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心理學研究對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啟示
張興瑜
摘要:詞匯學習是學好英語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記憶詞匯的效果與效率,走出“記得快也忘得快”的困境,本文根據心理學對記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從遺忘的機制、特點和記憶的結構、特點(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的習得與保持)兩個方面提出了科學記憶英語詞匯的一系列相應策略。
關鍵詞:遺忘 記憶 英語 詞匯 學習策略
學好詞匯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之一,因為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離開了詞匯,就談不上語言,更談不上對語言的運用。雖然只強調熟記單詞,認為記住單詞就等于掌握了一門語言的觀點不對,但忽視詞匯掌握的觀點同樣是錯誤的。即使一個人的語法學得很好,語音也很優美,但是如果他詞匯量不夠,他就無法用這門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理解別人的觀點,也就無法同別人交流。而很多人在學習詞匯時的一個很深的體會和困擾就是記得快也忘得快。那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遺忘的機制到底是什么?遺忘有什么特點?什么辦法能幫助我們減慢遺忘的速度?心理學家們多年來對遺忘與記憶的研究為我們改善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定的啟示與幫助。本文將結合心理學對遺忘與記憶研究的理論與實驗來探討有效記憶英語詞匯的相應策略和方法。
德國哲學家艾賓浩斯(Ebbinghaus) 19 世紀末葉開創了心理學對記憶研究的先河。他以自己為被試,以無意義音節及詩歌為材料,用完全記憶法和節省法來測量:(1)聯想和復習次數的關系;(2)學習材料的長短變化對于學習的影響;(3)保持和重復學習次數的關系;(4)遺忘和時間的關系(遺忘曲線);(5)同一材料的直接聯想和間接聯想、前行聯想和倒行聯想的強度。繼艾賓浩斯之后,鐵欽納(E.B.Titchener)、巴特雷特(Bartlett)以及一些學習心理學家都對遺忘與記憶問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內隱記憶和元記憶研究所取得的大量成果,給我們的學習以多方面的啟示,對我們在英語詞匯學習中策略的使用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遺忘的機制、特點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遺忘是對識記過的內容不能再現或錯誤的再現。在英語的詞匯學習中,我們的主要困擾在于忘得快,那么了解遺忘的機制和特點將有助于我們對詞匯的學習與記憶。針對心理學家對遺忘機制和特點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一)遺忘的機制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1. 干擾說與合理安排時間與材料的策略
干擾說認為,由于記憶材料相互之間的干擾,產生了相互抑制現象,使人們不能提取所需材料而導致遺忘。它最明顯的證據是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前攝抑制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后學習材料的干擾。安德華德發現,在學習字表以前有過大量練習的人,24 小時以后,只記住所學會的字表的 25%;以前沒有這種練習的人,能記住同一字表的70%。倒攝抑制指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材料的干擾。德國學者穆勒和皮爾札克(Muller & Pilzecker)于 1900 年首先發現倒攝抑制。他們發現,被試在識記無意義音節之后休息 6 分鐘,可以回憶起56%的音節;如在間隔時間內從事其他活動,只能回憶起 26%。這啟示我們,在清晨起床后以及在睡覺前識記或回憶單詞有利于單詞的識記與保持。我國中小學生每天清晨安排的誦讀英語、語文這一傳統作法就符合這一原理。另外,研究還表明,倒攝抑制受前后兩種學習材料的類似程度、難度、時間安排以及識記的鞏固程度等條件所制約。在英語詞匯記憶后所安排的學習材料應與之盡量不同、難度不能過大、盡量有間隔時間、并盡可能提高先前詞匯記憶的鞏固程度。
2.消退說與加工深度策略
記憶痕跡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因時間的推移而引起的,保持的信息將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少。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盡量加深記憶的痕跡。根據 Craik 和 Lockhart(1972) 提出的加工水平說的觀點,記憶痕跡是信息加工的副產品,痕跡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數。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參與精細的聯想和表象的信息產生較強的記憶痕跡,并可持續較長的時間;而那些只受到表淺分析的信息則只產生較弱的記憶痕跡,并持續較短的時間。在 Craik 和 Tulving(1975) 的一個實驗中,每次給被試呈現一個詞,同時對該詞提出分別涉及字詞結構、語音和語義 3 種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加工的問題,結果語義加工水平組的再認成績最好。Bahrich 論述了認知詞匯的三個層次:僅重復詞的讀音是最淺層的認知,記憶效果差;分析詞在句中的語法結構,認知效果較好;把詞匯放在整個句子中去觀察,分析其作用和搭配是深層次的認知,記憶效果最佳(參見Cook,1991:40)。這提示我們,在英語詞匯記憶中,我們應盡量對詞匯做深入的分析與加工,才可能加深記憶的痕跡,減慢遺忘的速度。如記憶 Aunt 時,除記住它的讀音,拼寫外,還應對其進行語義加工。可針對它提出“我有幾個Aunt”,“Aunt與我的爸爸或媽媽有什么關系”等問題。
3.動機性遺忘說與欣快記憶策略
動機性遺忘說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將不想記的一些可怕、痛苦、有損于自我的事情推出意識之外,即遺忘是記憶被壓抑,因而該學說也叫壓抑說。這啟示我們記憶英語詞匯時,不能將之看作是一件枯燥無味、痛苦難做的事。反之,要以一種積極的情緒學習英語詞匯。在情緒高漲時可多學習一些,把詞匯學習與我們生活中發生的高興的事情聯系在一起,這種將詞匯學習與欣快的心境和事件相聯系的策略,必將有利于我們對英語詞匯的記憶、保持與提取。而在情緒低落時不要強迫自己去記詞匯,否則不但記憶的效果很差,而且保持和提取的效果也很差,甚至會引起我們對英語詞匯學習的反感,導致惡性循環而得不償失。
4.認知說與語義場和情景表象記憶策略
認知說認為遺忘是對要提取的信息暫時缺乏正確的線索而又被稱為提取失敗說,該學說可為“話到嘴邊現象”提供理論依據,這提示我們在進行詞匯記憶時不能孤立地對詞匯進行記憶。目前認知心理學把長時記憶區分為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表象系統和言語系統,要達到良好的記憶效果,需要針對兩類記憶和兩種記憶系統,使用語義場策略和情景表象記憶策略以增加信息提取的線索。
(1)針對語義記憶的語義場策略。語義場理論認為,語言中的某些詞可以在一個概念支配下組成一個語義場。例如,在“colour”這個概念支配下,“red, yellow, green, black, purple, grey”等單詞構成一個語義場。德國學者 J.Tries 最先提出的語義場策略認為,在記憶詞匯時,可把詞匯按某個主題進行分類記憶。在Tulving & Pearistone(1966)作的一個實驗中,他們把48個單詞分為12類,每類4個單詞呈現給被試識記。被試分為提供線索組(提示被試單詞的類別名稱)和無線索組(不提示被試單詞的類別名稱)。結果,前者能平均回憶出 30 個單詞,而后者只能回憶出 20 個單詞。Channell 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肯定了語義場理論在詞匯學習中的作用,他針對運用詞匯時所產生的失誤,分析了第二語言習得以及它們在心理詞典中的編排后指出,詞匯在心理詞典中是按照詞的意思編排的。為了減少這類失誤,語言學習者要進行精確的按照意思編排的詞匯進行聯想,這樣才能使其在運用詞匯時挑選出恰當的目的詞。那么,我們在記憶單詞時,就要有意識地將它們按照語義進行分類記憶,這對提高英語詞匯的記憶和提取大有好處。
(2)針對情景記憶的情景表象記憶策略。情景記憶接收和儲存關于個人的特定時間的情景或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的時間-空間聯系的信息,這類信息的記憶效果一般較好,是因為它跟特定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心境等線索相聯系。因而我們需要在進行詞匯記憶時注意當時的場景,并把該詞匯放到特定的場景中進行記憶,甚至有時我們會使用“心象化技術”把一些本來沒有聯系的詞匯設定在一個假想的場景中進行記憶,這樣在提取時才會有更多的線索,以增強記憶的效果。
(二)遺忘的特點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根據遺忘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及時的措施,必將大大提高我們記憶的效率。根據心理學家們對遺忘特點的研究,我們在英語詞匯學習中提出了相應的一些策略。
1.遺忘進程受時間因素的影響與及時和間隔復習策略
德國心理學家 Ebbinghaus 的研究表明:遺忘進程不是均衡的,是“先快后慢”:在識記的最初時間遺忘很快,后來逐漸緩慢,最后接近水平,幾乎不再遺忘了。斯皮澤(Spitzer)的實驗研究表明,識記后的兩三天遺忘最多,詞匯學習最好在 24 小時內進行復習。如晚上識記過的詞匯,應在早上進行復習,這樣效果會較好。因此在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調整記憶的時間,我們要對所識記過的單詞進行及時復習,即所謂的“及時扶起傾斜的墻”。有研究表明,學習以后在 10 小時內復習 10 分鐘比幾天后復習1小時的效果好得多。
但“及時復習”并不能一勞永逸,學習后的第二天、第三天……都會發生遺忘,只不過遺忘進程呈現出“先快后慢”的特點。因此,在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除了要及時安排復習外,還要注意安排好間隔復習的時間。間隔時間應先短后長,復習所花的時間則應先長后短。如當天上午學習了 40-50 個單詞,最好當天晚上復習 20 分鐘,第二天復習15分鐘,第三天復習10分鐘,一周后復習 5 分鐘。也就是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總結出自己的記憶規律,趕在遺忘以前及時對所學詞匯進行復習,
2.遺忘進程受識記材料數量的影響與集中和分散復習策略
Ebbinghaus 的實驗結果表明,識記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識記材料的數量的影響。材料越多,要達到同樣的識記水平,誦讀的次數就越多。如果我們記憶 50 個單詞花了1小時,那么我們記憶 100 個單詞所花的時間就會超過2小時。對于學生來說,尤其要注意分散在每天花一點時間識記一定數量的詞匯,并在一定的時間集中復習一下。那種平時不復習,等到考試前想一下子記住所有的詞匯是不可能的。
一般地,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同一個內容,識記的效果好。但時間過分集中,容易發生累積抑制;過于分散,又容易發生遺忘而不利于記憶的鞏固。從識記與保持的關系看,最初識記詞匯時,應該多安排一些時間集中練習,并間隔較短時間分散復習;機械識記的詞匯材料,分散練習優越性比較明顯;詞匯越容易,興趣越濃,動機越強,應該集中學習,反之,就應該適當分散。
3.遺忘進程受識記詞匯的意義和作用的影響與意義聯系策略
我們在識記詞匯時,最先遺忘的是對我們來說沒有重要意義的,不感興趣的,在工作和學習中不重要的那些詞匯。所以要對這部分詞匯進行重點記憶,同時還要提高對這部分詞匯的重視程度以及記憶它們的興趣。對這部分詞匯,機械記憶和集中記憶效果很差,我們不但需要分散記憶,還要多次重復練習和使用,在使用中與上下文相聯系并賦予其意義。
4.遺忘進程受學習程度的影響與過度學習策略
過度學習指學習一種材料時,達到一次完全正確背誦后仍繼續學習。W. C. F. Kruger 實驗研究表明,學習程度在150%時,能達到最經濟的學習效果。但保持量最佳的學習程度是過度學習 200%。那么我們在識記詞匯時,僅僅剛達到識記的效果是不夠的,還應再花剛才所學時間的一半或一倍進行過度學習才能更有效地將詞匯保持在長時記憶中。如花 30 分鐘記住的詞匯,就應再花15到30分鐘記憶它們,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5.遺忘進程受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的影響與順序變換策略
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對遺忘進程有影響。一般說來,位于起始部分的材料最易識記,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間部分的識記效果最差。這可以說是一種首因和近因效應,不過干擾說將此現象解釋為,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詞匯只受到倒攝抑制或前攝抑制的影響,而中間部位的詞匯卻受到來自倒攝抑制和前攝抑制兩方面的影響,因而記憶效果最差。那么我們在識記詞匯時,就不應千篇一律地按一種順序識記、復習,而應變換所識記的單詞的順序,如這一次識記單詞的順序是第一、二、三課,下一次就應變換為二、三、一課,再下一次變為三、一、二課等。
二、記憶的結構、特點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從19世紀末葉艾賓浩斯對記憶的研究到二十世紀50年代,心理學對記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長時記憶,并把它看作唯一的記憶。二十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以后直到60年代,短時記憶成為研究的熱點,由此提出了兩種記憶說。此外還提出了所謂的感覺記憶(又稱瞬時記憶),出現了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兩種記憶說也發展為多存儲說。自70年代以來,長時記憶重新成為研究的重點,其主導方向一是將記憶區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表象系統和言語系統等,二是著眼于長時記憶的內部加工過程,重視信息的內部表征和組織的研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語義記憶模型。盡管多存貯說在記憶研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加工水平說對兩種記憶說或多存貯說提出了激烈的批評,這種理論主張只有一個記憶,這種記憶有不同水平的加工和相應的不同效果。在前面有提及對這種理論的運用,這里只重點談一談記憶的三級結構、特點的研究對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啟示作用。
(一)感覺記憶研究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感覺記憶也叫感覺登記,是指感覺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間映像。感覺記憶在瞬時間能儲存大量的信息,但信息保持的時間很短,且未經任何加工,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編碼的。目前對感覺記憶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對視覺和聽覺的記憶研究中,但由于感覺記憶的“瞬時”特點,其研究對我們的學習啟示不大。唯有知覺的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研究給我們的英語詞匯學習提供了這樣的啟示,即在句子中記憶詞匯優于單獨記憶。
Tulving, Mandler 和 Baumal(1964)所作的字詞識別實驗表明,無論目的詞的呈現時間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詞的正確識別率均高于無上下文的,這是自上而下加工的結果,也即是出現了“句子優勢效應”。不過刺激呈現時間延長時有利于無上下文的靶子詞的識別,即促進了自下而上的加工。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孤立地記憶英語詞匯需要更多的呈現時間,而把英語詞匯放在句子中去記憶,將提高記憶的效率和效果,這就是“句子優勢效應”與在句子中記憶英語詞匯的策略。
(二)短時記憶研究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它接受來自感覺記憶中的信息,并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與長時記憶相比,短時記憶具有容量有限、儲存時間短、對信息進行有意識加工等特點。短時記憶具有多種編碼形式,其容量和加工方式等都對我們的英語詞匯學習具有啟示作用。
1.短時記憶的編碼與多種感官參與記憶策略
康拉德(R.Conrad,1964)在記憶廣度實驗中發現對英文字母回憶錯誤與正確反應間有語音上的聯系,于是認為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主要是語音聽覺編碼。波斯納及其同事(Posner, 1970;Posner,Boies,Eichelman & Taylor,1969;Posner & Keele, 1967)的研究表明,短時記憶的信息至少在部分時間里是以視覺編碼的。莫雷(1986)的實驗表明,漢字的短時記憶以形狀編碼為主。由此看來,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是隨記憶材料的不同而不同的。因此,在記憶詞匯時,要動員多種感官參與記憶。一般認為,80% 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視覺識記的,10%以上是通過聽覺識記的,視聽結合可以提高記憶效果,如果還有來自觸覺、味覺、嗅覺等的信息,更會提高記憶的效果。因而在詞匯記憶中,盡量要眼看、口誦、耳聽、手寫等使用多種感官參與。
2.短時記憶容量有限性與組塊化策略
雖然人們在記憶能力方面有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但就短時記憶的容量而言,幾乎所有正常成人都是相同的。米勒(G. A. Miller, 1956)的著名的短時記憶的組塊理論認為: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為7+ /-2個組塊,并且這個數量是相對恒定的。不過,組塊的大小、復雜性和熟悉性因人而異。要提高短時記憶水平,就要注意提高組塊水平,優化組塊方式。因而,我們在學習英語詞匯時,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使用分組的辦法將所識記的詞匯組塊化,即將不熟悉的新詞匯變成意義組塊或時空組塊,這樣就能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的效率。如記憶以字母“o”結尾的單詞加 —es 構成復數的規律時,就可將 hero、negro 這兩類人與 patato、tomato 這兩類蔬菜組合為一個組塊,這就減輕了記憶的負擔,同時增大了記憶的信息量。
(三)長時記憶的習得、保持與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長時記憶是指記憶信息的保持從1分鐘以上直到許多年甚至保持終生的記憶。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長時記憶的識記,主要是通過對材料的復述、組織加工和有動機的努力而習得的,也即是說記憶材料從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并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因而要將英語詞匯永久地保持在長時記憶中,我們需要相應的使用精細加工策略、系統化策略和動機參與策略等。
1.復述與精細加工策略
復述具有兩個功能:(1)將信息保持在短時記憶中,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擠掉。(2)作為信息的傳輸機構把短時記憶的信息送入長時記憶。但是,Craik & Watkins(1973)所作的一個實驗表明,復述不能自動地將信息傳送到長時記憶中。我們需要將收到的信息進行精細結構的編碼,如聯想編碼、組織編碼、心象編碼等,才能更有效地記住所接收的信息。即精致性復述更有助于將信息傳送到長時記憶中進行貯存,那種“讀望天書”似的簡單的保持性復述記憶效果很差,因而我們需要在詞匯學習時對詞匯進行精細復述。
2.組織加工與系統化策略
在已有的知識框架之中納入新的信息或把信息作為合并單元而組合為某個新的知識框架,這些過程稱為組織加工。它包括類別群集、聯想群集、主觀組織、心象化、記憶術等。如我們在識記單詞時,將屬于同一類別的單詞如蔬菜集中在一起識記,識記效果將更好。無論是米勒的組塊化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結構同化與順應理論、Collins 和 Quillian(1969) 的語義記憶層次網絡模型,還是Shiffrin和Atkinson(1969)在其擴充的記憶系統模型中提出的“自尋址記憶”思想,都提示我們在詞匯學習中,將詞匯進行組織加工和系統化、網絡化,不但有利于詞匯的學習,還有利于詞匯的保持與提取。
3.動機參與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對記憶效果有重大影響,因而英語詞匯識記效果的好壞還取決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在實踐中需要學習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動機參與程度,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和識記效果。
(1)自我參與程度高,記憶效果好。在石黑(1963)的一個實驗中,把被試分為自我定向組(告訴被試這次實驗要記為學習成績)和作業定向組(告訴被試這次實驗只作為研究資料),讓他們記住無意義音節。1 天后兩組被試的回憶成績差異甚小,但 7 天后自我定向組的回憶成績卻比作業定向組的成績好得多。這說明自我參與程度越高,越能提高記憶的效果。那么在詞匯學習中我們可以使用以下自我參與程度的學習方法,來提高詞匯記憶的效果。①采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可以提高自我參與程度,引起和加強學習者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如在詞匯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對自己提出問題并自我解答、同學相互提問、采用填詞、造句、寫同義詞、反義詞等多種方法,必將增強記憶的效果。②活動有助于記憶。在教學和學習詞匯過程中,如果能設計一些學習者參與的活動,就將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如小組間進行詞匯拼寫比賽、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活動中對詞匯進行運用和記憶等。
(2)有意識記能提高記憶效果。有意識記指按預定的目的任務進行識記。而無預定目的,不用專門的方法進行的識記稱為無意識記。在Gleitman 和Gillett(1957)的一個實驗中,向兩組被試呈現相同的材料,如用相同的時間播放一個單詞表的錄音,結果發現,有意識記組的回憶成績比無意識記組的成績要好得多。因而我們在詞匯學習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有意識、有目的地記憶。
(3)試圖回憶有助于記憶效率的提高。一遍一遍地讀并不是有效的記憶策略。蓋茨(A. I. Gate ,1917)的實驗結果表明,在學習時將80%的時間用于試圖回憶的記憶效果最好。試圖回憶就像牛的“反芻”一樣,把已經進入胃部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細細地加以咀嚼,這實際上是自己檢查自己。在記憶英語單詞時,最好邊記邊回憶,這有利于自己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并能提高自己的自我監控和診斷能力,將注意集中到自己未掌握的詞匯上,從而提高記憶效率。具體說來,可在復習時采用看中文回憶英文、看英文回憶中文、默寫、同學互考互問等方法。
總之,心理學對記憶的大量研究成果,對我們在英語詞匯學習中策略的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只要合理地使用這些策略,必將提高我們學習英語詞匯的效果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楊治良,記憶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年;
[2] 王更生、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
[3]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
[4] 葉奕乾、祝蓓里,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年;
[5] 林崇德,學習策略[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6] 吳世雄,認知心理學關于記憶的研究對漢語詞匯教學的啟迪[J]. 語文學刊,1999 年;
[7] 姚梅林、吳建民、龐暉,初中生英語詞匯記憶策略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 年;
[8] 高志懷、陳瑛,試論英語詞匯學習策略 [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