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李建升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文章結合鐵路職業教育的特點,從人才培養目標、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人才培養方式、學校辦學模式、考試方式等方面,論述了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蓬勃發展,高職教育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高職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需求的變化與更新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以教育思想創新為主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注重高職特色和教學質量,探索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是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必需夠用的基礎知識,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實干、創新和創業精神。就鐵路職業教育而言,在培養目標的確立上,應本著面向鐵路、面向社會、面向建設、面向管理,以培養服務鐵路一線的技能型和實用型人才為宗旨。這一培養目標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細化定位,在人才層次上定位為:高等;在人才類別上定位為:鐵路相應技術應用型人才;在服務范圍上定位為:鐵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服務層面上定位為:鐵路一線與社會基層;在畢業生水平上定位為:能運用鐵路行業現有技術;在對從事工作的任務職責上定位為:改造、運行、實施;在特色上定位為:在一、兩個方面具有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
二、構建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培養規格是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在人才培養規格的確立上,應堅持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構建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的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以培養較寬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基本技能為出發點,以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綜合應用能力為主體;在人才素質目標的構建上,應涵蓋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四個方面的要求。
1.基礎知識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必需、夠用”的基礎理論知識,如機械專業的數學、材料、計算機基礎和力學等基礎理論;二是扎實寬廣的技術基礎知識,如機械專業的機械設計、電工電子與控制、機械工藝技術基礎知識(包括專業知識),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奠定知識基礎;三是廣泛實用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如政治、經濟、管理、法律、文化、市場等知識。
2.基本技能的要求。包括與專業相關的基本技能和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所必需的基礎技能兩方面。如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的工程制圖(包括計算機繪圖)的技能就是機械工程師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應用與維護專業的文字處理技能、電工電子的基本技能就是計算機應用與維護技術工程師的基本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二者相輔相成,是培養綜合能力的兩個必要基礎,是合格技術應用型人才必備的雙翼。
3.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這是人才總體能力的主要體現,是評價人才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專業特色的重要標志之一。專業綜合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發展能力,即知識更新、自我發展的自學能力和不斷創新能力;二是交流、協作與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能力;三是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各專業的技術應用能力具有各自的特色。如計算機應用與維護專業提出了突出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軟、硬件維護的技術應用能力。
三、采用多元化的培養方式
鐵路高職院校應依據自己獨特的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建立起以職業崗位群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培養為主線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上,重視實踐、實訓和“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比例盡可能接近1∶1。通過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各自的人才培養特色。
首先,以專業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為主線,按能力培養要求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組織和控制教學過程。工程技術應用能力采用初步培養、單項強化訓練、綜合提高的三段式遞進培養形成。其次,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為宗旨,從鐵路建設和發展所需的職業崗位(群)入手,按照從事崗位(群)工作所需的綜合能力與相關的專項能力要求,設置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進而選擇設置“夠用的基礎課和必需的專業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性、主體性和“教學做合一”;并把產學合作始終作為人才培養的必由途徑。第三,采取“雙證制”培養模式,即學院發畢業證,同時要求學生拿到勞動部門和鐵路部門發放的職業資格證書。第四,構建突出核心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圍繞高職高專培養目標,學校與鐵路企業共同確定畢業生核心職業能力,根據核心能力確定相關能力,組織核心課程,構建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第五,根據鐵路企業對人才類型和素質的要求設置專業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突出能力本位,按培養重點職業能力的應知、應會要求,組合理論、實踐教學內容和環節,構建教學模塊,實行按模塊、分學段(一學年分四學段)培養,學生從上一學段進入下一學段學習都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篩選。第六,按照理論→集中實踐→理論的思路,構建“三明治”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四、實行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辦學模式
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時應積極與鐵路企業合作,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應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優良的工程環境和實踐條件,在鐵路企業中安排較長時間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以企業中普通技術人員的身份深入生產工程現場,熟悉企業環境,了解工藝技術,直接參與技術攻關和生產管理工作。學生在工作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既能拓寬和深化專業知識,又能鍛煉和提高專業技能。 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學校不但要增強市場意識,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轉變人才培養的質量觀,而且要更加注重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這樣,企業將會對職業教育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信任,人力資源的開發將會更具前瞻性和主動性。
五、改革考試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高專考試亦由單一的知識繼承性考試逐步轉向知識、能力、技能、素質并重的考核,考試方式開始由閉卷筆試一統天下逐步轉向多樣化。但是,高職高專院校的考試考核方式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深層次的改革。
1.對課程進行分類考試理論研究和探索實踐。以認知為主的理論課程(如數學)要以“考核應知、理解、會用”為重點;實踐性較強的理論課程(如計算機基礎)考試研究要以“應知與應會考核并重,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相結合,注重過程考核與能力測評”為重點;實踐課程的考試研究要以“技能、能力鑒定為本,加強考核過程的規范化、科學化,提高考試效度、信度”為重點。積極推進高職高專學生參加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考試,不斷提高職業技能考試水平和質量。
2.認真組織考試評價工作。學校要對期末考試的成績分析、試卷分析、考試評價和總結做出明確規范的要求,并將其納入相關管理制度。每次考試后認真做好考試質量(效度、信度、難度、區分度等)分析評價和師生教學質量評價,并將評價信息及時反饋到教學活動中。
3.加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的探索實踐力度。針對素質培養的特殊性,按照強化形成性評價的原則,精心設計《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方案》(包括評價目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指標體系、評價工作實施辦法、評價過程的記錄、評價結果形成、反饋與檔案管理),真正實行“教、學、管”三結合,組織好方案實施,使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更客觀、全面、有效,強化其在學生良好素質形成過程中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特色就是就業,特色就是生命線。只要努力探索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院校同樣能夠樹立自己的品牌。
[參考文獻]
[1]南海.論職業教育的基本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8).
[2]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內涵解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27(22).
[3]羅輝,梁趙清,等.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9.
[4]呂鑫祥.高等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李宗堯,張明德,王義智,等.高級技能人才培養[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6]劉軍誼.在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產學研結合研討會上的講話[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