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探析
潘玉芹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生命觀 生命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不斷出現并呈上升趨勢,還有些大學生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正內涵。本文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現狀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而提出實施生命道德觀教育的內容和對策。
當代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更應該懂得如何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大學階段又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青年風華正茂,一方面處于不斷探索、追問、求知之中,另一方面,又處于壓力、憂患、競爭之下。這個時候,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態度將對他們之后的人生之路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或漠視自己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引起了社會、高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關注,從而使得對大學生開展生命道德教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最迫切的任務之一。所謂的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要使我們的大學生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生命的道德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大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從而引導他們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大學生生命觀存在問題的原因探討
1.1 家庭因素
家庭成員關系可以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生命觀的養成。家庭成員關系和諧的大學生,即使生活中出現挫折,也多能正確對待,積極調適,一般不會采取過激行為。反之,家庭成員關系淡薄的學生,容易產生極端行為。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其渴望水平和教育方式也對他們產生影響。過于嚴格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水平都會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容易形成他們懦弱、依賴、自我中心等性格,從而增加了他們遭遇挫折的機會,也大大降低了他們應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1.2 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學生系統地進行全面教育的場所,對學生生命觀的形成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然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模式占主導,過分重視知識傳授、文化學習,忽視學生的其他素質的發展,尤其缺乏引導對生命價值、意義的思考,甚至對于有關生命的基本常識也缺乏教授。同時,教育過多關注升學、考試、分數等,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致使他們生活在緊張和恐懼中,導致學生無暇去思考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問題,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更享受不到生命帶給他們的幸福和快樂。
1.3 社會環境因素
在我國,近年來國內外某些報刊、影視媒體中對悲觀厭世情緒的大肆渲染、對自殺行為的細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還缺乏足夠識別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學生。一些大學生在重視自身生存權利和利益的同時,也將放棄生命視作自身的一種權利,他們認為自己有選擇生或死的自由,有處理自己生命的權利,表現出生命意識淡薄,缺乏對生命的珍惜和呵護。社會環境作為外部環境的一部分,作為一種社會氛圍,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命觀,成為形成某種生命意識的基礎。
1.4 大學生個人因素
大學階段是形成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從其心理發展水平來說,是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對大學生生命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影響作用。在許多大學生看來,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困境、失敗總是消極、不受歡迎、令人恐懼、沒有價值的,是挫折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痛苦和阻礙。因此,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差異會影響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和對前途的信心,從而影響他們健康生命觀的建立。
2 當代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內容
2.1 生命意識教育
生命意識的培養,是生命道德教育的起點。生命意識教育就是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正確、完整的對生命的認識,形成對生命的熱愛、珍惜、尊重、敬畏、欣賞,并能主動的追求生命的意義。
2.2 生命挫折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生命的挫折教育是為了提高大學生對生命中挫折的辯證認識能力,使大學生明白,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充滿著坎坷、曲折和挫折,同時,挫折教育還培養學生接受的態度,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戰勝苦難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認識到苦難的積極意義,即人在苦難中更能超乎尋常地認識到自己的本質、尊嚴和力量,并激發自己潛在的活力,喚醒個體的崇高感,激勵個體的人格尊嚴與價值。
2.3 生命責任教育,
每個人的生命是屬于自我的,也是屬于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在生命的進程中,時時處處響徹著一種深重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強音:生命是一種責任,與生俱來的或后天萌發的責任。承擔和履行這種責任的過程,就是探索生命價值的過程。因此,那種對生命漠視甚至輕言放棄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2.4 生命死亡教育
要正確的對待生命,生命道德教育還應該對大學生進行死亡教育,只有正確的認識死亡,才能更好的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青年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的生存意識中是不會想到死亡的,沒有死亡意識也就體會不到生命的短暫,意識不到生命的珍貴,因此,也就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沒有對生命價值的認同,沒有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由于沒有生命死亡的緊迫感,就會感覺到現實的人生平淡、無奇甚至乏味,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生命的死亡意識。
3 實施生命道德教育的對策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大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是不夠尊重和敬畏的,對待生命的行為是草率和輕賤的。對此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從而作出積極對策與思考。現在最有效的對策之一就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主要目的,一是幫助我們的大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進而做到珍惜生命、關愛生命;二是引導大學生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培養責任意識,陶冶健全人格,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并在此過程中得到生命的真諦。
大學生生命觀存在問題的原因與學校、家庭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的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分面的合力。
對于大學生所處的高校而言,應該轉變德育觀念,確立生命道德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積極探索生命道德教育的教學方法。除了注重以“兩課”教學為主要渠道、構建生命化的課堂、開發課堂潛能、激發大學生的生命價值外,還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生命感情。家庭應該為孩子營造一種樂觀積極、尊重互助的和諧氛圍。這會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幸福的生命體驗,這種歡樂幸福的體會能使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燦爛,喚醒他們愉悅的生命情感。我們的社會應為生命道德教育創造有利的現實條件,營造對學生乃至全社會進行生命道德教育的社會文化環境。
生命道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要取得滿意的成效要多管齊下,除了有融洽的家庭關系、良好的學校教育、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外,還須大學生本身的積極參與,努力提高本身的道德素質、生命意識、心理素質、責任意識等等,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影響生命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新世紀合格的大學生。
[1] 路曉軍.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4,(9).
[2] 章文麗.實施生命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實效性[J].史教資料,2005,(4).
[3] 趙倩.大學生的生命觀問題研究[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
[4] 莊和美.大學生挫折教育探析[J].社科縱橫,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