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社會實踐活動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探討
范卉敏
論文關鍵詞:社會實踐活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論文摘要:針對當前在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具體實際,提出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增加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從而使空泛的談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目的隱蔽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更便于開展和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減少學生對空洞說教的逆反心理。為此,需要確立社會實踐活動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真正的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給這個新的高職事業注人新的活力,帶來勃勃生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在專業理論學習、能力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個性發展等方面也正日益顯示其綜合效用,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三種社會職能的實現。
1社會實踐活動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地位形成
所謂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走向社會,了解國情,增長知識,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貢獻的一系列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過程的總稱。作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八十年代初興起,經歷了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由零散到集中,由單一到全面,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的發展歷程,而高職學院社會實踐活動興起則比較晚,這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適應,但是隨著高職院校在廣東的擴招和發展,社會實踐活動對于高職學生的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是我們今天高職院校責無旁貸的職責。
從我國高職院校20余年的成長歷程來看,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緊隨時代變化.以市場對人才需求為準繩,采用“訂做”模式,即企業選定學生人員,加人到企業學徒聯盟,然后學校有針對性的增加學生的與其崗位、專業相適應的勞動技能和知識結構培養和培訓,這樣提高學生實際的操作能力,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但是不容否認的是,當前社會對于高職教育的整體認同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據《中國教育報》2003年的一項統計表明:2003年全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55%,這僅僅是一個平均值。事實上,各省區之間,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差距非常之大。據教育部有關部門的統計: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南等省市的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都在80%以上,還有一些省份則在30%左右,甚至更低。(1)如此強烈的反差,顯示了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地區之所以就業率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職業道德素質.這些地區每年的畢業生在勞動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都是過硬的“雙料復合型”人才,所以深得用人單位的認可。
而有些院校(這是一個事實,不可回避和隱瞞)為了提高自己的辦學規模和影響,擴大招生,一味強調對學生勞動技能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甚至有的院校的“兩課”教育教學還沒有真正的形成規模,總是處于“被遺忘的角落”.我們不能不說這是造成這些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低的關鍵因素,所以高職學院要想真正獲得有效的發展,在加強學生技能培養和培訓的同時,更要加強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要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徑,最佳的方式就是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它可提高高職院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競爭力,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技術應用型的人才。為了更好的落實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應做到:一要在“新”上有所突破,在跟準市場這條繩的同時,要有科學的預見,正確把握未來的畢業行情。加大對學生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力度;二要在“深”上下功夫,在高職“兩課”的設置、內容的選擇、教學的方法和途徑方面上有所突破的基礎上,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三要在“實”上見成效,就是要在“新”和“深”基礎上,抓好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研究.真正做到既然做了,就要真正收到實際的效果,不空洞、不虛化。
為了適應21世紀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就必須走出一條“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之路,為此,高職院校應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在使自己所培養的學生有一技之長的同時,更為主要就是要使目己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懂得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人,這應該是高職院校辦學目標和方向。
2社會實踐活動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2.1有助于高職學生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信念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適應21世紀人才需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必須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意識的灌輸,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幫助學生找回社會主義新娘和理想。列寧曾經說過:“對于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所以我們不能給各種資產階級的思想制造闖人的“空場”,堅守我們的社會主義思想陣地,但又不能實行強制灌輸,而應該為學生設定某種自認為必須接受教育的環境,從而發揮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并在這一方面表現得非常清楚的就是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目前的高職學生,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對于他們來說,在社會主義信念和理想上表現出趨利性和務實性—社會主義信念和理想比較淡泊,出現了社會主義信念和理想的多元化,這都是不爭的事實。正像馬克思在1857年到1858年所寫的經濟學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階段創造條件。”(3)當代高職學生更多的處在第二階段,經歷了“精神斷乳”的苦惱和喜悅,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思維視角—主體意識。他們的主體意識更多的強調人的歷史的主體,強調自我的主動性、積極性、實踐性和建設性,注意自己的親身體驗。在行為選擇上,主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或自己是否獲利;在理想與現實上產生巨大反差、困惑和苦惱,政治信仰的知與行的分離,甚至出現極端個人主義,使學校凝聚力弱化。為此,我們要在學校教育和理論教育中加強社會主義教育僅靠灌輸是不夠的,還必須變單渠道的教育為多渠道的網絡教育,像我們有智力服務型、勞務服務型、勤工儉學型和參觀調查型等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合力,而這最佳的途徑就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到革命勝地參觀或者到企業中生活鍛煉,自我發現、自我補救、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從而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樹立牢固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理想。 2.2有助于高職學生增強其杜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學生是最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一代人,他們也被稱為中間力量,但是這些高職學生本身喜歡犯主觀主義錯誤,缺乏對國情的了解,用理想的眼光去審視和看待社會和人生。所以平時有自視清高、評頭品足的習氣,可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馬上就顯示出信心不足,垂頭喪氣甚至急躁,混日子的情緒,缺乏對事情的冷靜、準確的把握和應對重大變化的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是現代高職學生的癥狀,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硬灌,而要轉變思想,實行賞識教育和隱蔽性的思想教育,這樣才能使其脆弱的心靈得以接受,防止排斥、逆反心理的出現,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隱蔽?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例如,我們實行十五天的軍事訓練就是要鍛煉學生們的堅強意志,同時組織優秀學生和干部開展下鄉支農活動,利用自己所學所長,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實際間題,從中也增強了同學間的協作精神,了解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防止用思想政治教育大網硬性籠住學生,只有他們真正所想、所感,自己動腦,他們才能夠真心接受,用現實來“喚醒”學生,從而增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3有助于高職學生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養成尊重科學、尊重勞動的習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培養奉獻精神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種思潮也在不間斷的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并使其產生錯誤的觀念,把自己凌駕于集體和社會之上,認為自我奮斗就能夠打下一片天空、江山,何須他人,所以他們排斥其他人民群眾,用阿Q精神把自己“精神貴族”身份與“愚昧無知的群氓”區別開來,個人主義泛濫。
現在的高職學生當中有2/3以上的學生生活、學習都是靠父母,無優無慮,也從來不進行勞動,他們當中很多人甚至認為有了知識,就可以賺大錢,不用勞動,一切都可以雇人來做,所以勞動被當作低人一等的差事,滋長了輕視勞動、蔑視體力勞動的錯誤思想。這些都使學生產生了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勞而獲的思想吃掉了他們奉獻精神,也啃光了他們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忘記了一切來源于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要把學生智力輸出與勞務輸出有機結合,即通過我們團委組織學生干部到鄉鎮進行義務活動,把自己所學知識貢獻社會,還有我們的青年自愿者協會(簡稱青協)所開展的“服務一條街”的勞動服務活動,在實干中講奉獻,在創造中為人民服務,同時也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來完成所下達的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在勞動中培養集體協作精神,無私奉獻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4有助于高職學生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大學生的教育中包括三個方面,知識培養、技能培訓和思想道德素質建設,這三個方面就構成大學生一個穩定的等邊三角形,缺一不可。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與其他院校不同之處在于更多的是培養社會所急需的勞動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需要有牢固的知識結構作基礎,同時還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做后盾,在高職學生的培養模式中體現為一個正等邊三角形(如圖)。而這些方面的培養都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以親身體會,從中感悟到人生價值,達到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的自我訓練、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那么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又是以學生為主體,在自愿的基礎上,在獨立的條件下進行的,極容易調動學生作為主體的內在積極性,在具體活動中能夠真正發現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的彌補漏洞,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修復和自我調試能力,真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最佳效果。
3結論
據某校團委所組織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認識,也給予肯定,而在回答“你認為哪一種方式進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大多數學生認為是社會實踐活動,一小部分(不到10%)的學生認為理論教育方式。那么無論是從高職院校辦學目標和培養方式來說,還是從社會實踐角度來看,社會實踐活動在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以生動、活潑的事實摹本,來真切地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確是學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當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新方法、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