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婚戀中的性行為分析
孟昉 黃佳豪
【摘要】 目的:了解當代研究生性行為現狀,為進一步加強與完善高校性教育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調查問卷對安徽省蚌埠市2所不同類型高校的300名研究生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結果:問卷調查發現,研究生婚戀中,性行為對兩人的關系不再是絕對關鍵的因素;女研究生對自己的婚前性行為遠較男研究生嚴肅;研究生的性容許度提高了,但性的責任度降低了。結論:學校應盡快加強對研究生性行為的正確引導。
【關鍵詞】 研究生;婚戀;性行為
為了能夠準確把握當代高校研究生性行為狀況,筆者在安徽省蚌埠市2所高校對在校研究生先后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便為高校開展性教育提供依據,促進研究生健康人格和正確性愛觀的形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對蚌埠市2所高校的300名在校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41份,有效回收率為80.3 %。其中男生114人,女生127人。年齡分布:22~25歲的占47.2 %,26~29歲的占37.8 %,30~33歲的占10.6 %,34~37歲的占3.7 %,38~41歲的占0.8 %。年級分布具體為:碩1占48.4 %,碩2占40.8 %,碩3占10.8 %。
1.2 方法 調查內容涉及研究生與異性交往的程度、發生性行為后對雙方關系影響、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目的等。問卷經過試測與修改,內容效度采用專家評定,結構效度以因素分析結果為指標,解釋的變異量為64.87 %。對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進行計算,信度系數為0.59。采用自填式匿名問卷方式。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行×列表卡方檢驗分析不同性別研究生性行為的差異。
2 結果
不同性別研究生婚前性行為情況及對性關系的重視程度比較見表1。由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生目前與異性交往的程度(χ2=14.894,P<0.05)及發生性關系后不再滿意對方后的態度與不同性別有關(χ2=12.85,P<0.05)。女研究生對自己的婚前性行為遠較男研究生嚴肅,她們的態度也更為慎重。表1 研究生婚前性行為情況及對性關系的重視程度被調查者有31.6 %的人未發生過性行為(男生中占24.2 %,女生中占38.9 %)。在164名發生過性關系的研究生中,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目的,選項比例最高的為為發展愛情占26.5 %,其次為一時感情沖動、不能自控占 10.0 %,然后為雙方都想體驗占10.0 %,追求感官快樂占7.9 %,滿足對方性要求占2.6 %,滿足自己性要求占1.9 %,其他占9.5 %,男女研究生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目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324,P>0.05)。見表2。
被調查者與異性發生性行為時的地點和心理變化見表3。對性行為的地點在家里的占32.8 %、在賓館(或旅社)的占23.3 %、在租的房子里的占21.6 %、在寢室里的占7.8 %、在室外的占0.9 %、其他的占16.5 %。性行為極具隱私性,所以性行為發生在家里、賓館(旅社)與出租房的比例較高,其中男女研究生發生性行為時的地點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χ2=6.623,P>0.05)。被調查者發生性行為時心理變化的統計結果顯示,女研究生比例最高的為緊張,其余依次為怕懷孕、愉悅、怕被別人發現、有罪惡感,其中男女研究生發生性行為時的心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203,P<0.05)。表2 164名研究生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目的〔人數(百分比)〕表3 被調查者與異性發生性行為時的地點和心理變化〔人數(百分比)〕
3 討論
隨著結婚年齡的普遍推遲、性知識的普及以及文藝作品及音像制品中外來性文化的傳播,傳統的貞操觀、戀愛觀受到強烈沖擊。性觀念的改變使青年男女婚前的性接觸、性行為大為增多。本次調查在婚戀狀況為“以前談過,現在未談”的研究生中,有14 %與對方發生過性關系,有12 %的人與對方同居過。
假設有過性行為,而且無論是與當事人發生,還是與以前戀人發生對雙方關系不再是決定和關鍵因素。絕大多數的研究生對對方不追究過去,只看相識以后;即使兩人有了性關系,也不再作為結婚的理由。如果不再滿意對方時,要么分手解除戀愛關系,要么順其自然,兩者之和的比例占到81.1 %,表示絕對不會分手的僅占6.3 %。所以婚前性關系正逐漸向著有利于自身或自己的意愿傾斜,不論對男生還是女生來說,性容許度提高了,但性的責任度降低了。
研究生普遍認同“無愛無性”,而不是把婚姻當成性的前提,在這種性觀念日趨開放的背景下,研究生性行為的增多,似乎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當然,由于傳統女性貞操觀的影響,女研究生對自己的婚前性行為遠較男研究生嚴肅,她們的態度也更為慎重。未婚者與異性發生性行為時的心理變化就像青蘋果一樣酸澀,雖然感覺到愉悅,但畢竟仍有很多人感到緊張和怕別人發現,雖然年齡已經達到成熟,但大多數未婚研究生依然不能不顧中國婚姻制度加給我們的影響,即已婚和未婚對人們的規范[1]。
鑒于本次調查結果,建議研究生能慎重對待婚前性行為。高校應有重點、有區別地依男女性別特征加強對研究生的性教育,性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部分,李鴻生[2]明確提出,性愛以及由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婚姻為紐帶的家庭生活,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性愛不只是性的教育,而且更是人的教育、文明的教育,更著眼于性的社會屬性。研究生面對情感的選擇,既成性和可塑性的矛盾使他們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和情感困擾,研究生一方面要積極使自己的主觀認識適應客觀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高校應在鼓勵研究生保持婚前性純潔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異性交往藝術、避孕及性病防治等生殖健康知識和服務。推動高校研究生殖健康項目基礎上,全面地、多渠道多方式地開展各類生殖健康與避孕節育教育和服務。針對高校研究生的現實與需求,在課程安排、內容設計、信息咨詢、心理輔導、渠道鋪設、人生規劃、安全管理、人員組織、輿論創建等方面積極引導,促進他們健康人格、正確的婚戀觀與性愛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