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程觀的角度看我國英語課程的發展
郭寶仙
4.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 這種觀點認為,學校應該使學生為參與多種不同文化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為參與主流的社會和經濟文化做準備。多元文化社會中,如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學生需要發展廣泛的文化能力,或者說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意味著課程應該形成代表不同文化群體觀點的多元視角,而不應將一種文化視為優于其他文化。文化多元主義試圖糾正種族主義,提高少數民族群體的自尊,幫助兒童欣賞其他文化和宗教的觀點(Uhramacher,1993)。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體化的、進一步加深,文化多元主義對外語教學產生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許多國家都將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課程目標之一。如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確定的外語教育計劃中就將跨文化能力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并指出跨文化能力有三個維度:了解不同文化、比較不同文化、跨文化探究(Phillips & Terry 1999)。我國新頒布的課程標準也將文化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在此基礎上,許多國家的外語課程中的文化內容比過去更加豐富,由原來對目的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情況的介紹擴展到對這些國家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介紹;由介紹目的語文化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互動。 上述各種課程觀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每一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借鑒價值,過分以某一種為基礎都是不利的。如過分強調學習者中心就可能忽視學習內容,而過分以學術理性為基礎,認為不考慮與課程相聯系的歷史、政治和社會情況就能建立起一個普遍正確的課程的想法也是錯誤的。因此,現實的課程大多是多種觀點的有機融合。我國的英語課程也是如此。 二、從課程觀的角度看我國英語課程的發展 從我國英語課程的發展歷程來看,除了社會重塑主義外,上述課程觀都對我國的英語課程產生過影響,只不過不同的歷史時期起主要作用的課程觀不同。 清朝政府于1862年設立京師同文館是我國正規學校英語教學的正式開端。從那時起,我國英語課程長期以來主要受學術理性和社會經濟效率論的影響。一方面強調英語的知識性,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強調背誦操練,課程內容以語法為主要線索,常常為了說明語言規則編制語言材料,因此,有些口語顯得不夠真實;另一方面,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強調英語教學對國家發展的作用。課程目標的確定和課程內容的選擇偏重社會的需要,而對兒童的需要重視不夠,這點在20世紀90年代前尤為明顯。近年來,國內一些發達城市開展的雙語教學,客觀地說,也更多的是出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社會需要而不是兒童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社會經濟效率論對我國英語課程產生影響的又一明顯例證。 學習者中心論對我國英語課程的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顯現,之后逐漸加強。1992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的教學目標中增加了發展學生興趣、學習能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內容。依據此大綱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英語》(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選材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興趣愛好,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地將情感態度、學習策略作為英語課程目標并對這些目標進行了分級。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的教材不僅選材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而且關注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突出了他們的愛好和年齡特點(劉道義,2001)。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目標英語》(Go for it)涉及了learning how to learn,personalities,personal traits,fun places,feelings以及popular culture,music,football,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等話題內容,還增加了任務型活動。這些都有利于吸引學生體驗、參與,有利于發展學習策略和學習的自主性。 文化多元主義對我國英語課程的影響也是漸進的和逐漸增強的。改革開放前的英語課程,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為了抵制資本主義的侵蝕,試圖將英語與其所承載的文化剝離開來,因此,用英語來表達中國的文化生活,課程反應的是單一文化。 改革開放后,英語國家的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文化教學的目標也逐漸豐富起來。例如,1993年頒布的《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初審稿)中提出要“增進對所學語言國家的了解”;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與此相對應,英語課程的文化視角開始由單向的目的語文化轉向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互動(胡文仲、高一虹,2000)。近年來,英語課程又開始關注除了目的語國家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化。不僅重視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學習,還重視這種學習對理解和認識母語文化、培養對母語文化與目的語國家文化差異的敏感度的作用。 綜合以上分析,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英語課程所反映的課程觀日趨綜合、全面、合理,這表明我們對語言、語言學習本質認識的日趨深入和完善。課程觀的有機融合必將成為我國英語課程發展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鐘啟泉.“尋求課程文化的再造”.全球教育展望,2003.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劉道義.“英語:新課程引起的教材變革”.課程·教材·教法,2001.9 [5]Auerbach E. R. (1992)"Making meaning,makingchange: Participatory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adult ESL:one step forward or twosteps back?",TESOLQuarterly,20(3):411-430 [6]Burnett,J. (1998) Issues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in Australia, Sydney: National Center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7]Freire,P. (1972)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Herder and Herder [8]Kin,K. W. (1999)Mindyour language,Straight Time (Singapore), September, 2,22 [9]Long M. H. & Gr,Crookes (1992)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TESOL Quarterly Vol. 26, No.1, Spring [10]Phillips J. & R. Terry (1999) Foreign language standards: Linkingresearch,theories,and practices, Lincolnwood: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1]Richards,J. (2001)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Stern,H. H. (1999)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3]Uhramacher,P. B. (1993)Englishasa SecondLanguage: CurriculumHandbook,Series introduction,NewYork: Krause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