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與資源聚合
朱現平 徐佳麗 易
摘要:我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紛紛加大職業教育辦學力度,或創建職教園區,或校企多元合作,或學校、行業聯手走職教集團化之路,探索出不同形式的職教發展模式。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之間的伙伴關系日益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資源。開發區職業教育資源聚合是在原有區劃教育管理和學校教育管理之間、學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一種以空間地域范圍為界限,以地域內所有職教資源范圍內利益主體的相互合作。
關鍵詞: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資源聚合
我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是繼經濟特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后,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和倡導下,賦于類似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參照經濟特區的某些做法創辦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1984年創辦以來,迄今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光輝歷程。目前,基本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展方向,就具體產業或產業群的發展趨勢看,已從最終生產環節向零部件生產、材料工業等產品生產的中上游環節轉移,帶動了“引進型”產業的國產化過程;同時,也加快了從低層級加工貿易模式向技術創新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的轉變,改變了勞動力單純從事加工制造的狀況,從而延長了本土企業產業鏈,提升了產品質量,實現了樹立本國品牌企業的目的。開發區新一輪的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持,目前部分發展趨勢好、規模大的國家級開發區,為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紛紛加大職業教育 (含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力度,或創建職業教育園區,或校企多元合作,或學校、行業聯手走集團化之路,這些發展模式為開發區人力資源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
(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教園區模式
北京市采用政府貼息貸款、資產置換和財政投入等方式,籌措資金14億元,重點建設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教園區,是國內目前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最大的職教園區。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的現代化標志性的北京市教委直屬10所職業學校落戶于此,其平均占地面積為24萬平方米,校均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實驗實訓設備總值4500萬元,在校生規模為 6500人。北京的職業教育已基本走出小而全、效益差的低水平發展狀態,正向大規模、集團化、高層次、多功能方向全面發展。
職教園區主要舉辦高、中等職業學歷教育,并開展多層次、多內容的職業技術培訓。職教園區所設專業幾乎涵蓋了北京市重點發展的所有支柱產:業,主要專業有電子信息、計算機應用、數控技術應用、光機電一體化、自動控制技術、生物化工、生物醫藥制造、汽車制造與維修、模具制造、工業造型設計等近30個。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從業人員中,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占有相當比例,其中中關村科技園區高科技公司占38%,北京現代汽車集團占54%,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占63%,到2008年,北京市每年平均要補充中等技能型人才8.7萬人。把職教園區辦到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利于校企聯合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并使職教園區具有國際競爭力。此外,北京市職業教育實施了“重點專業、重點實訓基地建設”工程,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專業設置基本形成了與開發區經濟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格局。
(二)蘇州工業園區培養外企灰領的模式
在蘇州工業園區,許多外企老總喜歡把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稱為培養優秀“灰領”人才的“西點軍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總裁林靖東先生贊譽學院為“園區之珠.,職教之光”。學院成功地借鑒了新加坡、日本、德國的職教經驗,與企業緊密合作,成為培養技術灰領的搖籃。一是充分利用外企管理優勢,組建陣容強大的董事會。學院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部門、中外著名跨國公司、國內外知名高校組成的學院董事會。外企董事作為學院大政方針的決策者和監督者,從制度上保證學院辦學方向與企業需求相一致。二是充分利用外企人才優勢,形成優秀的兼職教授和顧問團隊。在學院一級有以外企高層管理人員為主的“專業開發委員會”,及時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化調整學院專業設置;各專業組建了主要由外企技術人員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該委員會根據每個專業學生應具有的核心技能和技術市場的變化,對專業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的調整提供咨詢和建議。三是充分利用外企設備優勢,共建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目前,企業已向學院贈送了價值超過1000萬元的實習實訓設備,建立了艾默生電氣、博世、北大方正等高水平實驗室,還與蘇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合作組建了“三星培訓中心”。四是充分利用外企技術優勢,為學院培訓師資力量。為了更好地合作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博世汽車部件、飛利浦創能科技、三和科技等公司還特地選送學院教師赴荷蘭、新加坡、德國、日本等地參加專業培訓,以獲得公司培訓師資格,從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近年來,學院培養的學生被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和上海浦東的外商投資企業爭相聘用,其中一半以上被名列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錄用。80%以上畢業生擔任企業的班組長、生產線長、技術員、部門主管,成為活躍在外企關鍵技術崗位上的灰領軍團。學院在校企合作辦學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一是為企業開設定向班,開展“訂單式”教育。學院按照外企崗位能力要求共同商定課程設置、共同制訂教學大綱,為企業定向培養員工,企業參與部分教學。二是為企業開發培訓課程,提升企業人才素質。學院通過走訪、發放培訓需求調查表等方式了解企業需求,然后制訂出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向企業發布。學院還組建了“外企培訓俱樂部”,經常邀請專家授課,并向俱樂部成員開放。
(三)寧波校企結合的高職教育模式
保稅區作為浙江省、寧波市利用外資的戰略重點和重要基地,已成為跨國公司、大項目、高新技術企業和臺商投資密集的區域。目前,已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在區內設立5000多家企業,形成計算機、半導體光電、精密機械、國際貿易、倉儲物流等7大產業群。到2010年,寧波保稅區內的大型生產型企業共需6萬多名各類人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毗鄰寧波保稅區,學院與企業緊密結合,在基本沒有國家投資的情況下,探索形成了學工交替、項目化教學、訂單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地方示范性綜合職業技術學院、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惟一的產學研合作實驗基地和教育部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學生在實踐中接受訓練,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每年學生還沒有畢業,便被區內企業預聘,近年來平均每個學生都有3個以上崗位可供挑選,就業率接近100%。
學院建立“寧波保稅區培養基地”,與保稅區十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浙江省近20所中職學校也紛紛加盟,實現了區域企業、中高職院校的共同發展。從2004年開始,學院牽頭成立“大港職業教育集團”,開展跨地區培養人才的實踐,先后與貴州、陜西、安徽、寧夏、新疆等地高職學校建立東西部合作辦學關系,采取“2+1”模式,學生在西部高職院校學習二年,第三年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專業培訓和企業實習,并落實學生就業。
學院還積極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解決創新難題,尋求合作項目。學院組織了多次由化工、模具、機電行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及各有關企業參加的產學研合作現場交流會;召開了浙江省注塑機特色產業基地信息服務與科技合作洽談會,邀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機電研究所、浙江大學等10余位專家學者,為注塑機企業開展技術咨詢服務,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學院成立的“大港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先后舉辦了“高新技術企業及科技項目申報”的培訓和“企業信息化”講座,為企業培訓了骨干技術力量。中心通過北侖網上技術市場這一平臺,牽線搭橋為寧波生方橫店電器有限公司等 20多家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并積極為企業上報技術創新項目做好查詢、整理、服務等工作,提高申報項目質量。同時,積極進行企業信息化調研,走訪企業200多家,了解企業信息化和技術創新情況,并以 80多家重點企業為樣本,在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方案。
(四)青島市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模式
據青島市勞動部門統計,目前該市118萬名職工隊伍中,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3.4萬人,而青島市作為建設中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急需大量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據預測,到2008年,該市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需求總量為11萬人,缺口達7萬人。為此,青島市以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為龍頭,聯合青島市27所職業學校和21家企業,組建成立了青島市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新成立的職教集團以專業為紐帶,以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把教育和產業融為一體,真正實現教育和經濟的共贏。
集團以培養機械加工、數控技術、汽車維修等工科人才,接收農村相關專業學生實習、實訓為重點,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緩解青島市制造業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壓力;有利于解決“教室里種莊稼,黑板上跑機器”等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所面臨的“軟肋”問題,也有利于解決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兩張皮”的矛盾。在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教室與車間是“二合一”:學生實際操作遇到難題時,離開機器走幾步就到了“教室”,聽完教師講解后可以迅速地回到機器旁再進行操作。據介紹,學生臨近畢業,學校還在教學中模仿企業“三班倒”的作息時間,讓學生到企業后能更順利地進入角色。
青島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由成員單位組成,實行理事會制。集團立足于現代制造業服務的協作、合作組織,在專業布局、教學標準、科研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實行必要的統一規劃、管理和考核;在師資、實驗實習設施、職業技能鑒定、課題研究成果、教育信息、招生就業方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強化技能水平,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職業學校間的學分實行互認;學生實習、實訓、就業可以統籌協調;課程、教材可以統一開發。青島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模式正朝著產教、校企、城鄉、校校間“零距離”結合的方向發展。
二、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教育的資源聚合
(一)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市場自主辦學
今后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是九年義務教育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高、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第四次全國職業教育會議明確了今后發展職業教育的總方針是“政府統籌,面向社會,地方為主,依靠企業”。按照這一指導方針,職業教育自主辦學的方向主要應體現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政府主導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和辦學思路,重點扶持和推動辦好一批示范性的骨干學校,同時探索辦學體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如教育股份制、一校兩制、國有民辦、民辦公助等試點,發揮政府辦學的主體作用。第二,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中的作用,提倡校企聯合,推進產學結合。第三,發揮新型經濟主體辦學的作用,主要指大型股份制企業、非國有經濟企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作用,以及中外合資辦學。第四,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主要指發展民辦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
各職業院校,應根據開發區產業結構的變化調整學院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手段。例如: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不斷吸收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等高新技術,并以與現代服務業互動為特征的新型產業,其先進性體現在產業、技術及管理等方面。開發區數控人才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業和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大量個體、私營、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對各種數控應用人員都有大量需求。同時,數控人才的需求層次已逐漸高移化,只會熟練操作數控機床、應用能力較強的“藍領層”的比例將逐漸下降,而具備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動手能力,熟練掌握數控加工工藝知識和自動編程技術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會日益旺盛。大中型企業普遍認為,制造業高級技能型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是:數控加工與刀具、數控機床原理及應用基礎、數控機床操作與手工編程、 CAD/CAM自動編程技術、數控機床電氣控制、數控機床維護、維修等。許多企業還一致認為,引進的國外“高檔型”數控裝備,要求數控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能閱讀外文資料。隨著網絡數控的發展,數控人才不僅要熟悉計算機,還要精通網絡知識。
(二)職業教育資源聚合促進共同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屆國際職業教育與培訓大會”的報告《職業教育與培訓:展望21世紀的建議》中指出:“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職業教育的政策制定與實施都必須通過新的合作伙伴關系來實現,這種合作伙伴關系是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之間的伙伴關系。”
這種合作伙伴是職業教育實踐所需的重要資源,職業教育資源聚合的發展模式符合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可以說它是在原有的區劃教育管理和院校教育管理之間、院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一種以空間地域范圍為界限,以地域內所有職業教育資源范圍內利益主體的相互合作。
目前,開發區職業教育在管理體制上的突出問題表現在:在學歷教育范圍內,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學院分屬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在職業培訓領域,人事部門、勞動保障部門、部分企業 (行業)都在舉辦各類培訓,且自成體系,獨立運行,缺乏系列化和延續性,使受培訓者有無所適從之感;在成人教育領域,多種社會力量參與,多頭管理,標準差異很大。可以說,開發區的職業教育市場是一個未經充分開發的、不完善的市場。因此,職業教育資源聚合發展,對開發區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對辦學實力相對較弱,經驗也較為缺乏的職業院校來說,聚合有利于改變職業院校不受重視的弱勢地位,也使“孤軍作戰”的職業院校更有可能形成合力,產出高質量的“教育產品”,并使得職業院校在教學水平、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得到加強,從而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有利于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對企業來說,一方面,能夠帶來本企業所渴望的人力資源,或分擔風險,或提供新的投資機會等優勢。如院校可以專門劃出校區的一部分,無償提供給企業建車間,既找到了合作辦學伙伴,又解決了學生實訓、實習條件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擴大企業教育規模,提升培訓水平,建設好學習型企業。對政府和社會來說,有利于全面、系統地認識各種職業教育資源,對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管理、評價,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和配置合理性,抑制浪費。
(三)聚合教育資源有利辦學模式創新
職業教育具有教育與經濟雙重屬性,能夠直接為經濟社會服務,因此,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關系如同魚水關系,彼此不能分離。縱觀世界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動力來自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自于行業對從業者職業技能的要求及變化,來自于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直接的參與和支持。聚合的職業教育資源,再通過一定的教育資源的利用原則、方式、方法,能為實現辦學模式多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政策上積極發展、投入上相對有限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要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辦出特色和水平,只有堅持走產學結合、內外結合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辦學運作模式的多樣化。教育資源聚合的辦學模式可以有:中、高職銜接辦學——貫通培養,目標明確,內涵發展;依托地方政府辦學——教育與經濟結合,學校發展與地方建設規劃同步,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依托政府業務主管部門辦學——信息通暢,資源共享,保障就業;依托產業或企業辦學——產教結合,優勢互補,共同參與,雙贏發展;依托社會力量辦學——吸引教育投資,拓展辦學渠道,擴大教育資源,滿足社會需求;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順應教育國際化潮流。總之,緊密結合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行業性、區域性、時段性和外向性等特征,由過去的自我發展為主,變為以社會需求為主,逐步建立與經濟多元化和辦學主體多元化相配套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與發展格局。
[
[1]高職教育的寧波模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新之路[N].光明日報,2006-08-30.
[2]培養外企灰領的“西點軍校”——蘇州工業園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記實[N].中國教育報,2003-06-14.
[3]職業教育需要構建完備的發展體系[N].中國教師報,2005—12-01.
[4]近30所職校聯合21家企業組建現代制造業教育集團[N].中國教育報,2005-08-24.
[5]廣東組建首個校企合作型職教集團[N].中國教育報,2006-06-29.
[6]易元祥,沈紅.關于高等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