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構建初中英語課堂文化的探究與思考——談新課程學習的認識與評價
李媛
一、課堂文化
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學校文化的基礎載體。課堂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空間,也是現代學校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一切的學校文化都可以從學校的課堂里發現。所謂課堂文化,是指在特定課堂空間中師生教學活動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總和。課堂教學之所以是一種文化,是因為課堂教學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和技能,又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然而,課堂中的文化主要是由課堂與課堂活動的創造者----教師和學生來決定的。課堂文化往往是內隱的,深層次的。其凝聚在人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之中,凝結在人及關系之中。具體來說,課堂文化包括支撐著教學活動的根本理念、價值取向,展開教學活動的基本思維方式,以及維系師生交往活動的人際氛圍和精神氛圍等,它是課堂教學的內核。而教師對學生、對知識、對教學、對目標等問題的教育學理解,決定著以上課堂文化內涵是否能成功構建成的關鍵。
國內外許多教育研究者認為,課堂文化主要包含以下三點特征:第一,生命化的課堂文化。生命化課堂的實質是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賦予學生生命成長必備的共享的核心價值觀;賦予學生生命的關懷與尊重;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使課堂教學活動富有生命的意義。即首先必須承認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把學校里的學習與社會密切聯系,使個人的發展真實地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關;第二,智慧型的課堂文化。其中包括學習內容的智力挑戰與充實,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教學過程的創造性、自然生成性和智慧;第三,有效性的課堂文化。有效性,是課堂文化的技術標準。有效性的課堂注重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差異性,即不求人人都會,但求人人理解;不求個個全對,但求個個進步。
二、新課程下英語課堂文化的內涵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文素養提高的過程。英語課程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教育部,2001)??梢?,與以往教學大綱顯著不同,新課程標準在確認英語作為工具性學科的同時,還強調了英語學習的人文性。因此,英語課堂的文化應體現在由原來的“一元”性文化(工具性學習)向“二元”性文化(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轉變,體現了語言課程價值完整性的回歸。
從本質而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是“學生學到什么”和“學生怎么學”。“學生學到什么”也就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即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目標的達成度?!皩W生怎么學”即學生達成以上目標的過程和方法,是否學得輕松、學得愉悅。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學生的課堂體驗,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
因此,教師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努力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構建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和師生體驗生命價值的課堂文化。
三、構建初中英語課堂文化和諧性的幾個要素
1.課堂教學內容的文化構建:體驗性和生成性。
英語作為語言學科的學習,教師應首先關注學生學習內在認知規律,這是課堂文化有效形成的關鍵問題。根據皮亞杰和奧舒貝爾(Ausubel)的關于人的知識內在構建規律的觀點,語言學習的構建主要體現在激活(Stimulate)→輸入(Input)→內化(Intake)→輸出(Output)的四個環節。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知識內容文化的有效形成,必須處理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教材中“無生命”的語言材料輸入教師腦中,與教師的個人閱歷和專業知識融合,教師應有選擇性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學內容;第二個層次是這種“有生命”、可理解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互,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歷再次融合,生成為學生所接受的、融入學生生命活動的“活”的學習內容;第三個層次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把內化的語言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相結合,形成有效的語言輸出,生成更有生命價值的知識和能力,達成語言實踐的目標。
可見,這樣的教學過程體現了體驗性和動態生成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選擇輸入知識內容時,應從學生真實生活的話題與內容,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經驗入手,選擇“有生命”知識內容,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先驗知識與經驗,進而有效地學習新授課文的知識,并且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與延伸。訓練學生語言技能與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是貫穿整個課堂文化的重心。
2.課堂教學過程的文化構建:互動性、多元性和協商性。
根據交際語言學習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觀點,語言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互動(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協商(Negotiation)的。“互動性”指教學活動過程在“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下,不斷作用的狀態;“多元性”是指教學活動中多情境、多內容、多維度、多形式的同時存在和相互作用;“協商性”是指師生之間關系的民主、安全、平等、對話的語言學習氛圍。課堂學習應多一些輕松,少一些焦慮;學習過程是共享知識和經驗,體驗美好的人際關系,它是一個幸福體驗和交往的過程。
初中英語課堂的文化從這一層面而言,主要表現特征為:強調語言知識的內容和意義的統一,強調語言教學的實踐性;以有效活動和任務的完成貫穿整個課堂學習。其中,活動和游戲的開展應以始終圍繞目標語言的學習為目的,在真實任務或活動中去體驗、領悟和運用。同時,任務和活動的設計應體現梯度和發展性。在觀課和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有許多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互動性的認識,即所謂教師問得多學生答得多;游戲越熱鬧,學習氣氛就越濃。對提問的設計和課堂情境的設計,非常牽強,缺乏任務完成一環扣一環的自然銜接和過渡,尤其缺少真實的情感交流,流于形式,對學生深層次思維的開發和挖掘不足。因此,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師生之間的真正對話,教學的真實開放實屬鮮見。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文化構建:情意性和激勵性。
由于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享受課堂生活的文化交往過程,因此教師鼓勵性的外在言語和暗示語言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種情感源,時刻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念三個方面進行塑造。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 “Very good!” “OK!” “You are clever!” “Don’t worry. Try again!..”等話語肯定和激勵學生之外,還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與學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師的聆聽態度、教師對學生奇思妙想問題或回答的態度,以及教師對學生語言錯誤糾正的態度和教師對學生的暗示效應等等,都將是構成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的要素,它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與學生是否真實享受課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標。
英語課堂教學的反饋交流,不但是對學生認知的“假設—檢驗”過程很重要,同時教師對學生表現的每一個反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尚待成熟,因此他們學習的動機和意志還非常脆弱,他們需要老師的關注和激勵性的評價。而基于真情實意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正面影響。著名的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關于對語言學習的“情感過濾假設”中提到,“二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幫助他們盡量較少精神層面上的焦慮。因此,情感的關注反映的是深層文化的內涵。
4.課堂教學中深層文化意識的構建: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尊重。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也擁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滲透個人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這是構建深層課堂文化的實質?!队⒄Z課程標準》“五級”目標主要考查考生“文化意識”為:是否對說英語的各國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逐漸形成“英語地球村”的概念。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尊重,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學好英語,同時可以擴大他們的視野,開闊胸懷,包容文化,拓寬思維,并為將來更好地傳播本民族文化。這是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最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四、確保英語課堂文化和諧構建的幾個方面
英語課堂文化的產生,絕非一日之時就能形成。它是學生與教師長期在課堂教學交流、交往、合作的精神產物。要確保能和諧建構英語課堂文化,我們必須從提高教師個人專業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著手,同時注意外部因素的銜接。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情感的銜接。
在一個新集體產生初期或陌生班級交接期,注意師生情感的銜接顯得格外重要。尤其,老師對學生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亦稱為“情感定勢效應”。在第一師生見面時,作為外語老師,我們吸引學生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熱情、外在漂亮的口語,我們更需要思考策略,用教學的智慧、巧妙的方法去捕抓學生的好奇,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例如,有位老師在開學初的第一節英語課上,他并非像一般老師一樣先介紹自己,并對同學們提學期要求和目標。而是先用熟練的簡筆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個左耳、一雙眼睛、嘴巴、紅心。接著問學生,猜這是一個什么中文字。學生很好奇,議論紛紛。原來這是一個“聰”字。接著他又問,大家說說這些用英語怎么說。于是同學們回答,“ear, eyes, mouth and heart”。這時老師故作思考,問學生,那怎樣學習英語才稱為聰明呢?為什么?頓時課堂熱鬧起來,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為了使大家聆聽別人說話,老師要求回答的同學用英語來講原因、、、、、、可見,在整個環節中,老師用巧妙的猜謎吸引學生,而且巧妙地滲透了英語學習的方法,這樣的第一印象對同學以及他們的今后都將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巧妙的情感銜接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它給人帶來安全、愉悅和幸福。
2. 知識的銜接。
無論是新授班級伊始或是每節課開始,教師都應作好知識的銜接、過渡。對于新授班級伊始,教師應充分作好前測數據的收集,如學力情況的分析,認知水平的差異等,學習內容、教材、教法的選定,以及整體學習目標、對個體發展的目標,均可提出不同階段性的、有個性的合理規劃;同時,對于教學后測的教學質量監控、評估,以及科研的科學、規范開展,皆有現實的意義。
對于一節課而言,所謂的銜接,不只是簡單的朗讀舊課文、背背書或聽聽寫。我們所要做的一切要為新授知識和內容作好充分的鋪墊、銜接。其中,激活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經驗是關鍵。例如,英語教學技能中的“頭腦風暴”、“心智圖示法”、“文示圖”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通過激活先驗所起的作用是,一方面使老師真實了解到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同時也讓學生有了自我意識,為下一環節的學習確定目標指向。
3.教師專業化的重建。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文化的體現恰恰正好與教師的專業水平正相關。而教師專業化的體現不僅僅是學科專業水平的高低,同時還包括對教育學、心理學掌握程度的高低。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所以,課堂良好文化的構建與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重建緊密相關。
4.賞識教育的滲透。
如上述提及,英語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主場所,激勵與賞識是主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欣賞每位學生的長處,肯定他們每一點點滴滴的進步。賞識教育的內涵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外來文化的了解、賞識、接納和選擇;二是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寬容心態。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在對語言教學上如何正確對待糾正錯誤的態度和方法;以及排除學生學習心理上的焦慮與挫折,在處理上體現關心、體貼與平等交流。它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能用平常的心態接受新的文化、價值觀,更好、更健康地樹立個人的信念與意志。
五、結語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努力構建好教與學的文化,在和諧宜人的課堂文化交互中,變教與學的過程為師生共同享受的生活文化交往過程,讓教學成為師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動過程,讓良好的課堂文化不斷激活生命,豐富生命,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享有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