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探索
朱和平 栗冬紅
內容摘要:設計藝術的根本在于創新。我國雖然有著悠久的設計發展歷史,但從傳統設計向現代設計的轉變大大滯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中間固然與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狀況有關,但落后的設計教育也不容忽視。今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設計并不只是一種潮流和趨勢,它伴隨著人類的產生和發展而不斷進步。只有培養出擁有自發創新設計藝術意識的設計師,并構建科學、合理的設計教育培養體系,中國的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關 鍵 詞:工藝 現狀 模式 創新是現代設計的本質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在當今的設計教育中,我們一方面在反思中國設計緣何缺乏創新?另一方面又在探索怎樣才能有所創新?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重視設計的發展,設計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然而由于我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存在著先天不足的情況,加上自身缺乏探索和積淀,所以在追隨世界設計發展潮流的過程中,不僅存在嚴重的理論滯后,而且缺少本土、本民族的原創性。我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設計并不只是一種潮流和趨勢,它與人類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建立在本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上的設計教育,勢在必行。因為先進的設計藝術教育理念和方式決定著設計藝術的發展方向。 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綿延不竭的動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富有創新和創造力的民族,有著十分發達的傳統設計。然而,在從傳統設計向現代設計轉變的過程中,不僅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且步履艱辛,進程緩慢。這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與傳統的設計教育方式不無關系。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傳統觀念推崇“學而優則仕”,講究所謂的“書香門第”,使擁有知識、具有創新、創造力的人遠離了物質資料的生產領域,在整個社會形成了兩個根本對立的階層——勞心者和勞力者。另一方面,工藝的傳承一直恪守著家族式的承襲方式,經驗和簡單的重復性成為傳統設計傳承的主要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缺乏創新也就成為最大的弊端。而當19世紀西方的現代設計藝術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的時候,我們仍然處于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可想而知,在落后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倉促發展起來的現代設計藝術,是怎樣的先天不足! 二 師徒制作為中國傳統設計存在和延續的主要方式,在進入近代以后,由于其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隨之發生變化。面對世界工業化潮流,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1840年以后,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性。而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必須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國的傳統設計開始了演變,現代意義上的設計開始發生、發展。然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對西方設計教育發展經驗的學習和借鑒,不僅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的不明確性,而且呈現出雜亂無序的格局。從鴉片戰爭開始,此后一個世紀,中國設計教育先后經歷了所謂的工藝教育、手工教育、圖案教育、工藝美術教育、工業設計教育等階段。這其中雖然有從國外引進過來的教育模式,但因缺乏設計存在的經濟基礎,在短時間難以見效而無法延續。1904年1月13日(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癸卯學制”。“癸卯學制”第一次肯定了圖畫和手工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圖畫和手工課作為培養實用專門技術人才的重點,試圖通過這些課程教會學生一些“實用之技能”,這是“西學為用”的原則在設計教育中的具體實施。五四運動以后,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國民政府借鑒了當時西方發達國家設計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把西方美術中的色彩學、透視學、解剖學,以及設色、明暗等畫法和設計、工藝制作中一些新的理念引進了中小學美術教育之中,試圖用普及美術教育來提高國民的設計意識和能力。這雖然與清末通過單純的幾門課程的開設改變人才培養目標的做法有了較大的區別,但仍未走出美術學的范疇。1940年四川省立技藝專科學校開設了服裝、家具、漆工等系科,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工藝美術教育分科教學的先河,但所傳授的內容及實行的方法缺乏理性,基本上仍屬于傳統手工藝。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工藝美術教育進行探索,強調工藝美術教育與生產實踐聯系并注意體現民族特色。1957年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提出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保護、發展和提高”的方針以及在生產上應符合“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但與現代化設計教育近似的工藝美術教育剛剛起步,因“文革”而全面停頓。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現代設計藝術教育才真正揚帆起航,但要在短短的20余年中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中間除了教育體系自身的規律、特征之外,還與經濟的發展水平、思想文化基礎等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今天中國的設計教育已走到了一個轉型時期。我們所面臨的情況是:整個社會都已認識到了設計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發展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今天不僅高等教育中設計人才培養的規模不斷擴大,而且在中小學,乃至幼兒園教育中也進行了有關設計的教育。至于社會上的設計從業人員,以設計為主要業務的公司,更是發展迅猛。但是,無論是設計教育體系,還是設計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沒有達到其相應的程度。與國際接軌尚有很大的差距,更不要說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和代表本土文化的設計師了。因此,如何使中國設計轉型迅速完成,對于未來設計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認為要實現一種教育的轉型,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從分析已有教育現狀入手,找出問題的癥結,分析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第二,從先進的教育模式中探究其發展的原因,并預測其發展趨勢,進而發掘有利于我們轉型的內涵。第三,構建一個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時又與國際接軌的設計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出這種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們不妨從分析我國現階段設計教育的幾個階段入手。大致來說,我國當代的設計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普及美術教育階段。從民國初期的中小學圖畫和手工課開始,一直到80年代,在中小學教育中,都試圖通過開設所謂“圖畫”或“美術”課來啟發學生審美本能、涵養其性情。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描繪的技能。這種方式注意到了審美教育培養,但淡化甚至忽視了創造力的培養。因為在這類課程中,我們往往是把大人(老師)的觀念和視覺思維“強加”給孩子、學生,畢竟孩子在視覺思維方面與成年人是不同的。盡管從2001年開始,教育部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國家標準(實驗稿)》中,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如:“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探究性學習,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學習。①從很大程度上把人們腦子里已經客觀形成的所謂美術就是畫畫和手工制作的認識,轉變為美術是提高學生整體發展素質的途徑。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很難落到實處,因為一些花費成本較高的課程,最終無法實現其目標。以致從幼兒教育到中小學教育,能夠將美術、設計與學生自身活動結合的情況寥寥無幾,這與西方國家同一層次的教育是有明顯差別的。西方國家在美術教育中,特別注重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并試圖通過實踐來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最常見的做法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如場地的布置、宣傳和活動的編排都由學生獨立完成。中西方美術設計普及教育中的這種差異,其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我們現如今的教育心理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特別是學生到高中階段,考慮到其升學壓力,美術課總會被迫停開或者轉為美術作品欣賞課。目前我國高考采用“3加X”考試方式,高中一年級后分文理科,然后學生專修文科科目或理科學習。而一些文化課功底較差的同學此時就選擇進入藝術班。待高考時,面對強調理工科成績的工科院校招生,一些不具備藝術素質的學生便進入建筑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而一些有藝術訓練基礎的學生,卻對文化課程,特別是數理化課程望而卻步。這種狀況為接下來的本科教育制造了不小的麻煩。 二是為高考而開辦的美術輔導班教育。這種班目前已成為向繪畫、設計等高等院校輸送藝術人才胚體的教育階段。由于這一階段具有強烈目的的應試沖刺教育性質,所以,基本上都是很有針對性地練習高考科目——基礎素描、石膏像或者人物寫生、色彩以及速寫。來這種輔導班的學生,大多是抱著學藝術可以降低文化課成績的態度,所以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與此同時,受利益驅使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此外,教學管理比較混亂、短暫的集訓時間,甚至錯誤的教學方法和膚淺的專業知識結構。這些“速食面”式的高考美術輔導班教育不僅沒有為學生的設計基礎和能力培養打下一個好的基礎,而且為他們以后高等教育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