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鯨》的課堂觀察的價值分析
曾揚明
“以學定教”,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育理念,把教的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學”上。它包涵兩個層面:
課程內容層面:以學生的需要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層面:以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方法
過去,我們談得較多的是教學策略層面,即從“教”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教學方法來體現“以學定教”。然而,“學生需要什么”,應從課程內容層面,探討教學內容的確定,這樣思考“以學定教”,或許更有價值。筆者以一篇說明文《鯨》的課堂觀察(第二課時)為例,對其教學內容的價值進行重新審視。
一、片段回放:學生學了什么?
我們擷取了一個優秀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上冊《鯨》的課例片段,觀察這位老師在課堂上產生的教學內容,再從學生的角度看看,學生實際上學到了什么。
1.了解鯨的生活習性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對鯨這個龐然大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回憶一下,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為我們介紹了鯨這種海洋生物?
生:體形、進化、種類、繁衍、生活習性(進食、呼吸、睡覺)。
生:我給他做補充,我從資料上了解到,一頭鯨相當于29頭大象,230頭牛。大象大家可能沒有見過,但是牛大家都很熟悉,230頭牛,可想而知,鯨有多大。
師:是呀,大象就很龐大了,可是和鯨一比,卻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了。(播放課件)這鯨可真是比象大的多的動物。這里作者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讓我們對不太熟悉的鯨有了更形象的了解。
2.了解說明方法,有感情朗讀課文
師: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第一自然段,從身長、體重、大小角度對鯨的體形有了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好課文,老師想給大家一個小提示。
課件出示:(1)選擇對于學習課文有幫助的資料;(2)學習的過程中要依靠課文的重點字、詞、句去體會鯨的特點;(3)注意思考課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
師:鯨還有哪些生活習慣呢?原來,鯨的食量這么大,進食方式這么奇特。大自然真神奇。請大家練習朗讀,把鯨這種奇特的進食方式展示出來。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師:先來讀讀須鯨是怎么進食的?你應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
師:請女生來讀讀須鯨進食的方法。再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齒鯨的進食特點。大家看,老師這里有一段須鯨和齒鯨進食的錄像,相信對大家理解鯨進食的特點有幫助。
(分角色朗讀課文)
3.課后言語實踐,運用說明方法
師:這節課,我們對鯨的知識有了整體的了解,我們知道了鯨的體形巨大,它用肺呼吸,是胎生,屬于哺乳動物。同時我們還掌握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這樣一些說明方法。回家以后試著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學習運用今天學到的說明方法。
二、觀后反思:教學內容的價值哪兒缺失?
《鯨》這一課,可以教鯨的生物知識,可以教說明方法,可以教課文中的比喻句句式,可以教作者的表達順序。然而,一篇文章一旦選入語文教材,“教學價值”便應有相對確定性,即課文“教什么”可依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予以確定。在教學內容的確定過程中,要體現出“以學定教”。目前,不少老師教的內容,往往和學生的需要不一致,如此,教與不教沒有多大區別。上述《鯨》這個教學片段,從學的角度追問:教師教的內容與學生學的需要一致嗎?下面,我們對這位老師在課堂呈現的主要教學內容作一下分析:
第一環節:了解課文中鯨的知識——實際上是學生的已知
課始,老師問學生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鯨,然后由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來學,學生直接進入課文第一自然段。從學生的發言內容不難看出,學生對鯨的生物知識(體形特點)說得全面且準確。你看,學生學的是鯨的生物知識,還停留在教材的“原生價值”層面上,豈不是生物課?從學的角度看,學生需要的不是鯨的知識,而是課文為何這樣來寫鯨的體形。那么,“鯨的知識”要不要教?要教,但應放在第一課時,作為學生第二課時閱讀的起點。第二課時教學內容重點應落在“為何這樣寫鯨的體形”。
第二環節:學生借助“鯨”的資料,再次體會鯨的特點,同時了解說明方法的知識——實際上是說明方法知識的傳授
從上面實錄的第二環節來看,我們看到的,學習內容還是“了解鯨為什么是哺乳動物”,“鯨的生活習性有哪些”等。更值得商榷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如“先來讀讀須鯨是怎么進食的,你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去讀的?”“你來讀一讀吧,誰和他有同樣的感受也來讀一讀吧!”面對說明文,這樣的感情朗讀價值何在?再者,老師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把說明方法(比較、打比方、舉例子)概念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懂得了這些說明方法的概念,就能證明學生學習的價值嗎?可以肯定,說明方法的概念化,抽象的理解很難化作學生的言語行為,導致其所學價值有限。
第三環節:作業練習(小練筆——鯨的自述)——實際上是當作學生的言語實踐
這樣的作業作為學生的言語實踐內容,本是好事,但學生在課后完成,我們就無法考究其作業質量如何。現實中,我們多數常態課的小練筆,習慣于放在課后。在老師講完課文后,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言語實踐的做法,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即內容是外在的,也就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不是學生內心的需要,更不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需要。從學生學的需要來說,不應是一個簡單的作業布置,而是能在課堂中進行言語實踐活動,從而獲得某種能力。
可見,我們老師在教之前,必須思考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知道的。我們的教學內容應依據學生不知道的,再通過言語實踐轉化為相應的課程內容,才是有價值的。 三、深度思考:以學定教,如何確定教學內容?
那么《鯨》這一課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如何來確定此課的教學內容?從學生需要的角度看,我們認為應把握好以下觀點:
1.教材觀:文本解讀要定位好文體
《鯨》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文體,如何才能更好地選擇出一個文本合宜的教學內容呢?對于非文學作品的教學,我們的課程標準里面寫道:
“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可見,說明文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語言及科學思想,在具體閱讀中要能抓住說明內容的要點,了解文章的說明方法。其關鍵詞“科學”、“了解”,一個是體現說明文的語言是講究科學的,不像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詩意;一個是了解說明方法,不是傳授說明知識。可見,《鯨》這一課要教的是,文本選擇怎樣的語言來闡述;用了什么方法來說明鯨的體形和生活習性。鯨的體形和生活習性,可以用見聞(記敘)、童話,還可以用科學的文字來表達,為何此文用了較多的數字、舉例、比較方法來表達?這就是我們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這樣表達,更容易說明鯨的體形和生活習性。
2.兒童觀:要在“已知”中揭示“未知”
學生還未進入文本前,他們已有一定的言語經驗,特別是我們目前的文選型教材,即使一篇篇課文不教,學生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言語經驗,讀懂他應能讀懂的內容。拿《鯨》這篇課文來說,我就曾作過調查,在學生剛接到課本后,學生讀完兩遍,就能寫下自己讀懂的如下內容:
鯨是哺乳動物,他的體形很大,剛生出來的也有七千公斤來重。
鯨是用肺呼吸的,它一次能吃下兩千多公斤的小魚或小蝦。
鯨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
鯨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兩大類,須鯨和齒鯨。
也就是說的鯨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在老師還未教之前,學生多讀幾遍課文應不難解決。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再來教這些內容,意味著重復學生的已知。上面的課例“感受鯨的體形”的環節中,老師讓學生找出表現鯨“大”的語句,學生準確地找出了寫鯨與大象、豬的句子,還能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并沒有感受到作比較、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作用。這樣的教學,足以證實,在教學生已知的內容。筆者提出,課堂上,老師的責任就是把學生看似懂的東西陌生化,從已知轉向未知。
那如何轉向未知呢?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內容(以感受鯨大為例):
出示另一類關于“鯨”的說明文字。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鯨的身體很大。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廓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后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兩個,長在頭頂上。整個身子沒有毛(有許多種類只在嘴邊尚殘余一些毛)。
拿上文和原文第一自然段對比讀。讀這段話后問學生:你感受到什么?(鯨的體形)再把這段話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比較:同樣寫鯨的體形,看看課本上的文字和這段文字有什么不同?顯然,學生從兩個不同文本的比較中,悟出課文用了數字、舉例、作比較的辦法,更能突出鯨的體形大。
假如把課文里的數字,以及鯨和大象、豬比較的語言抽出來,看看內容有什么變化。這樣的改變,學生會有所悟:為了突出鯨的體形大,課文作者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辦法,這也是科普說明文表達的一種方法。
這個內容的呈現,使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走向未知,從而懂得課文的表達妙處。
3.課程觀:設計要回歸“符號實踐”
過去的教學,我們往往注重符號的研究,也就是說把語言文字本身變成研究對象,把課文閱讀肢解為對字、詞、句、篇、語(法)、文(法)等的“深挖洞”。上述課例中,執教老師由于課程內容價值取向的偏離,偏向“鯨的生活習性”研究,看不到學生實踐說明方法的言語實踐。筆者建議把“鯨的自述”貫穿教學過程,這樣,就能突顯“符號實踐”的課程觀。我建議這樣操作:
在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新詞時策劃這樣一個言語活動情境:假如一家海洋館要有鯨的解說文,如何把下面寫給成人看的文字改為寫給我們的兒童看的既生動形象又符合科學邏輯的說明文字呢?
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的鯨身體很大。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后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鐘。一般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產一子,用乳汁哺育幼鯨。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在希臘,“鯨”這個字代表海洋巨獸。我們把鯨類分為兩群:齒鯨類:有齒的海洋巨獸,主要吃大魚和海獸。如抹香鯨、逆戟鯨、海豚、鼠海豚。須鯨類:有胡須的鯨,主要吃小魚和小蝦。事實上這些胡須是長在嘴內的折角形齒片,用于過濾水和捕捉鯨所食用的蝦和其他小動物,這些齒片就代替了牙齒。鯨是胎生,生下來時就很大,壽命也很長。
學生讀完這段文字后,可根椐課文的內容,以“鯨的自述”為題,改寫原文。在改寫的過程中,滲透如下教學內容:
(1)改寫過程中,拿上文和課文比較,體會文中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讀者對象可采用不同的說明方法,改寫能使文章形象生動有趣)
(2)在改的過程中盡量使用課文中的說明言語,只是換一種角色進行敘述。(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3)提醒學生,敘述的順序可以改變,可不按課文的順序來說明。(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同樣教說明文,前文所述的課例,執教老師是通過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鯨的生活習性或說明方法。我設計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自身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獲得對鯨的認識,或對說明方法的掌握,回歸到對人的本體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