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分析及培養策略
黃瑞紅
摘 要:文章介紹了英語自主學習的研究背景及理論基礎;通過調查問卷,分析了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認為在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從明確教師與學生各自承擔的角色、加強學習過程中的協作學習、創設有利于英語自主學習的環境、重視英語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等四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大學生 英語 自主學習能力 建構主義 調查分析 培養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ory of Englishautonomous learning, analyses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 English based on questionnaire. In the light of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this article suggests some measures as how to develop the ability of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raise the awareness of different roles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strengthencooperative learning,create favorable autonom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self-evaluation.
Key words: autonomous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analysis; measures 一、 英語自主學習的研究背景和理論基礎 (一)研究背景 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教育部2004年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說明了大學英語教學應完成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其中特別強調英語教學要向個性化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增強學生的自主性。由此可見,自主學習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 Holec最早把自主學習定義為“一種擔負起自己學習責任的能力”。他認為,學習者自主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負責對學習各方面的問題進行決策。[1] Little把自主學習的定義擴展為“一種獨立的、進行批判性思考、做出決定并能實施獨立行為的能力”。[2]Nunan也承認這種能力的重要性,并定義“能夠確定自己目標并創造學習機會的學習者,可以說是自主學習者。”[3] (二)英語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 與自主學習理論具有相通之處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建構主義”,從心理認知的角度提出了知識學習主體的主觀性、自我構建性。建構主義是1996年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在深入研究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首次提出“認知是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這一建構主義的核心觀點。[4]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的知識建構;學習既是個體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構過程;學習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必須與真實情境相聯系。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導向者、促進者、發現者和中介者。[5]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強烈沖擊著傳統的教學理念,給教育帶來了開拓性的發展和變革。它為外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使其目標和功能都發生著轉變,正從語言知識的獲取轉向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被動傳輸式”轉向“主動建構式”的教學模式;從陳述性語言知識的傳授轉向程序性語言知識的建構。[6]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和教學觀,對我國外語教學極具啟發性,運用這一理論指導英語教學,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分析 自主學習并非自由學習。它需要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課題組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進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現狀,進而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 (一)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對象為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英語專業2005級學生,兩個班各37人,共76名學生。調查問卷于2007年10月17日隨堂進行,在76份問卷中共收回有效問卷72份,有效率為95%。 調查問卷根據自主學習的內容從兩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第一部分從學生課前準備、課外材料的選擇和學習方式等方面了解其在學習方法上的準備情況;第二部分為心理準備情況調查,即調查學生對自己學習關注和評估情況,以及對自己進步的了解等。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語言學習方法上的準備包括了解和制定學習目標,選擇自學材料,以及如何進行課前預習等。而制定學習計劃并執行學習計劃是自主學習的首要條件。表1顯示,只有1.3%的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執行,44.4%的學生制定了學習計劃但沒有嚴格執行學習計劃。這同時涉及選擇與確定自學內容和材料。然而,調查顯示(表1),只有不到半數(44.4%)的學生能夠有目的、系統地選擇自學材料。11.1%的學生由老師決定自學材料,表1顯示的選擇自學材料的情況說明大多數學習者(共55.6%)不甚了解課外自學材料的用途,外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課外補充材料來消化、鞏固所學語言。 說明:U1=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執行;U2=制定學習計劃但沒有嚴格執行; U3=制定了簡單的學習計劃;U4=沒有制定學習計劃。 U5=有目的地選擇自學材料;U6=根據課文內容選擇自學材料;U7=由老師決定自學材料; U8=沒有自學材料。 U9=認真預習;U10=基本上預習; U11=預習過一兩次;U12=從不預習。 表1顯示,沒有學生能在課前認真預習。19.4%的學生預習過一兩次,12.5%的學生竟然從不預習。顯然,大多數學習者只是被動地聽講,完成教師要求的課內學習活動,期望通過課堂學習學會一門語言,缺乏學習主動性。其他研究也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只局限于課本內容,他們花大量的時間背誦課文,記憶單詞。[7]可以說,這些大學英語學習者仍然遵循應付大學入學考試的傳統學習模式,被動地跟著老師。由此可見,大多數大學英語學習者在方法上沒有足夠的準備,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漸進顯示課外自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確定自學目標,選擇自學材料。 自主學習即學習者能夠控制自己的學習。除了在學習方法上做好準備以外,控制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心理準備,即學習者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與不足,以進一步促進學習。調查(表2)顯示,極少數(4.1%)的學生能系統記錄自己的學習情況。26.3%的學生大致記錄自己的學習,8.3%的學生從沒考慮過自己的學習。但令人欣慰的是,有19%的學生對自己的弱項非常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66.6%)對自己的弱項基本了解,幾乎沒有人不了解自己的弱項。 張萱(2005)對英語專業的學生的調查也發現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弱點比較清楚。[8]而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成績卻不甚了解,只有很少的學生(4.1%)很了解自己的進步,絕大多數學生(26.3%)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或者不了解進步在何處(25%),還有11.1%的學生根本沒考慮過是否有進步。這說明學生還沒有學會正確地評估自己的學習。正如有些學生所說,他們“不知道如何評價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和結果的顯著性,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和遇到挫折時往往不會自我調整”,[9]因而也就不會及時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計劃。因此,引導學生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得與失,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