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政策
淺論怎樣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 政策保護性 貿易保護 中國加入WTO后,應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符合WTO的原則,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筆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進行了闡述。 一、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指協議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規定的,但無論哪項協
試論試議怎樣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 政策保護性 貿易保護中國加入WTO后,應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符合WTO的原則,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筆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進行了闡述。一、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
淺議入世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 論文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 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 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關稅減讓幅度過大而失去高關稅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只
對于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政策及其影響分析
論文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 論文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 2.飼料工業用糧 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占的比例較小,只有8.7%。 3.工業用糧 因為糧食價格低廉,釀造、制藥、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業大量增加糧食的消耗量。發酵工業中味精、檸
試析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政策及其影響分析
論文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論文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1.口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2.飼料工業用糧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占的比例較小,只有8.7%。3.工業用
淺議當前國際貿易環境對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和對策
摘 要:近十幾年來,全球貿易量取得了驚人的跨越式增長,而自由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也日趨尖銳。一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利用不對等的貿易和投資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攫取大量戰略性資源,卻造成這些國家境內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貿易擴張、資金積累和工業化又實際加劇了全球環境的惡化。環境效應對貿易的“擠壓”性制約日益上升為國際貿易發展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引入環境變量,促進貿易策略的可持續性便成為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科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國際貿易 貿易環境 貿易政策 對策 一、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 傳統貿易理論與實踐往往集中關注貿易量差、國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視環境這一重要變量,如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李嘉圖理論及赫克歇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均未考慮到貿易可能引發的環境外部性問題。依照這些理論,自由的國際貿易會實現帕累托意義上的經濟效率,滿足社會需求并增進國民福利。然而,這一觀點只是在靜態條件和未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貿易活動可能引發的環境負效應情況要復雜的多。研究和實踐表明,一定條件下一國發展某些比較優勢的貿易活動可能會給它國帶來環境損害,如跨過河流
中國國際貿易政策探究
摘要:自中國加入WTO后,國際經濟競爭逐漸激烈,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國家保護主義也呈現出新的形式。面對各國對中國企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攻擊,中國必須制定一套正確的、有效的國際貿易政策,以維護中國企業、產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使本國利益最大化、為促進本國經濟快速發展、實現本國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勵自由貿易的策略。國際貿易理論中,自由化國際貿易政策一直以來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世界上還沒存在一個國家是實行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他們大多是采取種種貿易限制措施甚至保護主義政策。針對世界上各國貿易限制政策及相應的保護政策,中國必須結合國際環境及制度,選擇符合本國國情、遵守國際準則、加強本國經濟實力的國際貿易政策。 一、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競爭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面對世界經濟的新變化、新挑戰、新形勢,中國國際貿易面臨的國際競爭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對今后的競爭行駛有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各種不利于中國國際貿易的因素在不斷滋生,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的道路仍然崎嶇、坎坷。 1.國際市場及其制度環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國際貿易與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淺析
一、美國量化寬松政策下的中國國際貿易與人民幣匯率問題回顧從中國的出口表現來看,歐美、俄羅斯、印度等國家針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有加劇之勢。西方國家一方面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又重新要求人民幣升值,以便削弱中國出口優勢。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發布報告稱人民幣貿易加權的有效匯率至少需要升值20%,對美元匯率更是要升值40%。2009年10月22日,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他長期撰文的《紐約時報》雙周專欄發表題為“The Chinese Disconnect”(可譯為“中國人的不合作”或譯為“中國人的脫節”)的文章指責中國放任貨幣貶值,敦促美國政府“有關中國貨幣,必須采取措施應對”。其真實目的在于讓人民幣與美元脫鉤,以便美元貶值,同時迫使人民幣升值。從而減輕美國面對的巨大財政赤字和不斷借債的壓力。美元貶值一方面可以緩解其金融體系內部逐步累積的大量債務,緩解美國財政赤字壓力。同時,作為美國債券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會顯著縮水,中國國民財富將大量流失,中國被迫為美國人買單。另一方面,美元貶值可以推動美國出口。據測算,人民幣兌美元
關于當前國際貿易環境對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和對策
摘 要:近十幾年來,全球貿易量取得了驚人的跨越式增長,而自由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也日趨尖銳。一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利用不對等的貿易和投資手段從發展中國家攫取大量戰略性資源,卻造成這些國家境內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貿易擴張、資金積累和工業化又實際加劇了全球環境的惡化。環境效應對貿易的“擠壓”性制約日益上升為國際貿易發展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引入環境變量,促進貿易策略的可持續性便成為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科學發展的必然之路。 關鍵詞:國際貿易 貿易環境 貿易政策 對策 一、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 傳統貿易理論與實踐往往集中關注貿易量差、國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視環境這一重要變量,如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李嘉圖理論及赫克歇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均未考慮到貿易可能引發的環境外部性問題。依照這些理論,自由的國際貿易會實現帕累托意義上的經濟效率,滿足社會需求并增進國民福利。然而,這一觀點只是在靜態條件和未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貿易活動可能引發的環境負效應情況要復雜的多。研究和實踐表明,一定條件下一國發展某些比較優勢的貿易活動可能會給它國帶來環境損害,如跨過河
探究中國國際貿易政策
摘要:自中國加入WTO后,國際經濟競爭逐漸激烈,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國家保護主義也呈現出新的形式。面對各國對中國企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攻擊,中國必須制定一套正確的、有效的國際貿易政策,以維護中國企業、產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使本國利益最大化、為促進本國經濟快速發展、實現本國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勵自由貿易的策略。國際貿易理論中,自由化國際貿易政策一直以來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世界上還沒存在一個國家是實行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他們大多是采取種種貿易限制措施甚至保護主義政策。針對世界上各國貿易限制政策及相應的保護政策,中國必須結合國際環境及制度,選擇符合本國國情、遵守國際準則、加強本國經濟實力的國際貿易政策。 一、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競爭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面對世界經濟的新變化、新挑戰、新形勢,中國國際貿易面臨的國際競爭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對今后的競爭行駛有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各種不利于中國國際貿易的因素在不斷滋生,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的道路仍然崎嶇、坎坷。 1.國際市場及其制度環境
分析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政策及其影響
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 2.飼料工業用糧 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占的比例較小,只有8.7%。 3.工業用糧 因為糧食價格低廉,釀造、制藥、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業大量增加糧食的消耗量。發酵工業
淺探怎樣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
摘要:本文闡述了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 關鍵詞:國際貿易 政策保護性 貿易保護中國加入WTO后,應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符合WTO的原則,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筆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進行了闡述。 一、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指協議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規定的,但無論哪項協
探索怎樣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
摘要:本文闡述了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關鍵詞:國際貿易 政策保護性 貿易保護中國加入WTO后,應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符合WTO的原則,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筆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進行了闡述。 一、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 “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則的例外,是指協議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規定的,
試論中國國際貿易政策探析
論文摘要:自中國加入WTO后,國際經濟競爭逐漸激烈,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國家保護主義也呈現出新的形式。面對各國對中國企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攻擊,中國必須制定一套正確的、有效的國際貿易政策,以維護中國企業、產業、經濟的發展。論文關鍵詞:中國;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使本國利益最大化、為促進本國經濟快速發展、實現本國收入公平分配而采取的限制或者是鼓勵自由貿易的策略。國際貿易理論中,自由化國際貿易政策一直以來是占主導地位的;但是,世界上還沒存在一個國家是實行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他們大多是采取種種貿易限制措施甚至保護主義政策。針對世界上各國貿易限制政策及相應的保護政策,中國必須結合國際環境及制度,選擇符合本國國情、遵守國際準則、加強本國經濟實力的國際貿易政策。一、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競爭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面對世界經濟的新變化、新挑戰、新形勢,中國國際貿易面臨的國際競爭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對今后的競爭行駛有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各種不利于中國國際貿易的因素在不斷滋生,中國國際貿易發展的道
試析如何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了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符合WTO規則的保護性貿易政策措施。[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 政策保護性 貿易保護中國加入WTO后,應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符合WTO的原則,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筆者就如何構建中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進行了闡述。一、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1、“公開型”的貿易保護“公開型”的貿易保護,是指在關貿總協定和WTO下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談判過程中還未涉及的領域,或是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再加上談判達成協議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以及協議中的一些規則的例外而引起的保護措施。還未涉及的領域,指某些國家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暫時把某些行業的自由化擱置起來不予談判;還未完全展開和達成協議的談判的領域,是指某些“敏感行業”,國家的比較優勢相差懸殊,如果完全放開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嚴重損害”,故在多邊談判中暫時將這些行業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談判后還沒有履行的承諾,指根據承諾減讓表現在還未兌現的部分;談判達成的協議規
關于中國糧食國際貿易政策及其影響研究
論文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論文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1.口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2.飼料工業用糧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占的比例較小,只有8.7%。3.工業用
淺談入世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調整
論文關鍵詞:WTO農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論文摘要:在分析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影響的基拙上,探討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的調整,建立農業國內支持新體系、農產品國際貿易保護新體系和國家支農政策新體系。一、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壓力1990年前后,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蘋果、烤煙等國內價格普遍低于國際價格,比較優勢明顯。但近十年來,農產品成本年均以約10%的速度遞增,致使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60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力日益減弱,只有大米、生豬和蘋果、烤煙仍有比較優勢。長期以來,我國對農產品的進口調控主要依賴許可證、進口配額、檢疫標準、國有外貿企業壟斷經營等非關稅措施進行,關稅措施主要用于配額數量之外的農產品,配額內稅率普遍很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和《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加人WTO對農產品國際貿易不利影響主要有:1.貿易措施關稅化影響。由于談判基期1986--1998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關稅化后的關稅等值為負值,這使我國不僅失去非關稅措施這一傳統屏障,而且因
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探討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內容提要在世界經濟不斷由知識經濟推動的今天,強勢經濟國家將保護其具備比較優勢的知識產權作為其競爭戰略的首選。知識產權保護已經成為國家和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越來越重要的推動力量,有的國家還把它上升到經濟與政治問題的高度,因而對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分析,對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采取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福利和技術進步影響。第二部分考察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以韓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的成功實施,對其國際貿易和經濟的影響。第三部分以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為例,探討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立利益背后的原因,并從中發現我國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時所面臨的問題。第四部分在對以上部分綜合理解下,結合我國經濟現狀、知識產權實施的現狀及面臨的WTO等國際規則,如何制定、實施一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知識產權政策提出建設方面的建議。關鍵詞: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貿易;TRIPs;中國知識產權戰略引言20世紀中葉以
試論我國產業國際貿易的政策調選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出發,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的有關概念及其內容,經濟危機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進行研究。論文關鍵詞:產業;國際貿易;中國貿易政策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一)國內環境分析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2.跨國公司利用其地理優勢地位,控制市場、克制競爭的傾向初現出來。在國內包裝企業訴利樂案中,利樂倚賴其在無菌包裝機方面的壟斷地位。在包裝耗材上實行了不正當的限制性商業策略,控制了絕大部分包裝市場,并
淺析國際貿易政策的博弈
論文關鍵詞:貿易政策 博弈 納什均衡論文摘要:國際貿易領域充滿了國家之間貿易政策的戰略互動,這種政策之間的相互反應既有合作性的,也有非合作性的。用博弈方法分析國際貿易政策,既有助于理解國家間貿易政策的互動行為,也能更好地解釋單邊貿易保護與多邊貿易政策合作共存這一看似矛盾的普遍現象引言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任何~ 個國家進人國際市場的基本目的都在于謀求增進本國的絕對財富,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然而,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交往卻像把“雙刃劍” ,它在為一國國民經濟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對該國的經濟造成一定的;中擊。因此,各個國家都把制定一個符合本國發展需要的貿易政策當作是整個經濟發展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貿易中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一、國際貿易政策的基本類型及其演變從政策本身和作用來看,國際貿易政策有兩種基本類型: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國際貿易活動采取不干預或盡可能不干預的基本立場,對進出E1易不設置障礙,對本國進出口商不給予各種特權和優待,從而使商品能夠自
淺析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變遷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 政策 關稅 貿易理論變遷[論文摘要]本文在一個較長的歷史跨度和較大的空間跨度上,研究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變遷,通過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試圖總結出保護貿易和自由貿易理論和政策出現的規律性與客觀社會現實之間的聯系,并使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制訂有所幫助。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采取何種的貿易政策理論作為指導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使雖然有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約束,各個國家也經常發生貿易問題,比如正在解決中的美國對中國輪胎征收高額關稅的事件。在回溯到歷史的長河中尋求答案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歷史在驚人的重復中劃過了一個大w型。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中,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交替上升,彼此替代,在對立統一中使世界經濟走到了今天。如果撇除各門學科言必稱的古希臘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從l5世紀初的重商主義時代一直到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強,在政府行為方面贊成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實行無為政策的放任自由主義者和贊成實行干預的經濟民族主義者之間展開了無數次的辯論,內容涉及
關于在英語專業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思考
【摘要】在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多,相關課程少,選修課程欠實用。有調查證明:英語特長+其他專業的就業前景好,而最常見的是英語+貿易。本文就高校英語專業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選修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討論,以期改進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善學生就業必備條件。【關鍵詞】英語專業 課程設置 選修課 國際貿易 必要性 可行性經教育部批準的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于2000年正式頒布實施。《大綱》明確地描述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各校根據《大綱》提出的培養目標制定出本校的教學計劃,開設英語專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然而英語專業大學生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一樣,一屆不如一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知名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近日在上海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國大學畢業生中只有10%左右具備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本土高素質人才短缺將對跨國公司以及向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產生嚴重影響。四年大學,
國際貿易政策變化對反傾銷會計的影響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化,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形式日趨嚴重,已成為國際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因此,應對反傾銷成為中國企業和會計界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將對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動趨勢,及其對反傾銷會計在會計理論和財務實務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關鍵詞:國際貿易政策;反傾銷會計;會計理論;財務實務1 引言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已沖擊實體經濟,影響日益加深,由于各國內部需求疲軟,國際市場萎縮,各國企業都面臨爭奪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重壓力。為扶持和保護國內產業、防范國際市場萎縮導致的貿易轉移,許多國家出臺了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措施。這些貿易保護措施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濫用世貿規則允許的貿易救濟措施,主要是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二是使用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有的國家提高進口關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進口的措施,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還有的國家在刺激本國經濟方案中提出了優先購買本國產品的條款。2 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化趨勢在世界范圍內看來,世界經濟普遍繁榮時,國際貿易自由度較高;但當經濟衰退,時常萎靡時
國際貿易政策保護性研究及中國的對策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后,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后,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1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范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后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于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9年爆發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