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聽力過程中的“理默譯”淺析
未知
摘要 在英語教學中,聽力(Listening)教學一直十分重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心理默譯”嚴重影響了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它的產生跟學生們使用的教材、老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自身的不良學習習慣息息相關。要幫助學生革除“心理默譯”的陋習,在聽力教學中,老師應該采取形象式的教學方法、注意聽力和口語訓練并舉、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關鍵詞 心理默譯學習習慣分析
在我們國家,第一語言是漢語,英語是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和漢語的對譯很有必要,這不僅能幫助學習者學習英語,而且也能增強學習者對母語的理解,正如N.K.Krupskaya所說:“It is wrong to separate the stndy of foreign languages from the study ofone’s own lan guage.and that the knowledge offoreign languages makes one’s own language more flexible and expressive.”然而有的學生卻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心理默譯”,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在當今的英語教學中。作為語言學習的五項基本技能(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on)中最基本的一項——聽力越來越重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一直是老師們面臨的一個難題。
在學生的聽力訓練過程中。“心理默譯”嚴熏影響了聽力理解能力和聽力水平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這種不良習慣產生的種種原因,同時提出了如何幫助學生革除這種不良習慣的方法和對策,以期達到提高英語教學。尤其是英語聽力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一、什么是聽力
“聽”是語言交際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環節,因此它是語言學習的五項基本技能中最基本的一項。“聽”是根據自己所具有的語言知識。通過聽的素養的潛能,從音流中獲得信息的一種積極活動。“聽力”是聽和理解能力的總和。是一種能迅速正確地辨別意義,理解語言,并對聽到的信息做出反應的能力。它需要聽者不僅要有相關的語言、語調、詞匯等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要具有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聽”有三個過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應用信息。收集信息是由人的聽力生理器官——耳完成的,然后通過聽力中樞神經傳遞給大腦,大腦獲取信息后與其相關的信息相聯系,并迅速地進行分析,讓人對聽到的資料產生一定的認識,然后再根據需要對信息進行應用。
二、“心里默譯”的產生
學生聽力過程中形成的“心里默譯”這種不良習慣,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
1.英語教材的編排
縱觀我們的英語教材,絕大多數的詞匯表部分都匹配有非常直觀的漢語注釋。畢業論文 這雖然有助于學生理解新的單詞,但也給學生一種不良的引導:在學習的時候把英語譯成漢語,再對其進行理解。在聽力的過程中,這種習慣會影響我們聽的效率和質量,往往是聽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或者遇上幾個困難的單詞便一整篇資料都聽不懂,因為聽者花費了過多的精力在這些困難的單詞上,或者所聽的材料前后不能形成有機的聯系。
2.學生不良的學習方法
學生處于母語的語言環境中,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環境下他們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定勢,總認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翻譯成漢語更能夠幫助他們理解。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也表現在他們的聽力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在聽英語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翻譯成漢語,這種習慣顯然會影響他們聽的效果。
三、心理默譯的克服
為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英語水平,英語老師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默譯”這種不良學習習慣。
1.采取形象式的教學方法
由于聽力的涉及面廣,職稱論文 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對所聽的材料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我們可以在上課的時候,在講到相關內容時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資料,讓學生對要聽的事物在腦子里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在聽的時候能夠聯系到相關的具體事物,而不是機械地翻譯成母語。
2.在聽力課上要注意聽力和口語訓練并舉
有的教師認為聽力課上只需要給學生一些聽力資料聽就可以了。忽略了說的訓練。這實際上是聽力教學中的一個誤區。作為語言的基本技能,聽和說密切相關。聽是說的基礎和前提,說是有助于聽的提高。聽的資料都是別人說的內容。通過說能檢查聽的質量,提高聽的效果。進行聽說同步訓練時,學生的言語活動頻率高,在大腦中的印象就深刻,不易遺忘。凡是能夠說出來的東西,聽和理解也不難。訓練聽力。光聽不說不行,既要有語言的輸入(聽),又要有語言的輸出(說)。才能提高聽力。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能形成聽的氛圍,能幫助學生理解英語的表達方式和習慣,促進學生對聽力資料的理解。能激發學生聽的欲望。
3.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在聽的過程中,聽者的心理狀態和素質對聽的效果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Krashen認為:即使聽和讀的語言都是“可理解的輸入”,但并不一定能被人腦的語言習得機制吸收(intake)。因為心理和情緒上的障礙,如學生缺乏自信心,或缺乏學習的動力,甚至存在抵觸情緒,會出現“情感過濾”,即使他們的聽讀材料是可以理解的,適合他們的水平,學生仍有可能記不住。而中國學生心理默譯,其實就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他們懷疑自己以英語理解英語的能力,總是認為翻譯成漢語,理解起來更可靠,形成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所以聽力老師有責任設法使學生的學習的心理障礙降到最低點。在課堂上,教師應當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靜下心來聽;也應該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明確他們的學習目的,要由“老師要我聽”變成“我要聽”。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以幫助他們樹立“聽”的自信心。
四、結束語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聽力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英語論文 而“心理默譯”這種現象在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聽力教師應該摸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克服這一不良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增強他們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從根本上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ergamonPress .1981.
[2]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8.
[3] 洪嫣.從英語聽力現狀談學生聽力的培養[J].文教群論、2007.1
[4]張海濤.聽力策略能力及培養[J].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