的主要標志之一。兒童只有對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是當代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內容,是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心理理論的獲得也會促進兒童的同伴互動和人際交往,進而為其社會化奠定基礎。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對于揭示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促使兒童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幼兒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 1.1 語言技能 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與語言技能密切相關,語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結構、語義特征等能力的發展,影響著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對兒童的語言表達和接受能力進行了測量,也發現一般語言能力與錯誤信念的成績有很強的正相關。我國的吳南,張麗錦的研究發現心理理論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張旭的研究發現在3歲和4歲兩個年齡
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
現代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益于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可為將來培養幼兒的各種良好心理品質奠定基礎,所以對幼兒進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一、影響幼兒健康的原因分析1、經濟小康的附帶效應。現在小康之家豐衣足食,更有越來越多先富起來的家庭,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致使他們的“胃口”越來越大,對小小的“物質刺激”根本看不上眼,對什么事都滿不在乎,好像只要有錢就行了。2、隔代教養的片面結果。幼兒家長正是年輕力壯干事業的時候,他們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代管,轉移了自己的義務。而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護,忽視了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由于照顧太多,事實上等于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條件,使這些幼兒在自主、自立、交往和心理承受等能力方面出現了欠缺。3、獨生子女的普遍封閉。由于缺少游戲伙伴,同齡交往經歷偏少,回家后只是與電視為伍,造成部分小朋友性格孤僻,來幼兒園后膽小內向,不知道人際互動,缺乏合作精神。4、家長期望值過高。現代社會的高學歷趨向使很多家
試析關于幼兒教師、家長之幼兒心理健康觀的訪談研究
論文關鍵詞:幼兒教師幼兒家長幼兒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觀論文摘要:對幼兒教師、家長各60名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結果顯示,幼兒心理健康特征主要體現在性格、個人行為及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情緒、道德品質五個方面,其心理健康觀具有模糊性、經驗性、主觀性等特點,并不同程度表現出重外輕內、重適應輕發展的傾向。幼兒教師的判斷相對準確、理性,家長更實用與功利。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彼此角色地位、自身經歷及認知水平影響他們心理健康觀的構建。一、引言心理健康觀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對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根據認知內隱理論,心理健康觀作為一種內在、穩定性的主體認識,影響著教育者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態度和實施策略。教師和家長,作為幼兒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幼兒情感發展和心理健康的促進者。m實踐中,盡管他們已經意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這種認識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對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缺乏準確的把握,影響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者—幼兒教師、家長的訪談,了解她們對
淺談男幼兒教師的培養及其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男幼兒教師;個性心理;素質能力【論文摘要】男幼兒教師在幼兒教育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男幼兒教師就成為我們研究的新課題。學前教育,在新時期被定義為莫基教育,倍受世人的矚目。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本身的不斷改革,各個學科領域的不斷創新,各種教育機構都在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幼兒園也不例外。近年來,男幼兒教師的出現打破了在幼兒教育領域女性一統天下的局面,一時之間褒貶不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男幼兒教師的教育優勢慢慢的顯現出來,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個“新生事物”的發展有些舉步為艱。就我省的幼兒教師性別比例來看,基本是以女性為主,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在男幼兒教師培養和應用方面做了一些嘗試,而世界發達國家,在他們的幼兒教師體系中都擁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師,從他們的教育效果來看是成功的。中國傳統的幼兒教育觀念,幼兒教師以女性為主,女性以其特有的耐心、細致、溫柔的特質扮演著幼兒教育中的“慈母”形象,直至近年來人們逐漸發現“全女性”幼兒教育,對幼兒
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幼兒園英語教學幼兒心理發展語言能力論文摘要:近年來,幼兒越來越多地以不同的形式接觸第二語言(我國的幼兒主要為英語。)從某種意義上講,早期兒童是否有必要學習第二語言似乎已不是人們的關心所在, 大家更關心的是學習第二語言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借鑒一些研究資料和近幾年我們做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學前雙語教育師資培訓研究》取得的一些研究結果,我們用事實、事例和研究資料證實幼兒園開展雙語教學活動(主要指英語活動)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一、 能促進幼兒語音和語言能力的發展雙語活動中教師自然會向兒童展示另一套與母語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這一方面可以促進兒童對語言多樣性的理解,豐富兒童的多種語言經驗,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首先,在進行雙語活動時,可以使兒童對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產生敏感。英語和漢語不屬于同一語系,各自有相對獨立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系統,隨著學習的深入,幼兒會逐漸意識到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在學習和運用不同語言時能夠即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系統。對語言之間差異產生敏感的直接結果是幼兒開始將語言看作他們頭
淺議幼兒心理特征對幼兒外語學習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摘要∶隨著幼兒園雙語教學(除明確指出的語種外,一般為漢語和英語)的開展,對雙語的議論也多起來了,略加歸納,有如下兩種說法。贊同者認為,教育面臨培養“全球人”的任務,對幼兒進行雙語教學,是時代的需要。不贊同者認為,幼兒期應先學好母語,把母語學好了,再學外語也不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確定了幼兒在發展中以情感體驗,自身興趣為重,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的教學做法。所以本文粗淺論述了從幼兒心理特征方面對幼兒的外語學習的影響以及對策研究。 一.關于幼兒園外語教學褒貶不一的聲音。〔一〕教育工作者虞永平:1、是否過了6歲就學不好英文了?2、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有沒有比英文更重要的內容要學?3、與世界接軌真的要從幼兒學英文開始嗎?幼兒承擔的責任是否太重了?4、我們有沒有給予幼兒充分聽、說漢語的機會? 5、學英文到底是誰的需要?幼兒的?家長的?貌似學者的商人的?6、今天成千上萬的英文教師,真正合格的有多少?7、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矯治【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學者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種類、影響因素以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矯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綜述,力圖把握當今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發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對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
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一般認知基礎
1引言 大量研究證實,兒童在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ToM)任務上的表現在3~5歲間發生顯著變化,而且兒童在不同心理理論任務,特別是在錯誤信念和外表-事實區分兩個任務上的表現存在頗多相近之外。不僅發生變化的年齡大致相同,而且兒童在兩類任務的表現存在顯著正相關[1,2]。這似乎表明二者的發展存在同時性。另一方面,不少證據表明[1,3,4],3歲兒童在錯誤信念和外表-事實任務上的困難相當牢固。也就是說,這些困難似乎是深層的、概念上的問題,并非通過訓練或簡化任務要求所能夠輕易克服的。 對此,一些研究者認為,要從概念上認識錯誤信念或區分外表與事實,兒童必須認識到,一個人在心理上關于某物的表征,既可能不同于另一個人關于該事物的表征,也可能不同于事物的實際情形。而4歲左右兒童的這些習得,可能反映了某種在性質上完全新異的心理認識,即兒童開始主動以心理化的方式表征和解釋事實。換句話說,這時,兒童認識到了心理的表征實質[5]。 但長久以來,研究者似乎更關注兒童在不同任務表現上的共性方面,以此證明不同任務表現間可能存在的一般認知基礎,而往往忽視了幼兒表現的離散性背后的發展內涵。我們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