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分析性學習滲透在英語學習中
張福慶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特征的新型教學模式。要想把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帶進課堂,指導高中英語教學,培養合格人才,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力求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示范者、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監督者。
一、滲透在每日的Daily Talk中
在每堂課講授新知識前,安排5分鐘左右時間用英語進行演講。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生處在無拘無束的學習氣氛中,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創造這樣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其作用。”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應該研究自己的教學方法,研究學生,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興致勃勃、躍躍欲試,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開發學生的潛力;也讓學生成為“研究者”,研究自己演講的內容、方式。在此環節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發揮。臺上學生演講,臺下學生認真欣賞或互動,有的學生在欣賞別人演講后研究自己明天演講的主題是什么。此時教師是指導者、監聽者、促進者,教師可以在學生活動前進行指導,活動時進行監聽,并進行適當指導、講評。
學生可以單獨活動,也可以進行pair work或group work。活動形式可以是講故事、講典故、小品表演、思想匯報、主題演講等,也可以把其它學科融入演講中。例如:在演講中,有的學生把地理課中的環保話題引入演講,他講了目前環境污染的問題及作為學生如何參與環境保護。通過實踐,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及書面表達能力,又鞏固了課上所學的內容;同時,其他學生也從中學到不少有用的東西,很多內容起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學生學完The Importance of Wildlife Protection后,做了關于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演講,聲情并茂,效果顯著。
二、滲透在Warming up中
該環節實際上是一種“頭腦風暴”活動,目的是鼓勵學生大膽思考,自由討論,激活學生所積累的相關背景知識,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啟發他們對相關話題進行思考。它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體現,是他們研究學習的結果。該階段活動形式多樣,如對話、討論、看圖說話、回答問題、問題討論等,為一下步閱讀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必修2 Unit 5 Music,可通過問題引入,達到師生互動。
Questions on Music:
T: Are you fond of music?
S: Yes.
T: Are you good at singing?
S: So-so.
T: Why do you like music?
S: Because it can offer us joy and a kind of feeling: when I am sad, I can listen to it; but when I am happy, I can share the tune beauty of it.
T: What kinds of music do you like most?
S: Pop music, for example: Jack Chou, Super Junior and so on.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orld without music?
S: If there were no music, the world would be a planet without light.
T: Which do you prefer, English songs or Chinese songs?
S: I like both, because…
通過對話,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想了解音樂,然后轉入閱讀話題,這樣過渡自然,首尾呼應。
三、滲透在Reading教學中
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綜合閱讀的能力,包括語言領悟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強調多學科知識的貫通;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速度,擴大詞匯量及閱讀量。
英語閱讀的理論提出:閱讀過程是一個主動的語言實踐過程,是創造性學習語言的過程,更是研究語言的過程。這種研究體現在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及思考時間。研究性學習滲透在閱讀中,就是變“教什么”為“學什么”,由“讀懂”為“懂讀”,由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幫助者、指導者、督促檢查者。英國著名教學專家韋斯特認為:“教授英語的基本任務,首先是直接培養閱讀能力。”因此,對英語閱讀的基本做法是:
巧導課文
課文的導入實際上是閱讀教學的序曲,巧妙而恰當的導入能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的必要準備,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自然過渡到新學習的內容。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導入: 直觀導入。即采用圖片、幻燈片、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如學習必修1 Unit 5 Music這一課時,可通過播放不同的歌曲引出話題。
故事導入。如講The Importanc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這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西藏的一位縣委書記為保護藏羚羊而犧牲的故事,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故事所講內容與閱讀中有關藏羚羊保護內容相得益彰,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由談論或討論導入。這是常見的一種引入方法,可以就學生在新課前5分鐘演講引出話題進行討論。如講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時,可提問學生一個問題:What is cultural relics?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it?...這樣師生互動,課堂氣氛熱烈,效果明顯。
閱讀技巧的指導
除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外,還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
略讀,即快速瀏覽全文,抓住文章主旨大意和主題句,明確作者的態度與意圖。
跳讀,即快速查找某一相關信息。
猜測生詞:a. 根據上下文內容猜測詞義;b. 根據語法結構猜測詞義;c. 根據定義猜詞;d. 通過對比關系猜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閱讀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只有堅持不懈,培養興趣,廣泛閱讀,才能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四、滲透在Listening教學中
聽力教學是學生培養聽的技能和吸收語言與文化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在聽力訓練中,通過各種聽前、聽時、聽后活動,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在做聽力訓練時一定要注意聽的方法,必須抓住主要信息,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同時也不能斷章取義。
例如:Unit 1 Listening Great mind No.1
This great mind was on fire for ___________.
A. rockets B. agriculture C. radioactivity D. outer space
在這個聽力訓練題中,短語信息on fire非常重要。抓住這一關鍵信息,聽時注意,就可以判斷出正確答案。訓練時,要研究學生,研究大綱和考綱,要有針對性,即根據學生的聽力水平選擇不同的聽力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注意把握聽力材料的難易度,防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堅信“工夫不負有心人”。
五、滲透在Writing教學中
聽、說、讀、寫是高中階段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寫作教學是運用英語知識的重要環節。研究性學習滲透在寫作教學中,就是由原來的被動寫作變為主動參與。在寫作教學中,“教”要精講,“練”要適時、適度、適當。學習完每個單元之后,教師應根據每個單元內容進行布置,內容與單元同步。例如:學完必修1 Unit 2 Ancient and Modern Olympic Games后,根據以上情況,可安排學生寫有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情況,當然要給他們提供一定的信息。同時要求他們:(1)列提綱;(2)打草稿;(3)注意高級詞匯和句型的使用;(4)書寫工整。
批改作文后,進行適當的講評;重點是評,把學生在寫作中反映出來的共性錯誤指出來,寫得好的詞、句子、文章一起欣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研究大綱、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法,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有創造地學習,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研究自己的學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同時,教師在不斷的研究性學習中也能不斷提高自己,力爭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