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課程標準
未知
[摘要] 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普通中學英語教學的實施賦予嶄新的內涵和全新的指導意義。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應盡快學習、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從而明確新時期中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使中學英語教學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 課程標準 目標 要求
教育部新近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體現素質教育思想,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課程標準的實施,必將推動學校、教師和社會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受益。下面筆者擬通過學習課程標準,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一、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是目標確定在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上,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以能力為目標。保證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發性;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想,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程資源的開放與利用,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課程標準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課程目標設定為九個級別,并以學生能夠用英語做事情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么”為主要內容。各個級別均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提出相應的具體內容目標, 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的確定,改變了英語課程過分注重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與傳授,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突出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展現個性。這就要求英語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發展策略,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學習的價值。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尊敬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了現代教育理論的一個主要內容——教育個性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人文精神,承擔人性化教學角色。所謂人文精神,核心應該是人,是對人的關切,也就是對人的發展與完善,人性的優美和豐富的關切。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是代表人類的發展和命運的人類群體中最富活力的成員。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發展人的個性,充實個性,培養具有獨特人格特征和個性特點的社會新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尊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讓每個學生的天資、興趣、愛好、專長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更新教育教學觀。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們的智力發展、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傾向,就談不上教育”。積極健康的情感能使人們的思維敏捷深刻,想象豐富活躍,記憶力增強。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對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語言輸入和語言使用的機會,有利于對已輸入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存儲,提高語言活動質量。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把教學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幫互學,發展合作精神;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地多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
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運用心理換位的方法,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學習過程。在講授教學中,教師的講不是直接地、單純地講授,講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聽和學。通過講,引導和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主動、高效地獲得知識,掌握方法。立足于把教師的“講”自覺地、有意識地轉化為學生的“學”,讓學生在聆聽中思考,在思考中聆聽,把聽與思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能可以在他們自己選擇的學習方式中得以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見;想學生所想、所疑、所難、所錯、所會、所樂,以高度嫻熟的教育技巧和機智,靈活自如地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遨游。[1] 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師生關系是 “平等條約”,尊重和愛是其基本特征?!皩θ祟惖臒釔酆筒┐笥行貞?、對學生成長的關懷和敬業、奉獻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養、復合的知識結構、富有時代精神和科學性的教育理念、創造性的教育實驗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踏上教師崗位后經多年實踐凝聚而生成的教育智慧”[2] 這就是一個新世紀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
[注釋][1]引自余文森:《課堂教學水平與境界》[2]引自葉瀾:《重建教師的角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