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等師范美術專業本科教育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思考
龐振捷
內容摘要:隨著藝考熱的不斷升溫,高校擴招,因此生源質量有所下降。一些高校的美術專業本科教育的問題也隨之突顯,文章就這一系列問題展開論述,倡導以現實為基礎全面提升繪畫意識和修養并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 鍵 詞:高等師范美術專業 本科教育 能動意識 創新
近年來,隨著藝考熱的不斷升溫,美術考生人數逐年攀升。其中因文化成績不理想而改學藝術的考生也不在少數,雖然升學率提高了,但導致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這就給就業甚至一些高校的發展帶來了一連串的問題。高校美術專業的教學一直延續著傳統的大綱模式。從大一開始的素描課程到基礎色彩設置,再到大二以后分專業教學,均是針對學生的基本能力與技能的掌握而設置的。大學課程設置采取分段教學與學分制。分段教學基本上由不同教師完成授課,不同教師觀念與教學思路差異性較大,比如,某些教師注重基本造型規律的研究,并有嚴格的標準。某些教師則注重語言形式的探索,要求相對較為靈活。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在新學期開始加強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尤其在大一開始的基礎課教學中,更應把觀念意識的培養與專業技法訓練結合起來,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制訂相應的方法,因材施教,貫穿始終,使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能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意識與學習能力。
一、學生主觀能動意識的培養
習慣于應試教育的考生升入大學后,遇到的首要問題是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藝術學習與其他專業不同之處在于,其學習效果并不總是與投入的時間成正比,藝術學習有其特殊性,努力而不見成效,久而久之導致一些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降低,甚至采取消極抵觸的情緒。這種現象在高年級較為突出,甚至影響到整體的學習氛圍和教學環境。藝術教育特殊性又往往依賴于這種濃厚的藝術氛圍的營造,缺失了這一關鍵環節便給藝術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麻煩。為此,有必要給這一部分學生以特殊的關愛,要循循善誘,使其逐漸明白藝術的規律所在。藝術本身是一種精神創造活動,作畫過程實際上就是畫家借助外界所提供的視覺信息,運用繪畫語言來表達情感的過程。而情感的異化和不真實最終會導致藝術的虛假和扭曲,因此如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并使其認識到繪畫學習的規律,建立起學習的自主意識,并有強烈的表達愿望,成為當下最重要的課題?!肚f子·田子方》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宋元君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而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矣?!雹佼嫾抑挥邪研撵`從現實的重負下解放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自然萬物的體驗中去,才能達到對思維和感受的自然流露,達到“解衣般礴”的真畫境界。可以說,人格的獨立和心靈的高度自由是人類情感得以真實表達的首要信條,這就要求學習藝術的人首先要領悟,藝術的沖動源于內心自由的境界和強烈的表達愿望。繪畫有高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著個人意識的無限膨脹,其根本目的在于能使藝術得到真誠充分的表達。針對藝術教學的特點,必須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使之萌發出源自內心的動力,這就要依賴于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和行之有效的策略。一切繪畫素材均來自于自然和生活,只要以一顆真誠而謙虛的心去貼近自然和生活,就會在普通的事物中發現美。生活中許多美的瞬間往往都被忽視和放棄了,要保留一顆虛靜空靈之心,仔細體察自然萬物,洞悉和揭示美的規律,把真情實感注入其中,使其轉化為可視可見的繪畫語言,從而喚醒我們對于詩意與生命感的追求。
二、專業技能與全面素養提高要相輔相成
美術專業的本科教育在注重專業技能方面訓練的同時,還應加強全面素養的提高。專業技能的熟練運用是發揮藝術家創造才能的必要途徑,因此應首先從基本功抓起,打好堅實的基礎,充分掌握并熟練運用本門類語言。學習繪畫,必須對其各類技法手段、效果的制作等具體方法了如指掌。當面對自然事物時,能以專業眼光從紛雜無章的事物中迅速發現常人所不能感受的藝術美,并能通過特定的藝術語言呈現在人們面前。當然,有了純熟的繪畫技能并不等于就掌握了藝術,它只是為通向藝術成功之路提供了必備的條件。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一個藝術家不僅意味著能把顏料涂到紙上或堆砌到畫布上,更重要的是應具有對人生、對自然萬物的領悟能力和強大的創造能力。真正藝術品的創造,需要藝術家全面的修養與人格的完善。清代畫家王昱在《東莊論畫》中云:“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慨,否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雹谒囆g家文化素質修養與審美觀念,直接影響著作品品位與格調。藝術家素養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得到提升,包括對文學、歷史、美學、心理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綜合理解。藝術家要了解人們的生存現狀,更要了解人們的文化背景。當然這并不只是知識結構上的獵奇,而是為了培養自身能以敏銳的觸覺和獨特的眼光把握時代脈搏,找準人生坐標,量力而行。更主要的是,藝術家能從其他門類和學科中獲得靈感與啟示,這就要求他們不斷提高自身對外界敏感的觸知能力和聯覺能力。藝術創作需要靈感,而靈感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它往往又清晰存在,在某種偶然的情境中或特殊的精神狀態下,藝術家的思維之門會豁然洞開。相傳張旭的草書就得益于公孫大娘(裴旻)的舞劍。當然,靈感并不是輕易就能獲得,它必須依賴于藝術家素養和學識的長期積淀。靈感是對藝術家的褒獎,藝術家身處于艱苦的藝術實踐和真誠的生活體驗中,藝術作品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日常生活中,藝術家并無什么不同。但是,作為特殊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知識的傳播者,又有著許多的特殊性。尤其身在教育崗位,會影響他人的方方面面。生活是養育藝術的沃土,我們必須根植于生活,用真誠的藝術之心去關注生活,關注命運與社會的發展,完善語言完善自我,潛心創造,用一流的藝術作品回報社會。
三、走專業技能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以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為例,美術本科教育主要承擔著為中等專業學校培養師資的任務,同時培養致力于從事本專業領域研究的專門型人才。(轉第53頁)(接第54頁)這就要求在教育策略方面要不斷完善和改進,以加強實用性技能與創新能力的有機結合。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使學生意識到創新能力與技能的掌握同樣重要。
美術專業的教學往往以寫生課教學為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簡單的描摹對象已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市場經濟連同信息時代的來臨,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思路開闊的創新型人才。這就給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越來越多的藝術實踐證明寫生教學與創新實踐之間并無絕對的界線。寫生是畫家面對真實景物,即興地組織畫面,通過特定的藝術語言來傳達畫家的內心情感與創作觀念。創新則更多地是靠主觀觀念和內心視象來完成。在寫生訓練過程中,對畫面形式的提煉加工與情感的注入,本身是一個生動的創造過程,觀念和內心視象的形成又往往來自對日常生活的感受與記憶,是平日視覺經驗的積累,離開對客觀世界的觀察與體驗,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無論訓練專業技能的客觀寫生還是側重于主觀創新的創作,其信息都來自于豐富多彩的客觀事物。善于學畫者宜于對景物直接寫生,從自然中獲得鮮活的感受、提煉與發現美的規律,使自己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繪畫語言的同時獲得對形式、情感等因素新的體驗,進而到達創新之境。其實,觀察自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視覺思維的創造過程,包含著對自然事物的篩選提煉,而且往往會帶有觀察者的個人獨特視角。即使是不同畫家同時用自然寫實的風格來完成同一幅寫生作品,仍然會因個人意識和思維角度的不同而千人千面。專業技能的掌握使得我們打量自然的視角也會隨之專業起來。因為,視覺思維的個性化介入,隨之便具有了無限的豐富和多樣的創造力。藝術教育也正是因此才突顯出它鮮明的個性。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當代社會所需要的是既在專業技能方面突出又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藝術本科教育所培養的師資直接輸送到中等專業教育層面,而中等教育的成功與否又會反作用于高等教育,這是一連串的效應。因此,抓好本科階段的教育,就成為整個教育生態的一個重要環節。
現實是通向任何藝術之境的必由之路。人生于天地之間,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成為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我們應從自我完善做起,觀照自然之道的生生不息,用真誠之心感受美的無限和永恒,盡自己所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秀藝術作品。繪畫本身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技法語言是人們在長期觀察與表現自然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但并不是所有規則都適合于眼前的所感所見。因此,在面對自然萬物拿起畫筆時,應從尊重現實、尊重感受出發,勇于創新與開拓,敢于打破一切成規和理法。石濤曾在《變化章》中寫道:“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雹壅沁@強有力的呼聲,使這位極具創新精神的大師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只要我們努力認清藝術規律,憑借對藝術的一腔熱情真誠面對。在實踐中,勇于開拓,積極思考,博采眾家之長,勤學苦練,相信我們會有能力實現再度超越,創造出一個無限藝術境界。
注釋:
①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②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③韓林德.石濤與話語錄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