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經外科研究生培養教育之我見
宮劍
【關鍵詞】 神經外科 研究生 培養教育
我們在實際帶教過程中,首先促進帶教老師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教書育人本身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同時在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特別是在“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神經外科專門人才”這一問題上有了初步的認識與體會,在此提出,希望與同道們進一步交流與探討。
1 醫德教育
對于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醫德教育應放在首要位置,在他們的思想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若一個醫生喪失了起碼的醫德,其他都將無從談起。在神經外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作為帶教老師,我們更應該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神經外科由于其病種的特殊性,與其它學科相比,手術難度高、風險大、致殘、致死率高,術后可能遺留神經功能障礙甚至終身殘疾,如偏癱、失語、癲癇、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礙等,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不滿意時有發生,甚至引發嚴重的醫療糾紛。因此,有些醫師在臨床工作中采用“明哲保身”的態度,即使技術水平很高,仍常常采用過于保守的治療方法,“能不手術不手術”,“能小做不大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犧牲患者的利益換得相對暫時的“治療安全”,結果人為造成術后腫瘤很快復發;另外,還有部分醫師對一些不需手術的病例或現有技術水平療效不確定的病例,出于不同利益的驅使,打著“創新”的幌子,過于積極地進行手術,結果療效差,致殘率高,又沒有能力進一步醫治,只能將這些患者推給其他醫師或其他醫院,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上述兩類人雖然僅占全國神經外科醫師隊伍的一小部分,但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本可避免的終身痛苦,給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及心理負擔,與構建“和諧社會”嚴重背道而馳,在神經外科研究生的思想建設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首先要強調的是“任何時候都要以病人利益為中心”,任何臨床治療決不能以“犧牲患者利益為代價”,牢記王忠誠院士的名言“每個醫生的成長,都是以病人的痛苦甚至生命為代價的”,視患者如親人,把醫德和醫術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從而為他們神經外科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德育基礎。
2 臨床基本技術技能培訓
目前的研究生,多數是應屆本科生或從事臨床工作時間很短的住院醫師,實際工作經驗有限,對神經外科專業幾乎沒有什么感性認識,如何培養好他們,就像在“每張空白長卷上濃墨重彩”,使他們日后成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生力軍,是我們每位帶教老師需要認真對待的實際問題,甚至是一項重大課題與挑戰。
在當前的實際帶教工作中,許多帶教老師把研究生當作“勤雜工”,讓他們多數時間忙于寫病歷,記病程,帶病人做檢查,換藥拆線,而疏于親力親為,對他們言傳身教;另一種老師,雖然事必躬親,對研究生嚴格要求,卻仍然局限于“作坊式的師傅教徒弟”的模式,老師用“金箍棒”畫個圈,徒弟永遠不許跳出去。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首先需要從基本操作培養入手,加強病歷書寫的訓練、基本無菌觀念訓練、基礎臨床操作的訓練及手術基本技能的訓練,細心講解、耐心解答,同時嚴格要求,精益求精,決不能姑息遷就,為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培養好的習慣,為今后成為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速度明顯加快,新的診療技術與器械設備不斷涌現,例如:“功能磁共振”、“神經內鏡與導航”、“腦磁圖”、“神經電生理監測”等,許多知識與技能是老師和學生在同時接觸與學習,因此,帶教老師更應該鼓勵研究生們“多學多問”、“舉一反三”,而老師們應該“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與學生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切忌對新知識、新設備采用抵觸的“鴕鳥戰術”,甚至限制學生們的求知與學習欲望。
3 科研意識的培養
研究生科研意識的培養,是研究生整個培養計劃的重點之一。教會他們如何搞科研,是培養“21紀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前提條件。同時,科研活動除了具有前瞻地預探索性質,作為臨床型的神經外科研究生更應該注意“科研為臨床服務”,“基礎為實踐服務”,切忌為了科研而科研。
筆者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指導教師根據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提出課題,即“能否探索一個簡便、安全的手術入路替代傳統的手術方法切除復雜的巖斜腦膜瘤”,繼而通過他的豐富臨床經驗,提出幾種可能的替代方法,同時指導筆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熟悉相關各種手術方法之優缺點并寫出開題報告,在解剖實驗中不斷修改與完善,在大量實驗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最終應用于臨床,以“顳下經巖骨嵴入路替代傳統乙狀竇前入路切除巖斜腦膜瘤”取得初步滿意的療效,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導師強調最多的就是“科研要為臨床工作服務”。
在指導研究生科研工作中,還要強調一點的是自主創新意識,誰抓住了“科技創新”,誰就占據了“知識的制高點”。自主創新,談何容易。西醫本身就是舶來品,神經外科在我國發展也就是幾十年的歷史。但隨著改革開放擴大交流,特別是近10余年的快速發展,許多技術領域已逐漸與國際最先進水平接軌,因此,學生的科研創新,首先對導師提出了很高要求。只有導師們熟悉本專業領域發展動態,敏銳地把握某一節點的今后發展方向,并對其發展前景作出準確評估,才能為科技創新構建一個基本的信息平臺。學生們只有站在導師的肩膀上放眼世界,做出的科研成績才可能載入史冊;若導師本身對專業領域科技發展一知半解,學生做起科研來也只能是“難得糊涂”,最終即便發表幾篇論文,也只能束之高閣,對學科發展毫無幫助。在此,導師們應著力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把本專業領域國內國外知名學者請來,把研究生盡可能地推向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擴大技術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們接觸到最先進的知識理念,直接與學科帶頭人進行面對面的討論與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通過擴大學術交流與合作,必然使研究生們思維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知識結構從平面走向多維,學術理念從被動灌輸到主動探索,從而使他們的學術思想發生本質的飛躍,為發展成為“創新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神經外科研究生的培養,要緊緊圍繞“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求實創新”三個重點,導師們更應該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培養出21世紀的神經外科高素質人才,為全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