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對策
陳寶玉
摘 要:針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模式的現狀分析,提出了構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路。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1.1 教育目標定位不高
眾所周知我國普通教育系統,包括九年制義務教育、高中、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是在高考后的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學生高職畢業后很難再有讀研究生深造的機會,亦難再獲得較高層次的教育。教育目標定位不高無疑抑制了人才結構多樣性和個性發展多樣化要求,對社會、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都不利。
1.2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突出
教師隊伍學歷層次較低。與2003年教育部頒發《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等級標準》相比,合格標準要求青年教師中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到15%,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到50%,優秀標準要求青年教師中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到35%以上,“雙師”素質教師比例達到70%以上。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研究生比例為13.4%(2005年統計數據),與達標要求還有一段距離,與優秀標準就相差更遠。
師資力量短缺、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科研條件有限。由于教師力量短缺,造成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顧及科研,教與研很難同步,如果教師不能及時跟上科技的進步,就不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其在課堂上的講授就如無水之源。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提高。實際上有較為豐富的從事本專業工程技術實際工作的經歷和經驗,有較強的運用專業技術理論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移、技術咨詢服務、技術創新以及解決企業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師資隊伍少之又少。
1.3 專業設置不盡人意
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兩張皮”現象。專業的建設發展難以適應職業結構頻繁變動的矛盾,專業需要一個成熟期是教育的內在規律,由于只是條狀的、線性的結構,院校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就需要不斷調整和開辦新專業,這必然嚴重影響專業的發展水平,從而影響學校的辦學水平,最終影響院校的持續發展。此外,有些高等職業院校因辦學經費所限,出于辦學成本的考慮,不能培養社會急需的專業人才,就開設一些花錢少的專業,造成畢業生過剩。
教學計劃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構建。有些院校照搬學科型大學的模式,僅僅是課時刪減或課程的疊加,沒有真正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三大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由此造成專門人才視野不寬、底蘊不厚、動力不足、功力不深、后勁不大、個性不強、品位不高的缺點,這種狀況將難以培養出新時期所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1.4 產學研結合有待提高
產學研三者是互為一體的。然而,各方之間的合作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現在企業處于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缺乏足夠的動力參與學校人才的培養。學校與企業之間缺乏天然聯系,又不可能實行行政干預,研究經費緊張。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由于缺乏動力,缺乏政策支持,缺乏長久目標,造成企業界和學校雙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雙方相互促進、互惠互利的“雙贏”機制。使得產學結合的實際運行只是某一點和某一時段的成功,遠沒有良性循環,對其運行的效果也沒有建立適用的體系。
2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對策研究
2.1 認清目標準確定位
要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必須明確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系統化和理論化的范式。它是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要求,對人才培養活動具有調控、規范、導向作用。是依據一定的指導思想,為完成培養目標而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以形成一系列課程,構成一定的課程結構。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想或理論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就會不一樣。人才培養的進程,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規律。
我國高職要構建的人才培養主導模式,要依據“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素質教育”,“終身教育”思想,徹底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培養模式,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色,定位于培養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質(quality)三位一體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簡稱“KAQ模式”,建立“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培養的學生是既能動手,又能動腦,既有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崗位實踐能力的“專才”,是能夠勝任一線崗位要求和具有一定實踐技能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2.2 加強“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以培養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為目標,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不但具有教學水平和經驗,又有獨特的課程開發體系與課程建設目標。應該廣泛邀請社會上的同行專家作為行業代表參加課程的開發、教學大綱的審議以及專業教材的編寫工作,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培養途徑特征。
“雙師型”教師的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學校培養的具備相應行業任職資格和能力的老師。這類教師的工作關系在學校,其工作重心是教育教學,參與校辦產業、行業、職業實踐;二是從行業、企業招聘的具有教師任職資格的兼職教師。這類教師多指企、事業單位、行業的專家的人事關系不在學校,學校只指導、管理和評估其教學工作。這兩種教師應當是“雙師型”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據資料顯示,美國社區學院的兼職教師的比例從50:50到70:30不等。加拿大社區學院的兼職教師達到80%以上。德國、英國的高職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兼職教師的聘任。這主要因為,首先,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密切相關,許多課程應用性較強,需要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來擔當。其次,通過聘用兼職教師,可以將課程與生產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調整課程內容來適應社會相關行業的現實要求。
2.3 突出辦學特色性與課程體系的靈活性
學校要辦出特色,關鍵是專業要有特色,能反映出學校的辦學風格和行業特征。要培養出社會滿意的高級應用型特色人才,必須保持課程體系的靈活性。
靈活性、科學性、職業功能性是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體系所共有的基本屬性。嚴格按照職業群集或行業、企業的特點與需要來確定課程,根據社會變革對人的知識、技能以及品質要求,按個人發展的需要進行課程調整。在理論夠用的基礎上,增強課程的彈性,廣泛增設選修課數量,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職業適應性的需要。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并在畢業后能立即投入工作。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組織教學,突出職業活動能力的培養。在德國,政府出面干預,使產學合作制度化。一方面,企業要按給予學校的財力支援比例來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培養企業所需人才來接受企業的資金援助,同時,政府設立“產學合作委員會”,對企業和學校雙方進行控制和監督,對與學校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償,對不依靠大學培養人才的企業則增加一定的稅金,并公開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的學校名單,減少或停止對其的財政支持,以此來促進企業與學校的相互合作。 2.4 提升校企合作的層次,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高等職業院校要全方位規范管理,引入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標準,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在管理制度上與企業進行了對接,實現了學術標準與工業標準的融合,
在校企合作中注入“親商理念”。 “親商理念”是服務理念,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親企”,即全心全意為企業提供優秀的技術員工,通過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實現與企業的共同成長;其次是“親生(及其家長)”,即把學生當成客戶,密切關注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愿望,通過優質就業,實現家長的教育投資回報。實現學校與企業“共贏”,教與學相長。
在“親商理念”的引導下,學院通過與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實現了“親企”和“親生(及其家長)”,企業獲得了合格的員工,學員實現了優質就業,學院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三方共成長、同進步的實踐使學院堅持不懈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以企業管理流程——ISO質量認證體系為依據,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校企合作的層次逐步走向深入,形成了六種最具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訂單式培養——即學院為企業提供定向班學員和企業訂單培訓;
使用權共享——即公司在學院展示設備,并給予學院設備使用權的合作模式;
共建實驗室——即企業與學院共建實驗室,共同培養企業所需員工的校企合作模式,實驗室既是學院學生的教學實訓場所,又是企業員工培訓的基地;
培訓換設備——即企業向學院贈送設備,學院用培訓回報企業;
引企業進校園——即學院根據核心專業設置引相關企業進校園,完善校內實訓體系的核心技術價值鏈;
產學研實體化——即企業與學院共組教學系部、使產學研實體化,教學部門與生產部門融為一體。
3 結語
把高職教育看作階段性教育,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是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共識,也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詮釋了“國際職教理念、本土創新實踐、區域成果分享”的理念,不斷改進辦學模式,緊密校企合作和加強國際化辦學特色,明確提出終身職業訓練及終身技能評價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方向。國外勞動力就業的狀況都已證明,學校已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職前學習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訓時期,“只有終身學習,終身受教育,才能終身就業”。并制定靈活的接受終身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M].教高廳[2002]5號.
[2]劉蘭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3]課題組.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J].惠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