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學分制度條件下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楊黎明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需要滿足企業“訂單”的要求,滿足學生個性的要求,滿足教育自身和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轉換的要求;提出了在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將傳統的剛性化的課程框架結構轉變為現代的柔性化的課程框架結構,將傳統的大批量的服務轉變為現代的大眾化的服務。這個柔性化的課程框架結構主要由核心課程(必修課程)、拓展課程(選修課程)、銜接課程(橋梁課程)構成。最后提出了實現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分制;課程改革

一、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所需滿足的基本要求

1.滿足企業“訂單”的要求

長期以來,企業所需員工主要是通過組織調配實現的,企業一般無權拒絕上級組織或人事部門派遣的員工,只能被動地接受它所歡迎的和不歡迎的員工。在這樣的人員配制狀態下,職業院校當然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來培養畢業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需員工主要是通過市場配制實現的,企業在用人問題上開始擁有自主權,符合企業需求的員工,就會被錄用,不能滿足企業要求的員工,就會被企業拒之于門外。在這樣的人員配制狀態下,職業院校就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來培養畢業生,職業院校必須傾聽企業對未來員工的要求,并將這些要求努力貫穿于整個教學中。企業對未來員工的需求集中地反映在企業用人的“訂單”上。

2.滿足學生個性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大學毛入學率在低位徘徊,高中階段入學率甚低,義務教育階段的普及任務還很繁重,職業教育也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人民群眾期待的是他們的子女能夠獲得一個學習崗位,不管這個學習崗位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還是中等教育。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在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學習崗位,特別是職業教育的學習崗位并不向往常那樣令人羨慕了。學生和家長更多的是選擇,普通教育當然是首選,而后選擇優質的職業院校和專業。某所院校如果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和家長就會選擇能夠滿足他們要求的院校。

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需求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一致的,經濟效益較好、工作環境較好、有利于個性較好發展的企業往往會成為學生的首選;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企業的需求和學生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時還會出現相當大的差別。例如,機械加工和汽車維修人才是當前相當一部分地區的緊缺人才,但是不少地區的學生就是不愿意就讀這兩個專業;而一般的計算機應用和會計人才,市場已趨于飽和,但學生和家長卻往往對此情有獨鐘。

職業教育,具有雙重服務的功能。職業院校所提供的服務既要滿足企業的需求,又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它的出口就會出現問題,它所培養的學生就會找不到就業崗位;如果僅僅滿足企業的需求,而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它的進口就會出現問題,它就招不到足夠的學生。職業院校必須同時兼顧企業和學生的雙重需求。

3.滿足教育自身和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轉換的要求

除了滿足企業和學生的需求之外,職業院

校所提供的服務還要進一步滿足教育自身的要求,滿足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轉換的要求。滿足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轉換的要求是實現教育立交橋的前提條件。職業教育不再是終結性的教育,而是終身教育中一個既相對獨立但又與其它教育類型互有聯系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學分制度條件下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不僅涉及職業教育的內部,還要十分關注職業教育與其它各級各類教育的接口問題。

二、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是滿足企業的需求,學生的需求,教育自身的要求和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轉換的要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提出如下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將傳統的剛性化的課程框架結構轉變為現代的柔性化的課程框架結構,將傳統的大批量的服務轉變為現代的大眾化的服務。這個柔性化的課程框架結構主要由核心課程(必修課程)、拓展課程(選修課程)、銜接課程<橋梁課程)構成。

1.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的框架結構

(1)核心課程(必修課程)

核心課程(必修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三部分構成。核心課程(必修課程)保證某一專業的基本規格要求的實現。

公共基礎課程

公共基礎課程由基礎數學、基礎語文、基礎英語、基礎計算機和政治、體育等核心課程構成。所有進入職業教育領域的年輕人必須首先學習這部分課程。此后。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某一大類專業學習,或是機電大類.或是信息技術大類,或是商貿大類.或是藥學大類,或是藝術大類。

大類專業基礎課程

大類專業基礎課程支持本大類中所有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大類不同,設置的課程也不同。如商貿大類由經濟學基礎、會計學基礎和管理學基礎等課程構成;機電大類由工程制圖、機械基礎、電氣基礎等課程構成;藥學大類由藥用化學基礎、藥學基礎、醫學基礎等課程構成。大類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具有寬和淺的特征,課程門數大多在3—4門之間。所有選擇該大類專業學習的年輕人都必須學完這些課程。此后,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屬于本大類的相關專業,如商貿大類可選擇國際商務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現代物流專業等等。

專業主干課程

專業主干課程支持本專業的所有專門化方向課程。專業不同,設置的課程也不同。如商貿大類市場營銷專業的主干課程為市場營銷、國際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查以及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等。所有選擇該專業學習的年輕人都必須學完這些課程。此后,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屬于本專業的所有專門化方向,如商貿大類市場營銷專業根據營銷方向的不同,分設商品營銷、房地產營銷、保險營銷等專門化方向;根據商品的類型,分設汽車營銷、家用電氣營銷、服裝營銷等專門化方向;根據商品的業態,分設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百貨經營,甚至移動商務等專門化方向。

核心課程(必修課程)一般應由國家制定,通過法規頒布,是職業院校實施教學的主要法律文本。為了有效的控制教學質量,國家有權在一定的范圍內對核心課程<必修課程)實施統一測試。

(2)拓展課程(選修課程)

拓展課程(選修課程)由陶冶學生情操的選修課程、跨系跨大類的選修課程、專業橫向拓展的選修課程、專業縱向延伸的選修課程、工具類的選修課程、文化基礎加深的選修課程等六類課程構成。拓展課程(選修課程)滿足企業和學生的特殊要求。

陶冶學生情操的選修課程

陶冶學生情操的選修課程,是供學生任選的選修課程。這部分課程可以是音樂、美術、舞蹈方面的,可以是唐詩、宋詞、元曲方面的,可以是球、棋、藝術體操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思想品德、職業指導方面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工具類的選修課程

工具類的選修課程,是供學生任選的選修課程。這部分課程主要是指外語、計算機、數學、哲學等課程,比基本要求更高、更深的那部分課程。部分學生學有余力,又有興趣,就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多選修這部分的課程,以便提高自身的單項能力和綜合能力。

文化基礎加深的選修課程

文化基礎加深的選修課程,是供學生任選的選修課程。職業教育很難給所有的學生都提供較高層次的文化基礎課程,但這并不妨礙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實現學習較高層次的文化基礎課程的愿望,他們可以選修這部分課程,為今后進一步深造打好基礎。

跨系跨大類的選修課程

跨系跨大類的選修課程,是供學生任選的選修課程。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其它大類的課程。如機電大類的學生選修信息技術大類或商貿大類的課程,商貿大類的學生選修信息技術大類或藝術大類的課程,目的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專業橫向拓展的選修課程

專業橫向拓展的選修課程,是供學生限定選修的課程。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的同時,還要學習相鄰專業的部分課程,如機械專業的學生學部分電氣或電子專業的課程,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學部分國際商務或現代物流專業的課程,目的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專業縱向加深的選修課程

專業縱向加深的選修課程,是供學生限定選修的課程。這部分課程主要指本專業涌現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等方面內容的課程,學生在修完專業主干課程之后,再選這部分課程,可大大縮短學校教育與企業實際的距離,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拓展課程(選修課程)的好壞多少,是職業院校綜合實力的體現,是職業院校滿足企業需求、滿足學生需求、滿足教育自身需求的關鍵所在,也是當前職業院校實施課程改革的重點。開設拓展課程(選修課程)給職業院校提供了一個公開、公平、公正地競爭舞臺。

職業院校開設什么樣的拓展課程(選修課程),從某種角度來說,并不完全取決于職業院校自身,并不是職業院校的教師能開設什么課程,就開設什么課程,而是主要取決于企業和學生的需要。凡是企業和學生需要的課程,職業院校都有責任積極創造條件去開設,凡是企業和學生暫不需要的課程,職業院校即使有條件開設也不應開設。

拓展課程(選修課程)是動態的,今天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并不意味著明天就一定受歡迎,當前暫時不受歡迎的課程,并不意味著以后就一定不受歡迎。它猶如一個活躍的股市,不斷地增發新的股票,同時又不斷地將某些業績不好的股票摘牌。當然,最終所能保留的課程無疑是本校乃至本地區的精品課程。

(3)銜接課程(橋梁課程)

銜接課程(橋梁課程)滿足各級各類教育銜接轉換的要求。以中等職業教育為基點,銜接課程(橋梁課程)主要有:

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之間的銜接轉換課程

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之間的銜接轉換課程主要是指公共基礎課程的銜接,特別是語文、數學、外語、計算機等課程之間的銜接轉換。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之間的課程銜接轉換是雙向的。中職向普高課程的銜接轉換,主要以普高課程為依據,在中職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再學一部分未學的知識點;普高向中職課程的銜接轉換,主要以中職課程為依據,在普高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再學一部分未學的知識點。追加的那部分課程就是銜接課程(橋梁課程)。

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轉換課程主要是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轉換。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銜接轉換是單向的。中職向高職課程的銜接轉換,主要以高職課程為依據,在中職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再學一部分未學的知識點。追加的那部分課程就是銜接課程(橋梁課程)。

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的銜接轉換課程

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的銜接轉換課程主要是指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之間的銜接轉換。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課程銜接轉換是雙向的。職業培訓向中職課程的銜接轉換,主要以中職課程為依據,在職業培訓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再學一部分未學的知識點;中職向職業培訓課程的銜接轉換,主要以職業培訓課程為依據,在中職已學技能點的基礎上,再學一部分未學的技能點。追加的那部分課程就是銜接課程(橋梁課程)。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可以通過銜接課程(橋梁課程)的聯系實現相互間的自主轉化: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可以通過銜接課程 (橋梁課程)實現有機溝通;崗位證書與學歷證書之間可以通過銜接課程(橋梁課程)實現相互間的融會貫通。銜接課程(橋梁課程)將兩類既獨立又有聯系的課程有機的溝通起來,學習者就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盡可能少的重復前提下,從一類教育靈活地轉換到另一類教育。

2.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框架結構的運作

如上所說,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框架主要有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靜態的、剛性的、相對穩定的,是用來保證一個專業的基本教學要求和一個職業的基本人才規格;一部分是動態的、柔性的、可變化的,是用來滿足企業、學生的特殊要求的。每個學生所學的課程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每個學生所學的課程都深深地帶上自身的和將要從事就業的企業的烙印。

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框架結構的運作詳見下圖。

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框架結構將專業依次分為大類專業、專業、專門化方向等三個層次,目的是理順現有設置專業中的邏輯關系,改變當前專業設置的無序狀態。

該課程框架結構設立公共基礎課程、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等三個平臺課程,目的是為學生自主選擇大類專業、主干專業、專業化方向預設接口,學生可在盡可能少的重復學習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課程。

該課程框架結構中的公共基礎課程、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課程的相對穩定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也為職業教育的教材建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此外,這部分課程的穩定為國際、國內學分的互認和職業教育與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銜接與轉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該課程框架結構中的選修課程(含專業方向課程),可根據企業“訂單”要求設計,從而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要求;也可根據學生的要求設計,

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當一個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后,首先學習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及相應的選修課程.學完之后就有選擇大類專業的機會;當進入大類專業后,接著學習大類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及相應的選修課程,學完之后就有選擇主干專業的機會;當進入主干專業后,接著學習專業主干平臺課程及相應的選修課程,學完之后就有選擇專門化方向的機會。這樣就能在職業院校內順利實現對專業和課程的選擇。

再如,滿足企業“訂單”的要求,假如某地區的商業業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市場急需大量的連鎖業態從業的員工。按照該課程框架結構,我們無需從零開始進行新的專業課程設計,只要在原定的三個教育平臺的基礎上,再增加一部分專門化方向課程,如連鎖企業現場管理,連鎖企業物流管理、連鎖企業資產管理、連鎖企業信息管理等課程就可以了。其它如電子商務,也同樣如此。只要再增加一部分專門化方向課程,如電子商務概論,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信息學,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等課程就可以了。

三、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現的基本條件

1.盡快構建職業教育的大類專業、專業和專業化方向系列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是距離經濟界、企業界最近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直接承擔著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經濟的發展往往先于教育的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如何同步于經濟的發展,一直是人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以就業為導向,在辦學模式上就要滿足企業“訂單”的要求。在一些情況下,企業的“訂單”是在現有的國家專業目錄范圍之內,但也有一些情況,企業的“訂單”是在現有的國家專業目錄范圍之外。特定企業的某些特殊要求,可能只是某一專業要求的一部分,可能是某兩個專業要求的各一部分.也可能是某三個專業的邊界部分。顯然,現有的國家專業目錄還很難滿足所有企業的所有要求;同樣,事實上也很難做到,有一個需求就能馬上誕生出一個新專業來。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會不斷涌現新的專業,最初的專業往往是不完善、不規范的,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規范到規范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自然,職業教育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淘汰舊的專業。為了使職業教育的專業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為了使職業教育的專業自身有序的發展,我們建議:盡快構建職業教育的大類專業、專業和專業化方向系列。

專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元素。

專業化方向則是專業的下位概念,一個專業又可細分為若干個專業化方向,若干個專業化方向的集合就是專業。相對于專業而言,專業化方向更貼近企業的實際,更能滿足企業的特殊要求。

大類專業則是專業的上位概念,一個大類專業涵蓋若干個專業,若干個專業的集合就成了大類專業。相對于專業而言,大類專業的基礎更為寬廣,更趨穩定。

2.盡快實現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體系

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一直是全體職教人追求的目標,但目前職業教育的質量還很難處于有效的監控狀態。由于國家頒布的是指導性的教學計劃.職業院校有權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而在同一專業的教育計劃實施過程中,院校之間、地區之間和省、市、自治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為了監控教育質量,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此也動了不少腦筋.比如說公共基礎課程的統考、各種類型的評估等等,但往往收效甚微。

由于執行的是不同規格的教育計劃,同一專業在教育計劃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較大差異,客觀上為職業教育和其它類型教育的銜接和溝通、職業院校之間的轉學、轉專業和學分互認、中國職業教育與國際交流和合作辦學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為此,我們建議:盡快實現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是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必修課程。

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應由教育部主管職業教育的部門牽頭,組織全國最優秀的專家,在充分聽取經濟界、企業界建議和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優秀課程的基礎上編制而成,并通過相關的法規向全國頒布。其主要內容應包括在教育計劃中的比例、課程數量、課程名稱和相應知識點,以及考試大綱。

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在整個教育計劃中應占多大的比例?答案是不確定的,不同的專業類型應有自己的不同比例。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比例不宜過高,過高會使計劃內容劃一,缺少地方特色和個性;當然也不宜過低,過低則會影響到專業人才規格的實現。我們認為: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在整個教育計劃中的比例在50%—60%之間是比較恰當的。

在國家課程之外,各地區和各職業院校可根據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盡其所能地創建地區課程和校本課程。

3.盡快形成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綜合化、層次化和模塊化

如果說,構建職業教育的大類專業、專業和專業化方向系列和實現職業教育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體系是為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基本理清了專業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的話,那么盡快形成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綜合化、層次化和模塊化就為學分制度條件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

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都是單一的學科課程,但僅有單一的學科課程往往很難勝任整個職業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其學習對象能夠順利的完成第一線的各項生產任務,而生產任務的完成,往往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知識所能支持的,它需要的是一組學科知識的支持。它需要將原有的單一學科的課程有機的整合,有機整合的過程就是課程綜合化的過程。

專業課程的層次性是為專業課程的綜合性服務的,層次與針對性有關。大類專業、專業、專門化方向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反映在課程上,就是課程的層次性。不分層次的課程很難同時滿足不同層次的要求。如果面對的是某一個專門化方向的綜合,客觀上就是對另一個專門化方向缺乏針對性;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專業的綜合,客觀上就對另一個專業缺乏針對性;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大類專業的綜合,客觀上就對另一個大類專業缺乏針對性。綜合課程的不同層次的組合則能夠滿足各大類專業、專業和專門化方向的不同要求。專業課程的層次性滿足了一些專業對某門課程的較高要求和另一些專業對某門課程的較低要求的復雜局面,從而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專業課程的模塊性也是為專業課程的綜合性服務的,模塊與靈活性有關。模塊的最大優越性在于它的組合特點。模塊是一個自身相對獨立但又和其它模塊保持一定聯系的課程組成元素,一門課程有多個模塊構成。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部分陳舊的模塊內容將會被淘汰,一些最新的科技發現可以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而逐步形成新的模塊。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