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人文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開掘
董桂華
論文關健詞:語文教育人文素質人文教育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對人的人文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中學語文教育應當以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改革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將人文教育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去。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呈現出語文教育的新思路,反映了課程標準的不斷發展和創新。與之相對應,語文教學的改革也正進行的如火如茶。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教改中如何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地地融人到語文教學中去。
人文素質,是指社會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學知識之上,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吸納、受人類優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人文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文化修養、理論修養、道德修養,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怎樣做人。人文素質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的基礎,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人文教育應當作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應當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當務之急。
一、人文索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
作為基礎教育,其使命價值體現于未來。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文技能的教育,同時還以其深厚的人文特征向世人昭世其“立人”功能。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大量可利用的人文素質內容。如名篇朱自清的《背影》中所涵含的那種平平淡淡但又感人至深的家庭成員之愛,畢淑敏《提醒幸福》中對生命的關注等等。語言教育在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發揮著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它發生在一個人的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語言范式對他的影響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可以說,這個時候一個人掌握了什么樣的詞就會有什么樣的觀念,他會說什么樣的話,就會有什么樣的思想。因此,語文教育應當更加重視自己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作用。
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讀書、作文能力的養成。葉圣陶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能讀”,即胸中有經典(名篇、名著);“會寫”,即筆下能文章(寫一手漂亮文章)。讀,是一種主體由外而內的廣泛“吸收”,其目的在于充實人、豐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寫,則又是一種主體由內而外的自由“傾吐”,其目的亦在于創造、出新,解放人的思想、心靈和文筆,以便高揚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語文課的目的即在于“人”,在于解放人、充實人和提升人。這門課從本質上看無疑是“立人”之課,它具有濃郁、強烈的人文精神。
我國要想普遍地提高全民的情感素質、人文素質,就必須從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上找突破口。當前,我們中學語文教材中一些隱性價值觀念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有待改善的。例如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女性的,女性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從屬者、被動者,而很少女性科學家、英雄形象,這很容易給學生以一種潛意識影響,學生會有一種女性從屬性的潛意識。再比如,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教育,這是必要的,讓學生記住我們的先烈,學習他們的精神,但是,有些東西在和平時期是要具體分析的,如暴力斗爭意識、階級仇恨意識、個體服務意識等等,革命時期的內涵與和平時期的內涵應當有所不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時下的語文教學已不囿于課本,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閱讀有關人文關懷、積極進取的文章,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引導學生。
語文教育同時還是文學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能夠了解文字,運用文字,還要培養學生對語言理解的能力,有欣賞的興趣,或者說有比較高雅的語言文學情趣,讓他們對語言作品的感受并不是僅僅限于情節,不僅僅是獵奇,要讓他們能夠欣賞豐富的人物形象,復雜的人物性格,進而欣賞其中的思想,即讓學生學會欣賞文學的美,有語言感受力。
在教學中應貫徹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對人生有更豐富的體驗。現今城市中大部分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沒有經歷過苦難,生活閱歷少,又局限于學校和家庭的小圈子,很難去理解、感受課文中人物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除了給同學們展示豐富的課文背景知識,以及相關鏈接外,還應有意識地將同學們帶出課堂,到社會中、生活中去尋找、體驗,進而感悟。教會他們理解親人之愛,故鄉之愛,教給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去獲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的信念;教會他們用同情、憐憫、愛的眼光看待世界。語文教師應該教學生以愛美的心,教他們對自由、對幸福、對人生現代化的理解,把語文教育和文學教育打通。
因而,中學語文教育首先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給學生的范文應該是一些寫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范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拿到課堂中去,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美國的學生在被問到他們的人生理想時,常常會說“將來要做一個木匠”、“一個流浪歌手”之類,而我國的學生大多選擇做英雄、做科學家,為什么?我們沒有平民教育、生活教育。事實上哪有那么多人能成為科學家呢?讓一個沒有天賦的人產生做科學家的夢想,不諦是害了他。現代基因學已經證明,人類中能從事發明創造的人(科學家)概率上不超過5%,如果一個人沒有天賦卻一定要做科學家,實際上給他的人生帶來的只能是更多的磨難和不幸。如果一個人的理想定得過高,只能讓他的理想成為虛無縹渺的、不切實際的東西,而讓他失去人生的信念和追求,缺乏進取的動力,理想也就成了空話。 我們要讓學生通過人文素質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后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二、以人文教育為核心。改革中學語文教學
雖然語文教學在從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向知識和能力并重方面的轉移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其目的還是為應試訓練語文能力,為應試而養成語文習慣,談不上人文素質 的培養。因而,筆者認為應當以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樹立大語文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革目前的中學語文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1.對教師的要求
語文教師要重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經師易做,人師難當”。要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學生,需要有較高人文素養的老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品質,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敢于挑戰,勇于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與時俱進,做一個文化底蘊豐厚的人,才有資格在今天教書育人。
2.對教學的要求
①語文教學要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地統一起來。語文反映人類社會的事、情、理、志,表現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審美情趣等,負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在語文訓練過程中如果理解了這些文化內容,就能更好地理解語言的表現力,更好的用語言表情達意,思想教育也就寓于其中。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縱觀古今,大凡優秀的文學作品,其輝煌之處,常常就是作家人格的偉大體現。因此,中學語文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心”、“言”割裂而談能力培養。“詩在詩外”,要培養優秀的“詩人”,首先要造就優秀的人格。
②要充分利用新課程方案選修課和活動課的設置,開設出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的課程。語文老師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選修課的拓展性,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基本訓練。如:書法、作文、誦讀、文學鑒賞、人物評傳、文化常識等,或側重于情感熏陶,或側重于健康人格的培養,或側重于審美情趣的引導。要利用活動課程實踐性原則,組織讀書會、誦讀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社團,通過國學講座、讀書、討論、參觀、訪問、考察等方式積極開展活動,以此為根基,引導學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創造學習的人文氛圍,使我們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