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方法及途徑
佚名
【摘要】將素質教育課程化的內容、評價及考核的方式方法,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學院教務處、科研處等相關部門的統一部署下,由各專業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負責對各專業素質教育工作的整體設計、分工、相關制度的制定和審核,納入系部日常教學工作內容和考核內容,確保實現對素質教育培養與考核的全面實施和統籌管理。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以《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為指導方針,下大力氣,深入開展素質教育改革,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切實為學生利益著想,增強學生職場競爭力,打造學院專業教學領域優勢教育品牌。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規劃綱要》將職業素質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高職教育專業領域如何深化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素養、職業道德規范,是我們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面臨解決的重要問題。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一線,面向生產,能夠從事基層生產崗位和管理崗位的技能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初級就業崗位的差異,高職院校學生必須要求具備基本的專業生產技能,專業素養和職業行為規范。高職教育是應用性教育、能力教育。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能力是素質的表現,而素質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能力和素質相比,素質更為根本。高職院校在授課過程中,必須將專業素質教育全過程滲透進去。當代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主流理念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構建。筆者所在的院校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專業改革中,為提高學生的專業職業素養,嘗試把素質教育課程化,將素質教育納入工作過程的模塊化教育內容之中,明確教學內容,建立評價體系,構建考核標準,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缺點分析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界限不明顯,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是由以前中專院校升格而來,因此對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不規范、不清楚,從而導致對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職業素質教育講授方式沒有合理掌握。為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質,有些院校考慮將職業素養單獨課程化,開設了《專業服務心理》、《專業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為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教師普遍發現,單獨開設這些課程存在以下問題:1.1開設的時間不好掌握。將素質教育課程作為專業課的前導課程開設,由于學生之前沒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對崗位職業素養無法有效理解。作為專業課的后續課程,學生對職業素養的理解會在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先入為主,不重視或有時存在理解偏差。1.2授課內容重復。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可避免地要結合專業知識的講授。在職業素養單獨上課時,對于專業知識的機械重復,會使學生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性,從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造成學習效果不佳。1.3專業教師重復授課。職業素養單獨開設課程,其所承擔授課任務的教師客觀上要求必須是專業教師,而在其所上的專業技能課中,已經對專業知識進行過詳細講解,在職業素養課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重復。為解決上述問題,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應考慮在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有機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建立職業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授課方式,為企業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熟知企業行為規范、規章制度,能夠迅速適應并融入企業生產的“準員工”。
2高職素質教育課程化的方法和途徑
2.1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容課程化將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有機融合,明確素質教育的內容。專業教師在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在任務書、引導文的設計中,就應該明確在此教學單元(或環節)中從事工作的員工的安全性、規范性的行為和職業心理,將相關規章制度和作業程序作為授課內容,以“車間化”教學、模擬化生產教學為形式和載體,引導學生從實際生產、從真正的企業員工角度出發,自主、主動地分析在實際生產工作中,在學習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如何培養和建立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具體來說,就是分析實際生產崗位工作的行為規范心理、安全心理、效率行為、團隊協作、協調配合的意識、改革創新的觀念和企業生產的整體大局意識。素質教育內容的課程化,對教學雙方(教師和學生)都有好處。對教師而言,明確了教學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客觀上也要求教師對企業生產有深入了解和明確認識。對高職學生而言,明確的職業素質培養,加強了對其對所從事專業的深入了解,為其日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迅速適應崗位,提高競爭力有重要作用。課程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發展特點,依據心理學、教育學原理,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將講授與訓練相結合,將課堂講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有機融合,提升學生學習動力、鍛煉團隊協作意識、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激發職業潛能,同時,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能力也將顯著提升,有效縮短畢業生的職業適應周期,為學生職業生涯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2.2高職素質教育課程化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與評價在教育過程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考風影響學風,素質教育的考核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動機,獲得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肯定的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素質評價與考核的結果,可用于學生評優、求職、就業,從而調動學生參加各項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規范行為、開發潛能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職業素質和意識由于具有隱藏在知識技能背后的隱蔽性,所以其評價的方法具有不確定性和專業難度性。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特點是面向企業,以服務企業生產需求和用工需求為導向,因此企業的生產標準客觀上就成為職業教育效果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專業素質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員工的企業崗位責任感、安全心理、效率行為等職業理念,因此,在基于工作過程理念的授課當中,就應該全過程、分階段、全方位考核和評價學習效果。具體來講就是,突出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發展變化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對學習團隊的整體學習效果建立橫向和縱向的評價體系,對比各學習小組,哪個小組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更高,設計的生產作業流程更科學,操作程序更規范、更安全,團隊協作意識更強,總結歸納、改革創新的意識更強,就應該得到老師和企業的更好的認可、更高的評價。評價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既要重視學校整體教學質量,也要重視在學校的課程管理、教學實施等管理環節中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形成生動、活潑、開放的教育氛圍。評價標準既應注意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評價方法要多樣化,要探索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方法;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重視學生、教師和學校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校、行業企業、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工作。素質教育的考核方法及途徑,應該是具備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將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分解為:行業企業的榮譽感、歸屬感,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對崗位專業知識的認知力、團結協作的核心凝聚能力、自我歸納總結改革創新能力、承擔壓力及控制自我的能力,協調溝通的社會活動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工作效率、效果。將上述考核內容納入專業知識教學考核過程中,明確考核責任人,考核環節、考核標準,具體落實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