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未知
摘要:孔子作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給后人留下珍貴的教育理論遺產,他的教育觀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關于人的培養要以德育為導向的見解,直至今天對我們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孔子的教育理念;方法;德育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陰課徒講學,以他超群的智慧與不凡的人格魅力贏得了民族歷史中“至圣先師”的地位。今天,我們回顧審視孔子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人格塑造提升與知識傳授講解結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為教育家,他事業的著眼點,不是孤立地向受眾講解一些知識點,而是將知識學問的傳授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開展人生觀導向教育,講解如何做人這一人生大課題。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以仁為核心的。據當代注釋《論語》的楊伯峻先生統計,一部《論語》提及“仁”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此話中提及的前三者是關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則,而藝則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禮、樂、射、御、書和數,它帶有教習操作性質,近乎我們今日所說的應試教育。在六藝學習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為前提條件,并使學生有所意識和感悟。
孔門弟子曾多次向老師請教何者為仁。《論語?顏淵篇》中有多處記載——(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孔子這些闡述,都表明仁愛學說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且有多層次的內涵,并以自我約束為指歸,帶有一定的政治倫理色彩,并非大而無當者。因而可給弟子們以深層次的啟發教益。顏淵、仲弓聽后皆恭敬地表示“請事斯語”。
孔子并不脫離時代需求關門辦學,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時間周游列國,不辭勞苦地向各國統治者闡述自己儒學的社會意義。在游歷過程中不止一次發生偶然事件與不測,孔子皆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表現出他堅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給弟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國,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下,桓﨎要殺孔子,氣勢洶洶要拔其樹。孔子無所畏懼,自信而坦蕩地說:“天生德于予,桓﨎其如予何?”后來路經匡地,匡人誤以為孔子是陽貨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類似的態度。猶如他自己所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種偶發事例的處理化解所產生的人格教育效應要遠勝于靜態封閉的課堂說教。孔子為人師表,他是以復雜的時代環境為教學背景而教導學生的,排斥了蒼白無力空洞的說教。
《論語?子罕篇》有這樣的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無限遐思,他認識到時間是無窮無盡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永無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為,以體現生命之價值意義,就一定要信念堅定,意志堅強,反映出儒學為人稱道的積極進取精神。人生離開了堅定不移的信念導航,只能隨波逐流,不知所之。《論語?子路篇》中記載:“子曰:‘剛、毅、木、訥近于仁。’”孔子關于仁愛的論述,歷來為志士仁人所重視,殺身成仁、求仁得仁、當仁不讓等名言為人們樂于引用,成為激勵自我進取、開拓人生的警言。
由于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豐富而又有人生指導意義的內容,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論語?子罕篇》記載了顏回對孔子的景仰之情——顏回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景行行之,高山仰止。孔子胸襟之博大豐美,由其私淑弟子之欽佩可見一斑。儒家學說的繼承者亞圣孟軻以未得孔子親炙而深以為憾。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專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以傳后世,并浩嘆:“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BF]毛澤東曾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加以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加以繼承,要古為今用。
二、因材施教與鼓勵欣賞結合的育人風范
孔子開門辦學有教無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未誨焉”(《論語?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齡不限,有的小于他幾十歲,有的如子路僅小于他九歲。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之說,其中顏回、子路與子貢深得孔子喜愛。在《論語》20個篇次中,分別有五、十二、十三與十四以弟子之名名篇,即《公冶長》、《顏淵》、《子路》與《憲問》,由此可見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
孔子作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別,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識熏陶感化。而教育園地的耕耘歷來又有廣種薄收的特點,不能漠視人天資稟賦的客觀區別而任意行事,否則事倍功半。孔子深諳他眾多弟子不同的天資與性格差別,充分細致考慮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引導他們學習祖國文化的過程中,如園藝師精心修枝整枝順應自然一樣,使之體現個性化成長,可在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獨當一面。孔子于50歲左右時所教的學生數達到鼎盛。諸多弟子中顏回最得孔子的喜愛。一部《論語》有20處語錄述及顏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顏回身上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師生情誼甚至超過了骨肉之親。孔子有兒名鯉,整部《論語》僅兩處提及之,也只是孔子過問他研讀《詩經》的情況。孔子對顏回之愛,也是建立于顏回有較好的道德品質基礎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記載了顏回的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聞噩耗竟至大慟,而親生兒子孔鯉早逝,卻未見孔子痛徹肺腑。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拔苗助長。教學相長,學生接受知識的反應如何可促使老師思考方法是否得當。如孔子在《論語?為政》之中深有體會地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說明受教育者對知識的消耗理解是有待時日的,悟性高者則過程相對短一些。顏回接受孔子之耳提面命,但要真正融會貫通,卻需自己靜下心來認真琢磨,才可能有切實的理解與進一步的運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教育成果的期待不可能太過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孔子在實踐中概括出的帶有共性的教育認知規律,足以成為我們的借鑒。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他注意到知識的積累和認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須一定的火候,須恰到好處的點撥。孔子民主平等待人,對學生持鼓勵欣賞的態度,這在《論語》中兩次描述他請顏回、曾皙等弟子各言其志中可以體會到。孟子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孔子點到即止的教育方法亦富于幽默機智與生活樂趣。曾皙說自己人生理想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聞之喟然而首肯,表現了他歷經磨難而愈顯淡然融和的心態。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在《論語?雍也》中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樣的闡述都說明孔子體會到教育工作任重道遠,要尊重教育規律,實事求是,方能收到滿意的育人效果。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成為行教之萬世師表,也絕非偶然。由孔子相關的自述及弟子們對他的評價,亦可得到珍貴的啟示。孔子三歲就喪父,由母親撫養。他于晚年總結人生,說過一段耐人尋味、流傳甚廣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又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學而不厭、韋編三絕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是很感人的。
孔子席不暇暖,為社會大同為仁愛正義理想不遺余力,四處奔忙,在當時就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論語?子張》記載——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這也是個很有說服力的佐證。說明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的過程中,以他非凡的智慧與毅力,贏得了馳譽全球的思想家之殊榮。孔子虛懷若谷,謙和進取,學習和實踐使他不斷深刻認識自然,理解人生社會,樹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為繼往開來的志士仁人報效國家民族,創建和諧社會奠定了道德倫理規范的哲學思想基礎。
孔子去世后,弟子主動為他筑廬守墓三年,子貢更是待同窗摯友星散后又為孔子再守墓三年。王公卿相到曲阜要拜謁孔廟再去就仕上任。孔子崇高之大家風范可謂感人深矣。如此尊師之佳話流傳,在中外教育史上曠古少聞。
孔子與世長辭將近兩千五百年了。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帶來了教育手段和設備全面的更新換代,我們已有便捷的網絡遠程教育覆蓋神州大地。社會主義祖國改革開放,各項建設事業蒸蒸日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與從教育園地不斷涌現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支撐密不可分的。今天的莘莘學子要掌握的科學文化與往昔的孔門弟子也有天壤之別,然而教育事業造就培養新人之神圣職能與孔子所處的時代并無本質的區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教育要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來,也早已成為各國政府首腦之共識。
“桐花萬里山丹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在盛大的國際祭孔活動的悠悠鐘磬聲在山東曲阜孔廟響起來時,我們似乎又聽到孔子在《論語》開卷時的諄諄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