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以就業創業教育為導向引導高職教育的發展
喬金花
【摘 要】為緩解高職畢業生就業壓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我們有必要改善就業創業觀念、提高就業創業能力,以服務就業和推動創業為切入點,推動創業實踐,構建就業平臺,完善創業體系,為進一步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做鋪墊。
【關鍵詞】就業教育 高職教育 素質教育
一、關注高職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方面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因為在短短的幾年高職教育中完全掌握專業技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高職教育不是教育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另一方面我們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首要目標。在當前科技、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要想使學生跟上時代步伐,其知識的擁有量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其將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自如地應付外部環境的變化,才是最為關鍵的。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主題的年代,高職教育也必須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首要目標。同時高職教育還應從狹窄的職業教育轉向綜合素質教育。高職教育更強調職業技能的教育,要克服過去高等教育只重視理論學習而輕視技能訓練的弊病。但是,現代科技的發展,呈現明顯的綜合性、整體化趨勢;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愈來愈相互滲透,涌現出大量新興邊緣學科;分工的專業化與專業的交叉綜合并存;工作技術不斷更新,生產勞動增加了創造性成分,逐步變成了科學性勞動;勞動力出現了跨行業、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自由流動;傳統的守業觀、終身職業觀向終身就業機會觀和創業觀轉變等。在這種情況下,狹窄的專業技能教育,顯然無法滿足這一時代和社會的需求的,而且培養不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層次實用技術人才。因此從狹窄的職業技能教育向綜合素質轉變是高職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必然選擇。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
我們所培養的高職學生就業、擇業要理性,要樹立正確就業觀,對自身就業前景要有足夠的信心。創業要有激情,要面對機遇,敢于爭先;面對落后,敢于奮起;面對競爭,敢于創新。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開拓思維,瞄準就業大方向、拓展就業主渠道、關注就業增長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一方面要求學生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應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鼓勵學生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學中做、做中學,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提升職業素養,才是就業能力提高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意識到:基層就業空間廣闊,高職學生到基層就業大有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中小企業發展和國防建設為高職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國家也為鼓勵高職畢業生基層就業和參軍入伍制訂了配套支持政策。通過多種方式,引導高職學生和家長切實轉變觀念,務實就業期望,從學會生存做起,先從一線找到工作邁出人生第一步;利用自己的年齡優勢和學習能力,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在做中學,逐步積累自己的人生閱歷、經驗和社會資源,不斷充實知識、提升技能,為將來厚積薄發謀求更大發展,為以后“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創造基礎。 三、在推行就業、創業教育的同時素質教育不容忽視
高職教育所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人才,貼近社會實際,對人才市場的適應性較強,為此高職教育應調整專業結構、更新課程內容,重視實用性課程開發,培養適應就業市場的第一線人才,因此加強素質教育不容忽視。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重在培養學生的內在素養,把著眼點放在學生良好的內在身心品質的養成和發展上;第二、注重基本品質的培養,知識的積累、智力的發展、思維品質和精神情感的養成是構成人的素質的基本方面;第三、強調全面發展。重點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發展。素質教育以個人素質的相對完善和全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為目標。傳統教育重知識傳授,強調“授人以魚”;現代教育重智力與能力的培養,強調“授人以漁”,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進而增強對社會的適應力。因此素質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推行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在推行素質教育時首先要把加強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德對其他因素起總攬和統帥作用。對高職學生要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在科學技術綜合化、全球化和高速化的今天,教育思想應該及時調整,要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造為主,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注重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必須盡快樹立新的教育質量觀和人才觀,廣泛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以及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方面,大膽革新,創造經驗,加強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四、學校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學生就業、創業搭建平臺
國家高度重視高職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出臺各種文件拓展就業渠道,改善、優化就業環境、并出臺相應配套措施破解就業難題。借助這一東風學校可采取了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為高職學生就業、創業搭建平臺。如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調整專業方向,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學生畢業前頂崗實習,實施“雙證書”制度,鼓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等對策機制,學校一方面可加強與企業聯系,充分發揮辦學集團功能,并不斷擴大辦學集團規模,做好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為學生的就業實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聯系各單位組織小型招聘會,落實學生就業實習崗位,為學生的畢業實習工作早作準備。同時,還可聘請創業名人、名家前來現身說法,從而鼓勵學生大膽創業。另外以通過設置學生自主創業園,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
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積極參與,出謀劃策,在拓展就業渠道、務實就業期望、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等方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辦法。這對高職教育的發展無疑是通往春天的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江蘇教育,2009,(3).
[2]邢元敏.大中小學德育規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張敏強.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文霞.職業生涯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