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語文的眼光解讀科學小品文的價值
高春春
科學小品文是低段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科學小品文教學最難處理的是科學知識、語言形式與表達方法的和諧統一。很多教師誤以為教學科學小品文的目的是給學生以科學知識,因此常常把科學小品文上成科學課或是常識課。教師以填鴨的方式講科學知識,學生學得枯燥無味,還忽略了語文基本功訓練。所以,我們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和學科要求,以“語文”的方式來統領語文和科學的關系。
一、識字,打通科學小品文語言的脈絡
科學小品文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同時更是識字的一個載體,語文教師一定要站穩“語文”的腳跟,以語文的眼光來教科學小品文,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在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達成識字的任務。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是一篇優秀的科學短文。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給人類造成的利弊影響。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本課的第4自然段出現了9個生字,包括“灌溉”“沖毀”“災害”等專業術語,要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首先要解決生字詞這一關。教師在教學中,將生字卡片巧妙地與水娃娃的形象結合在一起,詞卡正面是生字詞,背面是水娃娃不同的形態。“只要讀正確,水娃娃就會為你變個模樣呢。”這樣的教法,孩子們覺得親切,讀起來自然也有勁。讀對了,水娃娃就變成了“雨點”;又讀正確了,水娃娃就變成了“雪花”……在這樣的讀與變化中,加上教師的貼圖板畫,學生親歷了水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有關水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讀正確了生字詞,可謂一舉兩得。
二、析詞,品味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精準
小學低段的科學小品文,大多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向學生滲透科學知識,這類課文在語言方面的最大特點是選詞考究,表意準確。教學中,可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閱讀、品析,感悟講述的客觀性,領悟文章用詞的精妙。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恐龍的滅絕》一文中,很多學生把滅絕理解成“死了”或者“死亡”,而“恐龍的死亡”和“恐龍的滅絕”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死亡”是指生命消失,對象一般是有生命的事物,但是不明確數量;而“滅絕”一詞非常明顯,不僅僅指死亡,而且是指某支生物譜系的演化終結或整支譜系的消亡,指這個種類的生命體的全體死亡、消失。《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詞語理解的目標要求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結合上下文來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而非單獨把這個詞語拿出來,解釋一下給學生聽即可。
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嚴寒說”后,教師提出質疑:“在整個地球都那么嚴寒的情況下,有沒有幾只或者哪怕一只恐龍能幸免下來呢?”這一質疑使得學生的思考更深入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第二自然段來尋找答案,學生很自然地找到了“恐龍沒有冬眠的習慣”“恐龍身上沒有皮毛來保暖”這些科學事實,推斷出沒有一只恐龍可以存活下來。還有的學生找到了“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消失了”這個句子,說:“如果還有幾只恐龍活下來,就不能說是消失,所以肯定是全部都死了。”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科學知識,來判斷恐龍真的在世界上消失了,教師肯定了學生能聯系上下文來進行分析,并且點撥道:“‘嚴寒說’這種說法猜測由于地球上各個地方的天氣都非常的嚴寒,恐龍這個種族全體消失、死亡了,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滅絕’。”看來,通過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滅絕”的含義。科學小品文的解析,要以語言學習為主,以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學習為輔。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詳細的分析,幫助學生領悟恐龍家族全體滅絕的科學事實,把握語文學習的根本,也突出了科普類課文的特點。
科學小品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可以選用不同的詞語來修飾文章,科學小品文的用詞比較準確。在上這類課文時,如果僅僅停留在讓學生了解知識性,那么品味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就會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如何讓學生感受說明文中語言的準確性呢?上面片段中,教師請學生以書中已知的知識來鑒別恐龍究竟是“死亡”還是“滅絕”,在比較鑒賞中,學生感受到了說明文語言的一個主要特點——準確性。 三、細讀,咀嚼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
教材中的科普類課文一般都會通過細致的敘述、生動的語言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常識形象化。在這類科普類小文中,我們依然能帶領著學生徜徉在生動的語言中,品讀語言的精妙。
例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中的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開大會。”這段話寫得非常有詩意,又很美。而這其中,其實透露著水在不同水域中是有不同狀態的科學知識。教學時,教師先請學生找找平常“我”在哪些地方活動,再請學生找找在這些不同的地方,“我”都做些什么,把表示動作的詞語圈出來。“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這幾個動詞表現出了水的活躍程度隨著水域的增大而越來越大,很貼切,很精妙,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把這幾個詞語依次寫在黑板上,首先請學生看著老師的動作來感受這一組詞有什么規律。教師做出“靜靜地睡覺”“悠閑地散步”“快步地奔跑”“旋轉地跳舞”“高聲地歌唱”等動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這些詞語一個比一個活躍、一個比一個熱鬧的規律,教師表揚學生,并且請學生自己做做動作,用朗讀表現出不同詞語所表達的狀態。隨即,教師提問學生,能否打亂順序,變成“在池子里跳舞”或者“在江河里睡覺”?通過同桌互相討論,得出不能相互調換的結論,從而引導學生在細讀中悟出水在不同水域存在不同性狀、不同形態的科學知識。把朗讀和水的不同性狀、形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讀中感悟了科學,以科學知識輔助了朗讀;同時,學生在朗讀中也體會到了科學小品文中語言的生動。
四、梳理,體會科學小品文語言的條理
科學小品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特點,對科學知識的說明,是按序列層層展開的。因此,科學小品文的語感教學,要致力于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說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這對培養學生說話、寫文章的條理性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火車的故事》,出現了“最早”“后來”“再后來”三個表示時間的順序詞,這是第一次在課文中出現三個順序詞連用的情況,教師可以在此做點文章,讓學生體會順序詞的用法。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讀讀第三自然段,找找這一段中寫了幾種不同的機車,把它們的名字圈出來。由于是科學小品文,學生對“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和“磁懸浮火車”四種機車的名字非常不熟悉,于是教師出示四幅帶有機車名字的圖片,先請學生讀一讀,讀順名字。接著教師質疑這四種機車到底誰先發明,誰后發明?其實書中就有答案,請小朋友去找找表示順序的詞語,畫出來,讀一讀。學生很容易找到了“最早”“后來”“再后來”這三個表示時間的順序詞。但是,學生對這些科學術語非常的生疏,脫離了書本就分不清誰先誰后了。于是,教師出示四種機車的圖片,圖上附有內燃機圖片和電力火車的長辮子,并簡單解說四種機車的不同特點:蒸汽機車是最早發明的,燒煤炭,所以濃煙滾滾,汽笛聲很響亮;內燃機車愛吃柴油、汽油,因為不吃煤炭了,所以冒煙很少;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的特點書上介紹了,請小朋友們找到并用橫線畫下來,反饋這兩種機車的特點是“速度快,污染小”,是最先進的。通過圖文結合的介紹,學生對機車從燒煤到用電,再到用磁力的發展過程了然于胸,以科學知識的引領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對四種機車發明的先后順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請學生找到了“最早”“后來”“再后來”三個表示時間的順序詞,并結合課文,進一步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脈絡,語言條理清晰可見。最后,教師把四種機車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請學生當小小講解員,用上剛剛學到的三個順序詞,為大家講解它們的發明順序,學以致用,依據課文內容進行說話訓練,順序詞的教學與運用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