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高考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和探討
張永慶
一、現狀與困惑
筆者身邊曾發生了這些事情:某校高三一個理科班語文教師請病假,一個學期多數時間里沒有固定的語文教師,高考時,該班語文均分全校第一;某縣高中語文教師不足,直接從小學征調一批教師,他們執教的高考成績竟然非常優異;某位高三學生在數次模擬考試中語文幾乎都是班級倒數,在高考中,語文成績竟然位列班級第一,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些現象恐怕只有在語文學科的領地才會發生,面對這些“司空見慣”的語文現象,校長質疑語文到底每周需不需要開足課時數?其他學科教師質疑12年的語文課堂到底教會了學生什么,為何連常用字都頻頻寫錯?高三語文教師質疑如果自己不看答案,有沒有勇氣評講高考題,自己參加高考成績會不會慘不忍睹?學生質疑既然高考不考教材上的知識,學了到底還有什么用?家長質疑孩子語文成績差,找老師補習到底有沒有用?……
這些質疑也正是筆者的困惑:
1.語文高考距離語文課堂到底有多遠?
請看2011年高考語文江蘇卷第4題:“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學校擬在校園網主頁增設‘辛亥英烈’專欄。請寫出魯迅小說中以秋瑾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為該專欄寫一段不超過25個字的按語。”魯迅的《藥》在蘇教版教材上根本就沒有,這個題目到底要考查考生的什么能力,讓人莫名其妙。
另外現在蘇教版教材上魯迅的文章少之又少,這說明教材編者已經意識到了魯迅的文章因屬于早期白話文,許多言語不夠純粹,并且戰斗性太強,不太適合現代高中生。然而2011年高考江蘇卷上又考了魯迅的雜文《捧與挖》。這讓許多語文教師都看不明白高考對課堂教學的導向到底是什么。
2.語文高考距離新課程標準到底有多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充分說明了語文首先是一門工具學科,然而語音、字形、標點、病句、成語等檢測語文基礎的題目卻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不斷被弱化。例如,2011年高考17套試卷中只有12套考到了語音,9套考到了字形,3套考到了標點。
對于這樣的結果,筆者只想強調一點:千萬不能忽視高考的導向作用。比如江蘇高考近三年來都沒有單獨設題考查字形,所以近年來各種針對江蘇考生編制的模擬題都再也沒有字形題了,各校復習也都不把字形作為重點。一位教師為學校高二年級擬制期中試卷,就因為擬了一道字形題而遭到諸多教師的非議。所以筆者非常困惑,難道160分的語文試卷上就不能拿出15分來考查語文的基礎知識嗎?
3.語文高考距離生活到底有多遠?
關于閱讀能力的培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高考卻始終只是考查考生的“精讀”能力,并沒有考查考生的“略讀、瀏覽、速讀”的能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用的最多的閱讀方法卻是瀏覽和速讀,所以筆者建議高考命題專家應該探索如何考查考生的快速閱讀能力。
二、思考與建議
1.高考要有高度的使命感
高考不是兒戲,近年來關于高考的非議太多,社會對高考試卷已產生了不良印象,但沒有人能讓命題專家們承擔責任,來年還是由他們擬制試卷。老師可以不止一次地犯錯誤,考生卻只有一次決定命運的機會。所以筆者建議主管部門是不是應該考慮:(1)什么樣的人具有擬制試卷的資格?(2)擬制試卷的人必須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決不能迷信專家和學者,絕不能迷信大學教師和特級教師,他們中還有幾人能堅持在高三教學的第一線?是不是要建立人才庫,是不是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多從高三教學前線選拔有實踐、有理論、有熱情、有能力的教師?
2.高考要有明確的導向性
(1)語文高考應該是對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成效的檢測,所以高考應當貼近語文教學,觀照語文教材。
以江蘇高考為例,高中三年學了5本必修教材和5本選修教材,高考能夠涉及的知識只有6分的名句默寫,其他的連字音題都不是年年考查。至于高考專家所謂的“閱讀題目都是對語文能力的考查”,筆者認為如果僅僅把教材內容作為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的例子的話,花費三年時間學習教材內容真的不如多做一些高考模擬題目效率高。難怪許多學校在介紹高考經驗的時候會提到,高三主要是練習、練習、練習。為什么不能在進行閱讀能力考查的同時,關注一下對語文知識的考查呢?比如2010年高考江蘇卷第9題:“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這個題目對課堂教學的關照,對語文知識的考查不就非常好嗎?為什么這樣的題目只能曇花一現? (2)語文高考應該是對高中生語文素養提升程度的檢測,所以高考應當符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
新課標把對古詩文人文價值的挖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然而現在高考試卷中對于古詩文的考查主要停留在字詞句及技巧上。能否將文言文選擇題的最后一題改為關于人文價值挖掘方面的探究題?能否將詩歌鑒賞的最后一問改為關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方面的評價題?比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中的詩歌鑒賞題:“這首詩是張耒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請對其中的教育內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這種考查方法不是更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嗎?筆者相信多進行這樣的考查,必將扭轉當下許多教師在分析古詩文的過程中重“言”輕“文”、重“技巧”輕“文化”的現狀。
3.高考要有服務生活的意識
語文學科交際工具的特征,決定了它只有多多關注生活所需,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在高考中弱化了對語文工具性特征的考查,必然失去大眾基礎。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高考對語文中最基礎的知識再也不作要求了,比如漢語語法,太多的高三學生不知道何為主謂賓,何為句子成分殘缺;比如對聯的基礎知識,有不少高中生貼春聯時不能分清何為上聯、何為下聯……
難道考查這些基礎知識就是舍本逐末嗎?為何英語中尚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語法,而我們的母語卻對此不屑一顧?為何高考作文中鼓勵考生形式創新,卻連最傳統、最基礎、最抒情的書信的格式卻少有人推崇呢?所以筆者認為語文高考應該多設計一些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題目,少一些純粹玩弄文字游戲的題目。
4.高考要有趨向客觀的追求
筆者認為如果任何一門學科最終的發展不能趨向客觀的話,那么這門學科肯定是在一條錯誤的軌道上運行。語文高考題目也需要盡量客觀,只有這樣才能相對公正地考查考生的能力,只有具有規律性與可操作性的題目才有作為考題的價值。所以筆者主張語文考題應該:
(1)化繁為簡
有許多高考閱讀題的答案啰唆甚至無理。例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第12題:“文中的手帕細節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請具體說明。”答案:對學生愛國無法表達的贊賞、對學生的愛護、自己的激動的心情、自己愛國的心情。
或許是我們這些高三一線教師無能,這樣的答案,我們四位語文教師合起來都沒有考慮全面。筆者納悶:高考題是不是該還給學生一個清朗的世界?有些簡答題,不如改為填空題。
(2)化虛為實
關于作文的考法和評分標準,筆者一直疑惑:①一篇作文真能考查出考生的寫作能力?②為什么許多考生的高考成績與平時大相徑庭?③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是不是太模糊了?④為何同一類作文同一位教師批改分數懸殊?
如何相對全面而客觀地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如何更加細致而科學地給考生的作文賦分?筆者建議:①能否加強針對作文片段能力的考查?筆者認為這樣更能夠全面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比如考查議論文寫作能力,可以給定論點和文章的開頭、結尾,然后讓考生只寫中間一個部分。考查記敘文的寫作能力,可以讓考生用不超過規定的字數敘述一個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感人時刻。為什么非要用一個天馬行空的題目讓考生胡謅八扯呢?②能否探索作文評分細則的量化表?諸項賦分是不是可以更加客觀?
太多的人認為提高語文素養就是提高“讀寫”能力,好像某生作文寫得不錯,語文成績就應該很好,好像大作家參加語文高考就應該得高分,筆者不同意這些觀點,語文并不等于文學。語文素養的高低并不是完全體現在寫作能力上。其實寫作不僅需要語文素養,更決定于寫作素養,如敏感、興趣等,所以現代高考將語文素養的考查僅僅借助于對讀寫能力的考查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