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藝術學生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置
李傲君
專業用途英語(ESP)語言的學習的歷史已很漫長,并經歷了多種變化(Strevens, 1977)。近來,由于英語在國際科學技術、藝術、商業、旅游等領域的支配和統治地位,教學研究與課程設置的重心一直被放置在英語上。當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近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時,專門用途英語(ESP),比如科學技術英語、藝術英語、商業英語和旅游英語也將會在全世界內擴大其應用范圍。因此,在我國,ESP仍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國內英語學習的主流。它的學習目標明確,是針對性強、實用價值性高的教學途徑,對于學生來講,英語是作為手段或工具來學習跟自己專業或感興趣的領域有關系的英語內容;ESP課程設置的問題也極為重要和復雜。 本文將首先探討ESP的兩項重要組成因素:學生的需求評估和話語權分析。隨后將從廣義上介紹ESP的特點。之后將簡介在為藝術學生的ESP課程設置中,中國的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最后在總結了國外ESP課程模式后,將強調藝術學生ESP課程設置的問題和矛盾點。 一、專業用途英語(ESP)的定義 專業用途英語(ESP)需要在一個特定具體的學習背景中,為一群特定專業學習者進行縝密的研究及相關教學資料及活動的設置。Peter Strevens (1988)將專業用途英語(ESP)的延伸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總結,發現了其兩項重要組成因素:第一即為學生需求的評估,第二為話語權分析。 在為學生設置專門用途英語的過程中,ESP的實踐者們向來都把學生的具體需要融入到教學活動和資料中去。但隨著學生需求的增多,這漸漸變成了一項復雜和多變的任務。學生個體在獲取和運用語言的方式也逐漸復雜。Jacobson(1986)在針對國際學生的專門用途英語(ESP)中曾試圖決定究竟是什么因素阻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順暢交流。盡管評估學生個體的具體需求的任務復雜多變,但是ESP課程設置者和實踐者們一直都在努力改進自己的收集和分析數據能力。他們指出由于ESP或ESL(英語二語學習)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需求并且多變,這個時候,具體的授課教師必須承擔起發現、評估這些需求的責任,并且找出對于自己的學生來講,究竟哪一個特定的教材、課程、教學方法及手段才是真正合適的,并適時改進。 對于話語權分析這個要素來講,在ESP課程設置過陳中也就是指對書面及口語的研究,即研究學生究竟會在哪種情況下使用英語。在很多國家,話語權分析著重考慮學生在何種情況下使用英語詞匯,即“詞匯統計學”。尤其在中國,教師的教師大綱中及學生將參加的各項考試中,“詞匯量”這個名字仍然是教學及學習中的一個關鍵詞。 在教授藝術專業的英語課程中,學生和教師本人都面臨著兩難:一方面所學詞匯非常寬泛,學生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法遇到,更無法使用(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語言缺乏使用背景)。另一方面,即便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了詞匯,如果不懂句法和閱讀技巧,期望僅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的目的同樣無法實現。因此可想而知,實用和考試這兩個目的都很難實現的現實對學生學習英語積極性的打擊程度。所以,學生本身并不掌握話語權,他們在英語的學習中無法感覺到跟日常背景的聯系;對于藝術學生來講,英語詞匯的增加并不能幫助其本專業學習。“英語無用說”常常是他們跟老師埋怨英語學習的論斷。 除了以上談到的兩點重要因素之外,專業用途英語(ESP)也包括以下重要特點: 1) 絕對特點 專業用途英語(ESP)包括以下的語言教學要素 —設置需滿足學生的特定具體專業的需要 —教學內容需要跟特定專業、職業和活動相關聯 —在語義、話語分析、詞匯學等方面的語言教學也必須跟特別專業或用途相關聯 2) 可變特點 專業用途英語(ESP)也許但并不一定包括以下因素 —限制在某個語言技巧的的學習(例如僅教授閱讀而不是傳統的4項技巧) —有時會使用提前設置的教學法 除此之外,針對專業用途英語(ESP)需要注意的還有些許問題,例如:教學整個過程必須將焦點放在學生的需求上,不浪費時間;相對于綜合及寬泛英語教學來講,更有效率,對于傳授過程是否成功,教師也能明顯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