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論
賀樂凡
摘要:教育管理研究中特別需要處理是與非、觀點與材料、思辨與實證、定性與定量、個人與集體、時間效率的關系。
一、關于方法論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與世界觀是一致的,在不同的世界觀指導下認識世界,就會形成不同的方法論。方法論也稱為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論,是認識學校管理的根本方法。一般把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論分為哲學方法論和科學方法論,其中,哲學方法論是最基本的方法論。哲學的方法論,主要研究矛盾及范疇,如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矛盾以及主體與客體、教與學、沖突與平衡、競爭與協調、共性與個性、目的與方法、有效與無效、集權與分權、紀律與自由、權威與服從、數量與質量、宏觀與微觀等范疇。科學的方法論,主要是指以系統論為指導的方法論,它強調系統的目標價值,系統的合理組合,系統的整體優化,系統的動態平衡,系統之間的互動、互控作用等。科學方法論要求把教育作為一個系統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關于實事求是
今天,我們研究教育管理時,所以要重申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是因為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實事求是的原則經常被忽視,甚至違背,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忽視“研究”在實事求是中的中介作用
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人們往往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解為一種直通關系,以為只要掌握了某種正確的理論,形成了某種先進的理念,就能直接指導教育管理實踐;或者學了某些先進的教育管理經驗,就能直接在本單位運用。前者以為優秀的教育管理者是學出來的,只要學好理論,轉變觀念,就能搞好教育工作;后者認為優秀的教育管理者是干出來的,只要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就能搞好教育工作。其實,優秀的教育管理者,既不是學出來的,也不是干出來的,而是在教育管理實踐中,通過理論結合實際,認真執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形成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結合點是研究。不通過研究,先進的理論不可能直接指導實踐。不通過研究,先進的經驗也不可能得到概括和升華,這樣的經驗,也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二)對實事求是的簡單理解
對實事求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簡單的理解,一種是辯證的理解。前者認為客觀實際是簡單的,只要通過直觀處理,即可把握事物的本質,揭示其發展規律。認為只要“眼見為實”就能做到實事求是。在教育管理中,只用考試分數、升[關鍵詞]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論[摘要]教育管理研究中特別需要處理是與非、觀點與材料、思辨與實證、定性與定量、個人與集體、時間效率的關系。學率衡量教育質量優劣,就是這種理解最突出的表現。后者認為客觀實際是復雜、多變的,只有通過認真研究,辯證分析,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認為對教育質量、教育管理水平、教育發展趨勢的認識,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長期以來,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一般只重視對實事求是的簡單理解,而忽視辯證的理解,因此,經常只用絕對分數的高低評價質量,用簡單枚舉為管理水平下結論。其結果是,說問題時,問題成堆;說成績時,處處鶯歌燕舞,本質問題卻很難弄清楚。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結論違背實事求是精神
教育管理研究要探索教育管理的客觀規律,其目的在于求真、求實,如果結論不真實,就失去了研究的真正意義。鄧小平說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選集》第二集,第45頁)說真話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基本道德準則。而在實際的研究中,研究者有時會出現說假話、空話、套話的現象,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育管理研究中需要處理的若干關系
(一)是與非教育管理研究中體現實事求是精神,需要嚴格處理是與非的關系。教育管理研究中所以會存在是與非的問題,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思想方法問題,帶著偏見處理假說與結論的關系,經常把假說當結論。即使研究有了正確結論,由于不符合假說,也要換個說法,其結果是理論背離實際,使結論失去信度。第二是意識問題,為了迎合某種需要,編造數據,假造事實,弄虛作假,其結果是杜撰出的“理論”與實際對立,貽誤事業,危害極大。講真話要有勇氣和魄力。第一,要敢于講真話,反對說假話,做到不務虛名,多做實事。第二,要善于說真話,反對講偏激話,這就要求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做到將對事實的深入分析、調查與研究相結合,使結論真實地反映實際。
(二)觀點與材料教育管理研究必須建立在掌握豐富、翔實資料的基礎上,特別是實際工作者搞研究,更要強調對經驗材料的發現、收集、積累和整理。研究的結論如果沒有材料為依據,其說服力和實踐指導意義是極其有限的。但是,研究絕不是材料的堆積,科學論斷也不是占有材料的自然結果。同樣的資料,有人能寫出十分出色的論文,有人則只能形成邏輯混亂的文字,其重要區別在于是否能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為了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研究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要學習各種先進理論,了解學術動態,把握相關理論的發展趨勢,在學習與比較中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立見解,做到不說大話、套話,不人云亦云,不趕時髦。信息資料浩如煙海,取之不盡,關鍵是對資料的取舍。獲取資料,是一種能力;善于舍棄某些暫時不用的資料,也是一種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更難得的一種科研能力。用正確的觀點統率材料,用典型的材料說明觀點,同樣是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三)思辨與實證開展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理性思辨,教育管理研究也不例外。為了搞好教育管理研究,研究者要學習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辨的規律和規則,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把握這些規律和方法,對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十分重要。但是,科學研究,特別是與實踐緊密相連的教育管理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思辨的層面上,更不能坐而論道。思辨必須與實證相結合。要重視教育和教育管理實驗,通過教育和教育管理實驗,驗證理論研究的成果,肯定某些結論,否定或補充另一些不正確或不完善的結論。這樣的研究成果才具有生命力,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我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進行過多方面的實驗研究,取得過明顯的成果,也曾有不成功的教訓。就問題而言,我們的實驗不普遍、不扎實,有些實驗不能堅持,虎頭蛇尾;有些實驗追求速度,急功近利,效果不佳;有些實驗只是花架子,很難推廣等等。總之,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思辨與實證統一,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必經之路。
(四)定性與定量教育管理研究要建立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很重要,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揭示事物的本質與現象的關系。中國傳統思維的特點,是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這些特點反映到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上,就表現為重視定性分析,這是我們的突出優點和優勢。西方思維的特點是重視對事物的分解與分析,這些特點反映到科學研究的方法上,則表現為重視定量分析,這是他們的突出優勢。我們也進行定量分析,但這種分析多停留在簡單數學運算的層面上。我們在發揚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應該吸收西方現代數理統計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使我們的研究過程與方法更加完善。但是,教育管理研究與一般自然科學的研究畢竟不同,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對人的研究,有些因素可以量化,而許多方面是不可能量化的。定性分析依然是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教育管理研究要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但要以定性分析為主。
(五)個人與集體科學研究應建立在深入鉆研的基礎之上,不通過參與研究的個體的刻苦努力,就不可能取得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現代科學研究又是一種綜合性的研究,單靠個別人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整體性的成果。幾乎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與其他科學家進行過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都是集體研究的結晶。教育管理是對人的管理,人的成長需要各方面的推動,學生的成才是德智體等各項教育、大中小幼各級教育機構努力奮斗的結果。因此,教育管理研究需要多方面、各層次的人員參與,需要個人鉆研與集體攻關相結合。
(六)時間與效率開展教育管理研究是需要時間的,而校長和教師都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將工作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用同樣長的時間,完成雙份的任務,這就需要妥善處理時間與效率的關系。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關鍵,是加強對時間的管理。校長和教師的時間管理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對自己的時間管理,一是對自己工作對象時間的管理。這兩部分的管理,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校長為了管好學校,教師為了管好學生,首先要管好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珍惜時間,合理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校長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是運籌好全體教職工時間的基礎。當然,安排好教職工和學生的時間,也使校長和教師從繁雜的無效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管理和教育的研究。為了科學地管理時間,使其獲得最佳效率,除了科學地分析、控制和調配時間外,還應對時間采取科學的態度。有時人們認為,人只是時間的奴隸。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們往往被動地適應時間,不去爭取、增值時間。
實際上,這樣的人因不能抓住時機、增強時效,而浪費了時間。有時人們又覺得,自己是時間的主人。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們往往強制性地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變成了一種“時間癖”。實際上,因經常違背時間節律,這種人最終也達不到預期的結果,甚至會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校長和教師在管理自己時間的過程中,應該既承認受時間的支配,又自信能當時間的主人;既遵守時間節律的制約,又主動分析、支配、管理時間。這樣,管理者在對時間的管理中,才能既嚴格準時、守時,讓工作任務按預定時間運轉,又避免落入“時間癖”;在掌握生活節奏中,既強調高速度、高效率,又注意計劃留有余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既能排除各種計劃外瑣事的干擾,在非原則的人情世故面前說“不”,又能實事求是,努力體諒別人的感情,做群眾的代表和知心人。管理者若能科學地管理好時間,而且堅持不懈,那他們就既能搞好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又能完成好教育管理研究的任務,獲得工作和研究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