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及措施探討
徐長斌 黃弋生
【摘要】“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下,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是黨和國家一貫的政策,是中等職業教育內在的要求。文章提出要盡快轉變思想觀念,深刻領會“半工半讀”精神實質,采取措施確實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文素質;半工半讀 近些年來,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正確指導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國務院和教育部不僅提出了“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提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觀念,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導;而且下大力氣多方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極大地推動了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但是,從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狀況分析,又不免產生一些擔憂。這種擔憂主要來源于人們對政策的誤讀和對中等職業教育本質的誤解。 一、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是黨和國家一貫的政策 當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存在一種“企業培訓化”的傾向,即過分注重技能的訓練,強調技能的掌握,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勝任某種崗位要求”,把職業教育的就業教育理解為技能教育,走上了“技術至上”的誤區。尤其是教育部提出“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后,這種傾向由于對政策的誤讀可能愈演愈烈。 其實,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政策中,始終沒有偏技術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相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是黨和國家長期的政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法定指導原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僅學會做事,而且學會做人,不僅要知識廣博、技術專長,而且還要情趣高雅。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四個方面都涉及到人文素質,特別是作為根本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作為基礎的文化素質,其重點就是人文素質。江澤民曾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文化素質教育很重要,應當好好抓,理科的學生要加強人文方面的知識”。所以,人文素質教育一直伴隨著素質教育倍受黨和國家的關注。 二、人文素質教育是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由于人們把中等職業教育本質誤解為“工具性教育”,僅從掌握和運用工具的角度來看待職業教育的功能,并由此在傳授知識和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只重視傳遞工具而忽視文化教養。這種工具性意識與現代的教育本質是不相符的,教育的本質是改造人,使人成為人,而不是工具,而不是人的異化過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曾說: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邁向國際前沿;對別人的專業有著較為廣泛的理解;在文化素質方面,對文藝、思想、體育等要有廣泛的參與”。因此有人提出,21世紀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的“技術人文主義者”,這才是當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1]所以,“半工半讀”僅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人才的內在要求仍然是不變的。 三、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必須抓住其最核心的因素,并且在實踐中一以貫之,才能確實收到成效。這核心就是人文素質的本質。雖然對人文素質人們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但是我還是認同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這樣的理解:人文素質教育是對一切社會成員的“人化”教育,旨在培養“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品質和對這些品質的高度自覺,即重視人的內涵的提升和內化的過程。人文素質沒有性別、年齡、職業和學歷之分,是全體社會成員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動中最基礎的部分,貫穿于人的教育的全過程。[2]這樣的人文素質內涵很好地體現教育的本質,也能很好地映證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政策。所以從更深層次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塑造完美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等,而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這正是現代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訴求。 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教育,因此,人文教育必須要讓受教育者產生強烈的主體意識,克服工具意識;要培養受教育者獨立的批判精神;培養高度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增強適應社會的心理能力。 四、“半工半讀”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通過相關的論述,我們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是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甚至比一般的高校更為重要,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缺少技術的教育稱不上是真正的職業教育。所以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開展好人文素質教育才是關鍵。 從黨和國家有關政策的精神以及人文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出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端正辦學思想,全面深刻領會“半工半讀”精神實質 教育部提出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工作,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并且作為以后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在中等職業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這個根本的方向不能動搖,關鍵是如何理解“半工半讀”“校企合作”的實質。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教育部提出“半工半讀”制度仍然是在黨中央和國務院大的方針政策的框架內的具體措施,不可能違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方針。所以“半工半讀”仍然要堅持素質教育的原則。其次,“半工半讀”制度的提出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然結果。對于職業教育來說,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其本質的要求,但是并沒有重技能,輕理論的傾向。所以我們要端正辦學思想,轉變思想觀念,真正把人文教育開展起來并在學生的培養中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施光明.技術與人文——對當代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3,(9).. [2]曹建慶.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思考[J].職教探索與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