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未知
摘要:基于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場,審視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學歷層次偏低、發展速度緩慢、科技資源投入不足、淡化師范教育傾向嚴重等,其改革舉措主要有: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找準目標定位、積極加強德育工作、充分重視科研工作等。
關鍵詞:高等師范教育;問題;對策
鄧小平同志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重視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他說:“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1]68他還說:“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從科學和教育入手。……科研是靠教育輸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辦好。”[1]49-50鄧小平同志認為,高等師范教育在教育事業中處于工作母機地位,“不辦好高等師范教育,教師就沒有來源”[1]69。早在1977年,他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師范教育要辦好。”[1]69作為科教興國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辦好高等師范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在分析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高等師范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十年,是高等師范教育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發展時期,高等師范教育由以規模數量發展為主要特征進入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化學科結構、提高辦學效益為核心的改革發展新階段。然而,我們應看到,高等師范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學歷層次偏低
眾所周知,二戰后,“提高教師的學歷和受教育年限成了各發達國家師范教育的重點。美國、法國、日本、英國等國相繼將原先的師范教育體系納入了高等教育系統,將基礎教育的師資學歷規格提高到大學乃至研究生教育的層次。目前,不少歐洲國家也正在實施這種改革”[2]。相比之下,我國的中學師資不僅法定學歷的要求比較低,即“取得初級中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高級中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11條)而且,我國中學教師尤其是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也偏低,且增長緩慢,據調查統計,1994—2004年,我國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從63.84%、53.38%提高到93.75%、79.59%,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考慮到這些學歷合格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在職函授為主要形式的途徑完成的,故這并不必然代表教師的教學水平的相應提高。因為,函授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拿張文憑”。中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的這種現狀,反映了我國高等師范教育“以本科為本”的現實,其學歷層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明顯偏低。
2.發展速度緩慢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高校招生并軌制度改革以來,高校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然而,這期間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展卻顯得相對滯后。據調查統計,1993—2002年,我國師范院校占全國高校的比例從23.56%下降到14.54%,師范生占全國高校學生的比例從22.30%下降到17.1%,師范院校專任教師占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的比例從19.30%下降到17.00%,師范院校正、副教授占全國高校正、副教授的比例從16.3%下降到15.7%。這幾項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最近十年,師范院校的發展速度,相對其他普通高校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
3.科技資源投入不足
我國師范院校大多是省屬院校,許多省份由于省屬高校多,財政負擔重,社會發展其他方面所需資金多,故對高等師范教育的科技資源投入相對薄弱。而社會上其他支持辦學的企業、團體及個人,大都趨于支持理工科院校,對高等師范教育,則少有支持。另外,師范院校通常重視教學、管理,而在科研方面比較薄弱,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少。據調查統計,2002年,在分類別高校的科技經費和科技人力各項指標中,師范院校不僅比綜合大學低,而且比理工、農林、醫藥院校都明顯的偏低。這充分說明師范院校在科技資源的投入方面還十分不夠。
4.淡化師范教育傾向嚴重
首先,一些師范院校,紛紛開辦非師范專業,而且這些專業逐步成了更受社會關注和歡迎的專業,從而產生在師范院校內部淡化師范教育的傾向。
其次,一部分獨立設置的師范院校并入或發展為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常常是原來的師范教育被實質性削弱,致使在綜合性大學內部產生淡化師范教育的傾向[3]。
二、對策與建議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4],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師范教育要辦好,就要在“三個面向”的指導下銳意改革,找到解決教育存在問題的有效對策。
1.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事業,決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作為大事來抓。”[1]95政府領導要充分重視高等師范教育對于基礎教育乃至國家發展、經濟騰飛的戰略地位,真正地把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的發展計劃之中,要優先發展,適度超前,增加對高等師范教育的投入;通過社會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消除一切阻礙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因素和問題,為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找準目標定位
由定向型封閉式(即由師范院校培養師資的單一模式)向非定向型開放式(即由大學培養師資的模式)的教師教育體制轉變是世界高等師范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而我國的高校合并調整,正好在一定意義上適應了這一趨勢的要求。因此,師范院校的發展,必然有一個分流的過程,即現有的師范院校,或轉制為綜合大學或并入綜合大學,或改制為職業技術學院等[5]。這就要求不同發展水平的師范院校,應找準自己的目標定位,以求得科學發展。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在其“十五”發展規則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實現北京師范大學向以教育科學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學轉型,為將北京師范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有特色、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奠定堅實的基礎。”[6]
3.積極加強德育工作
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104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同時,未來社會將是信息社會,它在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生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有適應未來社會的各種能力,其中,“學會共同生活”,是一種基礎性的能力,而它的實質是“人與人相處之道”的道德問題[7]。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質是辦好高等師范教育的思想保證。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要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軟”的現狀,要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其次,要堅持開好“三個課堂”,以政治理論課為第一課堂,以社會實踐活動為第二課堂,以業余黨校等為第三課堂。再次,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培養優秀學生加入黨組織,加強和提高學生黨員的政治素質,加強教師黨員隊伍建設,想方設法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加入黨組織。
4.充分重視科研工作
首先,要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鄧小平同志指出:“重點大學是辦教育的中心,又是辦科研的中心。”[1]423他還指出:“高等院校,特別是重點高等院校,應當是科研的一個重要方面軍。”[1]53學校在建設方針上,要牢固樹立“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全新觀念。高等師范教育能不能出成果,其數量質量如何,關鍵在于科研搞得如何,出多少“大師級”的科研人才。其次,要增加對科研的投入,引導教師熱愛科研,保證教師專心科研。一要做好科研的后勤服務工作,鄧小平同志指出:“必須做好后勤保證工作,為科學技術人員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1]98要切切實實地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如改善科研工作者的住房條件、工資待遇等。二要增加科研的資金投入,從數量上要保證科研的需求,使科研工作順利完成;從質量上要保證資金投入重點學科,以激勵機制實現以點帶面。三要,以建設重點學科為陣地,以發揮優勢學科為基礎。重點學科體現了一個學科在全國同類學科中的突出地位,是衡量科研實力的重要標志。同時,師范院校的學科發展不夠平衡,人文社會科學具有一定優勢,自然科學還比較薄弱。
據調查統計,以自然科學為主的國家三大獎和高校十大科技發展項目,師范院校相當薄弱,僅占1%~2%左右,而以自然、人文和社會科學綜合測評的全國重點學科、“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師范院校相對薄弱,占4%~7%左右。但在以人文社會科學為指標的“跨世紀的優秀人才”計劃(人文社會科學)的測評中,師范院校則具有相當實力,占14%~17%左右,這與師范院校在全國高校中的格局相當。高等師范教育的科研現狀,決定其在科研方面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科為基礎。
“科教興國,教育為本;振興教育,師資先行”。高等師范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必將推進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進程,必將促進高等師范教育自身的完善,從而更加有效地服務于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鐘秉林.教師教育的發展與師范院校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3(6):22.
[3]譚志松.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8,(5):104-105.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5]張金福.高師院校分流的現狀與前瞻[J].教育發展研究,2001(5):47-49.
[6]鐘秉林.師范大學轉型與高師教育走向[EB/OL].http://www.edu.cn/20011025/3006616.shtml,2005-04-26.
[7]何克抗.迎接21世紀對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挑戰[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