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凱興斯泰納理論對當代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沈佳樂
摘要:凱興斯泰納是德國職業教育理論界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職業教育思想成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依據。凱興斯泰納對職業教育課程也頗有自己的見解,他的許多觀點對當前職業教育改革仍有借鑒意義。從介紹凱興斯泰納的核心價值觀出發,羅列其在職教課程中的鮮明思想,與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課程進行比較,可以挖掘其中有價值的經驗,對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啟示。 關鍵詞:凱興斯泰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勞作學校
凱興斯泰納(1854~1932),德國教育家,是德國職業教育走向輝煌的奠基者,也是職業教育領域少數幾個理論研究的先驅,他關于職業教育的意義、地位和運作方式的闡述成為后人不斷研習的對象。公民教育和勞作教育思想是凱氏理論的兩大瑰寶。他的理論成果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對于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的重要性,成為世人堅定職業教育信念的思想支柱。但是,凱興斯泰納的研究不僅僅止于意識的宏觀層面,他對于職業教育課程也有自己的設想,而這些課程思想正是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的緣起。時至今日,我們既保留了凱氏課程理論的基本模型,又在時代發展進程中不斷加入、改變了一些課程元素,但依然沒有達到期盼的理想效果。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讀凱氏理論有關課程設想的真正涵義并尋求其實踐途徑。 凱興斯泰納理論的核心價值觀 民族主義與國家責任凱興斯泰納生活在德意志民族由分裂到統一再到繁榮的大時代背景下,經歷了民族融合的各種陣痛,因此他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思想毫無保留地反映在凱興斯泰納的教育理念中。他指出:“國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①“教育者的全部教育必須具有民族精神的特征。”②他的這一觀點實際上繼承了黑格爾的國家學說,認為國家本身是一種理想的道德組織,公民與國家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每個公民都肩負起國家的責任,才能形成保護人民安全和福祉的堅強堡壘。作為最高道德的代表的國家是由公民組成的集體,每個公民都必須為這個最高價值的國家服務。因此,他極力提倡公民教育,認為只有實施全面的公民教育,才能喚起每個公民的國家道德感和責任感,才能讓每個公民的行為成為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動力。但凱興斯泰納的民族主義與當時在德意志蔓延的偏執的民族主義情緒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堅持“國家的權力要掌握在人民的手中”③,并對魏瑪共和國的體制表示認同。由此可見,凱興斯泰納的教育目的是社會本位論的,特別強調公民教育對實現國家價值的重要性。 實踐主義與和諧發展19世紀末,德國在民族統一的大背景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隨著經濟結構和就業分布的重大調整,工業人員的比重不斷上升,培養新型的技術人才是當時德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凱興斯泰納審時度勢,提出了“勞作教育”的概念,迅速推動了20世紀早期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德國之后的雙軌型教育體制。凱興斯泰納對當時德國傳統教育中重記憶、輕實踐的現象表示不滿,他認為學校培育的只是“知識的倉庫”,而非有創造力的新人。在這一點上,他深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堅信“純真理的含義只存在于狹小的范疇里,而人類的智慧則建立在對其最直接的人與事的了解的牢固基礎上。”④所以,他要求學校將勞作課程納入教育內容,甚至提出以“勞作學校”取代傳統的“書本學校”,幫助學生通過勞動實踐獲得有用的知識。但凱興斯泰納的“勞作”并非指簡單的手工勞動,而是包括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他強調“勞作”的創造性,試圖通過啟發性的勞動發展學生獨立、審慎的思考能力,從而使意志、情感和勞動技能得到全面鍛煉。如果說凱興斯泰納將公民教育作為目的,那么職業教育則是他達到目的的手段。 凱興斯泰納理論的課程意識 凱興斯泰納希望國民學校將職業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并要求開設勞作學校貫徹他的職業教育思想。他不僅希望職業教育能融入普通教育的過程中去,還試圖建立職業教育的獨立地位。在勞作學校里,他提出了自己對職業教育課程的設想。 (一)課程設計 勞作課作為必修課程凱興斯泰納指出,盡管當時有些學校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手工勞動作為教學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但作為原則的勞作課與作為課程的勞作課是不同的,“只承認勞作課是教育方法的原則,而不允許作為課程設置,這是無頭腦的表現”⑤。為此,凱興斯泰納給勞作學校課程定一個原則:勞作課作為必修課程。手工勞作課程不同于一般基礎教育的國民學校的手工課,而是以學生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為教育藍本,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掌握職業技能,養成職業態度,具備職業認知。勞作課不是簡單的動手實驗,而是通過勞動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職業倫理觀。將勞作課設置為獨立的課程是職業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它突破了勞動技能附屬于書本知識的狹隘理解,提出了勞動創造文化、勞動創造財富的新型觀點。凱興斯泰納充分肯定了勞作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為職業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力的理論依據。 文化課中的勞作原則“以最少的知識素材,去換取為國民信念服務的最大量的熟練技巧、各種技能和勞動熱情”是凱興斯泰納所追求的教育目標。他大量減少了讀、寫、算、歷史、地理、文學語言等課程,盡量多地安排手工勞作課。在文化課的傳授中,他反對照本宣科、死記硬背,而是一再強調要運用多種手段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和精神感悟。比如,要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就鼓勵學生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各類遺留作品進行戲曲表演;要了解自然科學的原理,就引導學生參加各種實驗,把握物理、化學、生物學的規律和要點。在他的著作《勞作學校要義》中,將三年級的數學課設計成對工具及其零件的估價、測量和運算,不斷地進行計數、稱重和買賣,幫助學生獲得數的概念和演算能力。因此,凱興斯泰納勞作學校中的文化課和勞作課并非相互獨立的課程,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 職業倫理教育的滲透出于對公民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凱興斯泰納渴望國家成為一個高尚的道德組織,因此職業倫理教育在他看來是異常重要的。他說:“自覺地為所屬集團的利益而進行某項工作,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最低賤的工作,這種自覺性始終是我們從事工作倫理化的開始。”⑥而勞動集體原則是對學生進行倫理化職業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在集體勞動的過程中,學生彼此接觸,相互了解。首先形成的品德是“關心體貼”,在此基礎上養成的道德本性會讓學生領悟到“責任感”這一概念。勞作教育的目的還在于喚起真正的勞動熱情,培養學生越來越嚴謹的工作作風。正是德國教育家對職業倫理道德的無限推崇,才使得德意志民族以嚴謹和準確的工藝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很明顯,凱興斯泰納沒有鼓勵設計獨立的思想品德課來“傳授”職業倫理的“知識”,而是一再強調勞作本身就是品格形成的過程,團體勞作是道德培養不可或缺的載體。在凱興斯泰納看來,團體勞作形成了職業倫理,職業倫理又促進了職業能力的發展。 (二)職業課程的組織形式 獨立思考是基本的學習方式獨立思考是勞作學校的根本標志。凱興斯泰納認為傳統的課堂領域僅僅傳授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學生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知識的涵義并靈活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從而抹殺了他們的判斷力、觀察力和思辨能力。他倡導用個體觀察和個體體會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適宜的需要獨立思考的勞作場所和歷史、地理、自然科學和天文學的圖書館,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體驗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凱興斯泰納認為獨立思考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最好方法。他指出,在傳統的國民學校,這種獨立思考的訓練受到了限制,勞作學校要改變這一面貌,必須從根本上縮減教材的內容,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創造一切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切實體會到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獲得賦予知識新價值的自由和力量,這是性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凱興斯泰納“獨立思考”原則的提出實際上是對傳統教學的抵制與革新,勞作課程不是服務于表面的形象化教學,他從操作層面提煉了職業教育的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