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發達國家教育技術發展戰略比較
楊家敏 蔣 煒
[關鍵詞]: 教育技術發展趨勢 發展戰略比較 科教興國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電子仿真模擬技術、虛擬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高技術手段引入課堂,使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規模和教學范圍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形勢下,進一步鉆研教育技術理論,使其深化教學改革,是擺在教育技術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教育技術的內涵及發展趨勢
人類對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與實際運用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歷程。我國電化教育至今也有近七十年的歷史,與國外的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一樣,教育技術的內容、范圍在不斷豐富、擴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現代教育技術隨著改革開放與教育現代化的進程發展十分迅猛,廣播電視教育與衛星電視網的建立與發展,院校電化教育的深入,已成為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媒體技術已在我國教育改革中顯示了巨大威力,成為教育改革中最有生機與活力的積極因素。現代教育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證明了教育技術的開放性與國際性,它不僅使我國教育手段發生了重大變革,也使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
“教育技術”顧名思義是與技術息息相關,但決不單純是技術問題,它的新定義是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經過多年總結,四次修改,于1994年作出,并得到國際教育界認可的。其內容如下:“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它從教學整體出發,運用系統科學以優化資源配置與學習過程,使其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在研究教育技術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手段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兩個概念。教育手段現代化是指教學中技術發展,設備引入,手段更新的過程,它的主體就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和發展。教育手段現代化著重指技術變化過程本身,教育信息化則包含了包括信息技術應用在內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高效利用,思維、觀念、組織和管理方式變革等重要內容。
教育技術現代化是在兩條線上同時展開的,一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它經歷了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歷程;一是教育技術觀念的現代化。電視技術出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美國于1936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黑白攝像機和黑白電視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光學、電學和磁學的基礎知識。早在1864年,英國的物理學工作者麥克斯威爾在總結前人生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光和無線電波都是電磁波的論點,并計算出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和光速相等。光能反射、聚焦、無線電波具有同樣的特性。但當時由于技術條件限制,他沒有在實驗中加以證明。
1888年,德國的另一位物理學工作者赫芝,利用電極火花的振蕩得到了無線電波,他證明這種無線電波的確和光一樣,能夠傳播和被金屬板反射,但是他確認不可能用它通信和作其他用途。直到1895年,在俄國的波波夫發明了無線電波接收的通信機件,并發現可以接收到很遠的距離傳來的信號之后,才預見到有可能利用這種現象來發現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圖像。電視技術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今天的遠程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據。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奈美紐斯創建了直觀教學,他根據英國哲學家培根“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的論斷,提出了教育的直觀性原則。直觀教學伴隨著教學論的確立,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這種以書本、圖片、模型與口語、黑板、粉筆等主要教學媒體結合的新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傳統教育奠定了基礎,也是教育技術發展到直觀教育技術的階段。西北師范大學電教中心南國農教授是我國教育技術工作的老前輩,三十年代就留學美國,他曾專門做過試驗:
試驗結果說明了運用視聽教材能提高學習效果。
1931年美國哈佛大學對麻省三個城市的中學進行了實驗,用電影教學的學生比不用電影教學的學生成績高20.5%。
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1920年以前使用的只是書本教材,到了1920年以后,逐漸出現了音響教材,以幻燈、投影為主體的形態教材和以電影、電視為核心的動態教材。特別是以廣播電視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的出現,電化教學的“三深入”使其教學手段產生了質的飛越。到了九十年代,計算機的新技術,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革命,有力帶動了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的革命性變化。世界范圍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衛星技術的應用,擴大了人們的認識空間,特別是多媒體集圖、文、聲、像為一身,實現了傳播一體化 ,開拓了主觀對客觀世界學習和認識的新興方式,為人才從經驗型、知識型向智能型轉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現代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帶動了教育技術深刻革命。
當今世界各國都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試圖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使教育處在一個絕對優勢的制高點上。
發展中國家印度在對東北邊境地區戰略性開發所采取的六項措施中明確指出:政府將自2000年4月開始,準備耗資20億盧比(約4650萬美元),在兩年時間內為東北各邦建立400個計算機信息中心,中心將提供先進的電腦設備和上網條件,供東北地區居民接受電腦培訓和上網實踐。這項計劃顯示,印度政府打算讓落后的東北地區在新技術領域迎頭趕上,而不是采取“爬行主義”。突尼斯要求全國的科研單位,大、中、小學生和圖書館一律上因特網。此外成立全國兒童信息中心,統領全國小學生的信息資源開發教育。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韓國的“教育革命”強調要果斷地剖析今天的教育。使今天的教育脫胎換骨,這是達到聳立在世界中心的新韓國的最佳之路。 日本政府要求在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的框架之外,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并通過網絡創造理想的交互式學習環境。美國的教育技術規劃希望1997年成為美國中小學的網絡年,該規劃將極大地改變基礎教育領域內教與學的方式、手段和過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
進入八十年代,我國在高教界也開始了對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新一屆教育部長公開發表文章,大力倡導教育技術,并提出它是現代教育的制高點。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屬首次,對快速高效的培養適應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源于改革開放后國情的實際需要,來自于經濟振興、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要自覺服從、服務于科技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國內外教育技術發展戰略比較
當今世界正處于向全球信息化過渡的跨世界時代,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占據教育技術制高點的現實,中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奮起直追,使全球教育信息化競爭日趨激烈。
美國總統克林頓指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唯一國家。
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展方案,重點傾向于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使德國當時的初中學生32人一臺微機提高到16人一臺,高中學生12人一臺微機發展到6人一臺。
英國政府規定:在政府投入的教學經費中,6%必須作為學校專款專用的微機購置費,以保證20%中小學上INTERNET網。
芬蘭政府擬定的信息社會發展戰略規定:從1995年開始,受到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必須達到使用計算機和上網的技能。
日本政府要求首先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所有學科都要使用微機進行教學。
我國于1978年創辦了中國廣播電視大學,1986年建立了中國教育電視臺,1993年中央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1998年國務院轉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到2000年辦好全國教育電視節目,重點滿足邊遠、海島、深山、林牧地區的教育需要。199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現在資源和各種音像手段,繼續搞好多樣化的電化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2000年8月24日召開的第九屆全國人民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作的《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工作情況的報告》,對如何科教興國指明了戰略目標。
為適應知識經濟的到來,我國已進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時代。提高人的素質,培養人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國家繁榮進步的原動力。為使每一名學生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國家最近建立了101遠程教育網,該網以中國素質教育為己任,發揮北京的教育優勢,利用INTERNET網的特點,促進優秀教育資源共享,在網絡時代為全國大、中、小學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輔導。101遠程教育網已正式成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讓學生坐在家里也能上重點學校的課程。
在101遠程教育網上,入網者可通過網絡向老師發出電子郵件,提出問題,老師收到后,再通過電子郵件予以解答,從而實現省時、省力、經濟的交互式雙向交流,老師和學生在網上平等的交流學習和思想。此外,還開設文學、藝術、生活、科學等討論區,學生們可以對各種問題暢所欲言,提高了學生與社會交流的能力。
101網上老師還提出了重要一點,就是在學習中學會提問。如果沒有疑問,就不會有新的見解,沒有新的見解,一切都以書本為經典,以老師的課堂為準繩,就不可能有創造。101網上開設的疑問提問區,恰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教學精彩內容,加上豐富多彩的網上生活,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有聲有形的課堂環境,使學習變成了自覺自愿的興趣,學生再也不為課業負擔而困惑,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自信心大大增強。
由上可知: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加快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黨中央把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更加重視教育技術在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作用。
“善弈者謀勢”.1995年,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縱觀世界發展潮流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并確立了我國科教事業的總體目標.這個戰略的確定,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科教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鮮明地體現了黨中央對中國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高超的治國謀略,對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振興將發揮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堪稱劃時代的戰略抉擇。
三、國外教育技術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1、教育技術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為指導。從七十年代開始,教育技術作為獨立的科學概念和專門理論逐漸形成,并作為一項獨立的研究領域和新興的專業實體已為社會所承認。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一直把發展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現代化作為一項政府行為予以規劃和管理,這就為培養跨世紀高素質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據,但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來指導教育技術的發展,這樣才能使教育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2、教育技術必須在教育最優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潛力。國際先進經驗和我國教育改革實踐充分證明,要進一步實現教育最優化,教育技術僅僅停留在媒體技術階段是遠遠辦不到的,因為在媒體技術階段,教學手段的研究重點只是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這不過是教育技術的一部分。教育手段現代化要在教育最優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潛力,就必須研究整個教育系統,研究教育的全過程,從整體角度研究怎樣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如何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以及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方法等。這樣在對教育進行系統分析、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系列活動中,才能為實現教育最優化進一步發揮教育技術的作用。
3、借鑒國外教育技術的先進經驗,明確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聯系在于信息技術為教育技術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提供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區別在于信息技術的范圍較廣泛,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以使用信息技術,而教育技術則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它主要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4、努力縮小東西部差別,發揮教育技術優勢,培養具有較高技能、最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現代化發展還不平衡,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將資金向西部傾斜,扶貧方式應以智力扶貧為主。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廣泛使用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變革,給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要把握時代的脈搏,關注世界教育技術的前沿動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研究及實際應用,為培養新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早日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